中國工業互聯網誰主沉浮?

北京,2019年3月28日——

日前,北京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信通院、國家工信安全中心、用友、東方國信、海爾、華為、聯想等組織的代表一起出席了大會並共同提出了開源倡議。聯盟將致力於成為工業互聯網產業政策的宣傳、貫徹和推動者,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和合作交流的平臺,建設京津冀工業互聯網企業之家和服務基地,積極探索和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加速推動技術創新成果應用落地和產業化。

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聯盟的成立,是繼今年兩會“工業互聯網”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後,產業界的一大動作,體現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正在由政府頂層規劃到實際落地的實踐過程。

IDC對市場上種類繁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廠商進行了研究與篩選。按照企業特性劃分,目前市場上工業互聯網廠商大概有六種模式:

中國工業互聯網誰主沉浮?

一是ICT基礎架構模式

以華為、IBM、浪潮為代表的ICT廠商,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中充當著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的角色。提供連接、計算、存儲等底層技術支持,提供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的基礎性和通用型服務。但是這類企業在應用層的軟件開發能力上薄弱。以阿里云為例,在最近北京召開的雲棲大會中,阿里雲明確表示不做SaaS,在行業的應用的策略是“被集成”。這也側面反映了ICT廠商佈局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戰略。

二是資產連接管理與服務模式

以海爾、徐工、三一為代表的傳統電子/裝備製造企業,依託在中國製造多年的耕耘積累,在工業現場沉澱有大量生產設備和工業系統。大量的工業裝備的接入,為其提供了海量工業大數據。以三一重工為例,目前其設備接入量達30萬臺,實時採集近萬個參數。這類企業在平臺建設中主要通過將現有工業應用向雲端遷移或者直接採用PaaS、微服務等新型架構搭建平臺。

三是雲平臺與數據分析模式

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將其在互聯網時代對大數據、雲計算等核心技術的應用衍生到了工業領域,主要選擇提供雲平臺等方式,將互聯網技術和經驗開放給製造企業。阿里雲建立了阿里ET工業大腦,百度成立了天工物聯網平臺,騰訊雲和三一重工合作 “根雲” 。但是,對於BAT企業而言,因為對工業場景不夠熟悉,而工業場景涉及到無數的機器、設備、機組和工作站,數據採集的接口不統一等。因此,工業數據的採集對其是一大挑戰。

四是軟件與數字孿生模式

軟件企業有較強的軟件開發能力,多數企業均打造了雲架構的新型產品體系。從PaaS和SaaS層發力,與底層硬件夥伴合作,打通生產現場人、物、設備與信息系統。軟件企業通過佈局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面獲取生產現場數據和遠程設備運行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軟件結合,提供更精準的決策支持。但這類企業雲基礎設施薄弱,數據分析能力欠缺,多通過收購或合作的形式補齊短板。如東方國信收購國內鍊鋼大數據企業北科億力來強化其數據層能力。

五是軟硬融合賦能模式

以富士康為典型,工業富聯基於過去30年製造領域的沉澱,開發了專業雲,如精密工具雲、CNC加工雲、家電雲、健康雲等。另外,富士康的客戶遍佈全球各地,如 Amazon、Apple、ARRIS、Cisco、Dell、HPE、華為、聯想、NetApp、 Nokia、NVidia 等,皆為全球知名電子行業品牌公司。由於其製造代工的定位,未來其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業務也不會與客戶形成競爭關係。

六是系統整合與集成模式

以和利時、美雲智數為代表,其在工業領域具有深厚的沉澱,積累了大量的工業數據,能系統整合OT和IT數據,並向上層傳輸。這類企業在雲基礎設施、應用層較為薄弱。其佈局工業互聯網領域多需要與其他企業合作,如和利時和阿里雲合作,聯手打造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阿里雲提供IaaS,基於容器的通用PaaS、IT安全和數據智能服務,和利時提供面向行業的邊緣應用、工業PaaS等。

IDC製造業行業洞察高級研究經理張蘭英表示:“目前工業互聯網市場上沒有領導廠商,沒有一家平臺能夠獨立提供“雲基礎設施+終端連接+應用服務”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工業互聯網平臺廠商需結合各自優劣勢合作。未來,只有打通了IaaS層、SaaS層、PaaS層及應用層,擁有海量工業數據接入、數據分析和集成以及行業應用全棧能力的企業才將存活,併成為王者。”

來源:IDC諮詢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