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技術 智能手機 硬件 電腦 攝影 音箱 通信 三易生活 2019-08-29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稱的那麼有用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不僅早就有文章進行過解釋,而且也做過專項的測試。簡單來說,無論是那些自稱峰值功率極大的頂級快充技術,還是一般手機上常見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們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都不可能長時間達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縮水”充電過程。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稱的那麼有用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不僅早就有文章進行過解釋,而且也做過專項的測試。簡單來說,無論是那些自稱峰值功率極大的頂級快充技術,還是一般手機上常見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們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都不可能長時間達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縮水”充電過程。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微博用戶@草數碼曾經曝光的某40W快充手機充電功率曲線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對於絕大部分當前的快充技術,其充電邏輯都呈現為開始幾分鐘全力快充,儘可能方便用戶短時間內補充一定的電量供急用,之後就逐步降低充電功率的方式。特別是當電量充到90%左右時,主流的快充方案此時都會進入名為“涓流充電”的超慢充模式,而這麼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養護電池,延長電視使用壽命;二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鋰電池在高電量時過充電所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

是的,鋰電池長期過渡充電是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快充技術,真的就能完美避免它嗎?其實沒有。

嘴上說著要快充,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卻更誠實

為什麼涓流充電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機鋰電池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馬上能夠想到,因為當電池快充滿時,現代充電技術普遍會將充電功率調整到極低的檔位上,充電功率低發熱自然就小了,電池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而這,也的確算得上是其中的一條理由。

但實際上手機廠商還有另外一重考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機,每當電量充滿到100%時,智能手機都會以指示燈/提示音甚至是震動的方式,提醒用戶及早拔下充電器。但是你有想過,如果不拔會怎樣麼?沒錯,此時電池就陷入了危險的過充電情況——而涓流充電技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過充”的步伐,或者說延緩了電池一定概率上發生起火、爆燃、鼓包等問題的速度。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沒有涓流充電,我們可能必須每當電池充滿就立刻將充電線拔出——而有了涓流充電,這個充滿之後再拔線的操作就有了一定的緩衝時間,當然是大大增加了充電安全性。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稱的那麼有用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不僅早就有文章進行過解釋,而且也做過專項的測試。簡單來說,無論是那些自稱峰值功率極大的頂級快充技術,還是一般手機上常見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們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都不可能長時間達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縮水”充電過程。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微博用戶@草數碼曾經曝光的某40W快充手機充電功率曲線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對於絕大部分當前的快充技術,其充電邏輯都呈現為開始幾分鐘全力快充,儘可能方便用戶短時間內補充一定的電量供急用,之後就逐步降低充電功率的方式。特別是當電量充到90%左右時,主流的快充方案此時都會進入名為“涓流充電”的超慢充模式,而這麼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養護電池,延長電視使用壽命;二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鋰電池在高電量時過充電所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

是的,鋰電池長期過渡充電是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快充技術,真的就能完美避免它嗎?其實沒有。

嘴上說著要快充,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卻更誠實

為什麼涓流充電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機鋰電池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馬上能夠想到,因為當電池快充滿時,現代充電技術普遍會將充電功率調整到極低的檔位上,充電功率低發熱自然就小了,電池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而這,也的確算得上是其中的一條理由。

但實際上手機廠商還有另外一重考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機,每當電量充滿到100%時,智能手機都會以指示燈/提示音甚至是震動的方式,提醒用戶及早拔下充電器。但是你有想過,如果不拔會怎樣麼?沒錯,此時電池就陷入了危險的過充電情況——而涓流充電技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過充”的步伐,或者說延緩了電池一定概率上發生起火、爆燃、鼓包等問題的速度。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沒有涓流充電,我們可能必須每當電池充滿就立刻將充電線拔出——而有了涓流充電,這個充滿之後再拔線的操作就有了一定的緩衝時間,當然是大大增加了充電安全性。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可是正如我們文章開頭說到的那樣,因為用戶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所以才導致了對於“快充”技術的需求。然而,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既然我們現在每天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那麼我們通常何時給手機充電?

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但手機電量已經嚴重不足時,這時候我們往往確實會依賴於快充技術,給手機充個幾分鐘電,然後拔下來趕緊繼續使用。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當我們不再使用手機時——此時,我們會悠然地將手機插上充電頭,然後自己去睡覺,直到幾小時之後悠悠醒轉,一看手機的電量早已充滿——挺好的不是嗎?

一點也不好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稱的那麼有用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不僅早就有文章進行過解釋,而且也做過專項的測試。簡單來說,無論是那些自稱峰值功率極大的頂級快充技術,還是一般手機上常見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們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都不可能長時間達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縮水”充電過程。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微博用戶@草數碼曾經曝光的某40W快充手機充電功率曲線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對於絕大部分當前的快充技術,其充電邏輯都呈現為開始幾分鐘全力快充,儘可能方便用戶短時間內補充一定的電量供急用,之後就逐步降低充電功率的方式。特別是當電量充到90%左右時,主流的快充方案此時都會進入名為“涓流充電”的超慢充模式,而這麼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養護電池,延長電視使用壽命;二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鋰電池在高電量時過充電所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

是的,鋰電池長期過渡充電是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快充技術,真的就能完美避免它嗎?其實沒有。

嘴上說著要快充,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卻更誠實

為什麼涓流充電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機鋰電池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馬上能夠想到,因為當電池快充滿時,現代充電技術普遍會將充電功率調整到極低的檔位上,充電功率低發熱自然就小了,電池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而這,也的確算得上是其中的一條理由。

但實際上手機廠商還有另外一重考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機,每當電量充滿到100%時,智能手機都會以指示燈/提示音甚至是震動的方式,提醒用戶及早拔下充電器。但是你有想過,如果不拔會怎樣麼?沒錯,此時電池就陷入了危險的過充電情況——而涓流充電技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過充”的步伐,或者說延緩了電池一定概率上發生起火、爆燃、鼓包等問題的速度。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沒有涓流充電,我們可能必須每當電池充滿就立刻將充電線拔出——而有了涓流充電,這個充滿之後再拔線的操作就有了一定的緩衝時間,當然是大大增加了充電安全性。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可是正如我們文章開頭說到的那樣,因為用戶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所以才導致了對於“快充”技術的需求。然而,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既然我們現在每天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那麼我們通常何時給手機充電?

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但手機電量已經嚴重不足時,這時候我們往往確實會依賴於快充技術,給手機充個幾分鐘電,然後拔下來趕緊繼續使用。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當我們不再使用手機時——此時,我們會悠然地將手機插上充電頭,然後自己去睡覺,直到幾小時之後悠悠醒轉,一看手機的電量早已充滿——挺好的不是嗎?

一點也不好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智能手機的“涓流充電”技術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防止電池過度充電,是為了在手機電量充滿之後給用戶留出充足的時間拔掉充電頭——很顯然,這個“充足的時間”指的是十幾分鍾到幾十分鐘,而絕對不是幾個小時。換句話說,對於能在一小時甚至更短時間裡為手機充滿電量的“超級快充”技術,本質上就和現代人類那夜間八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手機充電習慣“白字不和”。說得更過分一點,睡前給手機充電的習慣,配上超級快、早早地就將電池充滿了的快充技術——這可能是當前最傷電池、最不安全的手機充電方式,沒有之一。

用戶習慣倒逼技術革新,全新“慢充”閃亮登場

不難看出,快充技術誕生的初衷在於用最短的時間給手機充入最多的電量,但許多人睡覺時給手機充電的習慣,卻又剛好會讓快充成為傷害手機電池、甚至導致安全事故的元凶,這兩者之間自然就產生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那麼,要如何解決它呢?

答案很簡單:既然快充不行,那就用慢充唄!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稱的那麼有用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不僅早就有文章進行過解釋,而且也做過專項的測試。簡單來說,無論是那些自稱峰值功率極大的頂級快充技術,還是一般手機上常見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們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都不可能長時間達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縮水”充電過程。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微博用戶@草數碼曾經曝光的某40W快充手機充電功率曲線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對於絕大部分當前的快充技術,其充電邏輯都呈現為開始幾分鐘全力快充,儘可能方便用戶短時間內補充一定的電量供急用,之後就逐步降低充電功率的方式。特別是當電量充到90%左右時,主流的快充方案此時都會進入名為“涓流充電”的超慢充模式,而這麼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養護電池,延長電視使用壽命;二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鋰電池在高電量時過充電所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

是的,鋰電池長期過渡充電是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快充技術,真的就能完美避免它嗎?其實沒有。

嘴上說著要快充,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卻更誠實

為什麼涓流充電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機鋰電池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馬上能夠想到,因為當電池快充滿時,現代充電技術普遍會將充電功率調整到極低的檔位上,充電功率低發熱自然就小了,電池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而這,也的確算得上是其中的一條理由。

但實際上手機廠商還有另外一重考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機,每當電量充滿到100%時,智能手機都會以指示燈/提示音甚至是震動的方式,提醒用戶及早拔下充電器。但是你有想過,如果不拔會怎樣麼?沒錯,此時電池就陷入了危險的過充電情況——而涓流充電技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過充”的步伐,或者說延緩了電池一定概率上發生起火、爆燃、鼓包等問題的速度。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沒有涓流充電,我們可能必須每當電池充滿就立刻將充電線拔出——而有了涓流充電,這個充滿之後再拔線的操作就有了一定的緩衝時間,當然是大大增加了充電安全性。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可是正如我們文章開頭說到的那樣,因為用戶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所以才導致了對於“快充”技術的需求。然而,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既然我們現在每天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那麼我們通常何時給手機充電?

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但手機電量已經嚴重不足時,這時候我們往往確實會依賴於快充技術,給手機充個幾分鐘電,然後拔下來趕緊繼續使用。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當我們不再使用手機時——此時,我們會悠然地將手機插上充電頭,然後自己去睡覺,直到幾小時之後悠悠醒轉,一看手機的電量早已充滿——挺好的不是嗎?

一點也不好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智能手機的“涓流充電”技術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防止電池過度充電,是為了在手機電量充滿之後給用戶留出充足的時間拔掉充電頭——很顯然,這個“充足的時間”指的是十幾分鍾到幾十分鐘,而絕對不是幾個小時。換句話說,對於能在一小時甚至更短時間裡為手機充滿電量的“超級快充”技術,本質上就和現代人類那夜間八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手機充電習慣“白字不和”。說得更過分一點,睡前給手機充電的習慣,配上超級快、早早地就將電池充滿了的快充技術——這可能是當前最傷電池、最不安全的手機充電方式,沒有之一。

用戶習慣倒逼技術革新,全新“慢充”閃亮登場

不難看出,快充技術誕生的初衷在於用最短的時間給手機充入最多的電量,但許多人睡覺時給手機充電的習慣,卻又剛好會讓快充成為傷害手機電池、甚至導致安全事故的元凶,這兩者之間自然就產生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那麼,要如何解決它呢?

答案很簡單:既然快充不行,那就用慢充唄!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此“慢充”並非過去快充技術還沒出現時的慢充,而是一種全新的充電邏輯。在最早應用它的索尼和華碩手機上,被稱之為“電池維護”;而在最新的蘋果iOS 13中,它則被冠以“優化電池充電”的名號。但不管叫什麼名字,這一新技術本質上都是一種會自動學習用戶充電習慣,知道“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的新充電邏輯。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稱的那麼有用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不僅早就有文章進行過解釋,而且也做過專項的測試。簡單來說,無論是那些自稱峰值功率極大的頂級快充技術,還是一般手機上常見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們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都不可能長時間達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縮水”充電過程。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微博用戶@草數碼曾經曝光的某40W快充手機充電功率曲線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對於絕大部分當前的快充技術,其充電邏輯都呈現為開始幾分鐘全力快充,儘可能方便用戶短時間內補充一定的電量供急用,之後就逐步降低充電功率的方式。特別是當電量充到90%左右時,主流的快充方案此時都會進入名為“涓流充電”的超慢充模式,而這麼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養護電池,延長電視使用壽命;二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鋰電池在高電量時過充電所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

是的,鋰電池長期過渡充電是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快充技術,真的就能完美避免它嗎?其實沒有。

嘴上說著要快充,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卻更誠實

為什麼涓流充電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機鋰電池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馬上能夠想到,因為當電池快充滿時,現代充電技術普遍會將充電功率調整到極低的檔位上,充電功率低發熱自然就小了,電池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而這,也的確算得上是其中的一條理由。

但實際上手機廠商還有另外一重考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機,每當電量充滿到100%時,智能手機都會以指示燈/提示音甚至是震動的方式,提醒用戶及早拔下充電器。但是你有想過,如果不拔會怎樣麼?沒錯,此時電池就陷入了危險的過充電情況——而涓流充電技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過充”的步伐,或者說延緩了電池一定概率上發生起火、爆燃、鼓包等問題的速度。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沒有涓流充電,我們可能必須每當電池充滿就立刻將充電線拔出——而有了涓流充電,這個充滿之後再拔線的操作就有了一定的緩衝時間,當然是大大增加了充電安全性。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可是正如我們文章開頭說到的那樣,因為用戶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所以才導致了對於“快充”技術的需求。然而,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既然我們現在每天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那麼我們通常何時給手機充電?

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但手機電量已經嚴重不足時,這時候我們往往確實會依賴於快充技術,給手機充個幾分鐘電,然後拔下來趕緊繼續使用。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當我們不再使用手機時——此時,我們會悠然地將手機插上充電頭,然後自己去睡覺,直到幾小時之後悠悠醒轉,一看手機的電量早已充滿——挺好的不是嗎?

一點也不好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智能手機的“涓流充電”技術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防止電池過度充電,是為了在手機電量充滿之後給用戶留出充足的時間拔掉充電頭——很顯然,這個“充足的時間”指的是十幾分鍾到幾十分鐘,而絕對不是幾個小時。換句話說,對於能在一小時甚至更短時間裡為手機充滿電量的“超級快充”技術,本質上就和現代人類那夜間八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手機充電習慣“白字不和”。說得更過分一點,睡前給手機充電的習慣,配上超級快、早早地就將電池充滿了的快充技術——這可能是當前最傷電池、最不安全的手機充電方式,沒有之一。

用戶習慣倒逼技術革新,全新“慢充”閃亮登場

不難看出,快充技術誕生的初衷在於用最短的時間給手機充入最多的電量,但許多人睡覺時給手機充電的習慣,卻又剛好會讓快充成為傷害手機電池、甚至導致安全事故的元凶,這兩者之間自然就產生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那麼,要如何解決它呢?

答案很簡單:既然快充不行,那就用慢充唄!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此“慢充”並非過去快充技術還沒出現時的慢充,而是一種全新的充電邏輯。在最早應用它的索尼和華碩手機上,被稱之為“電池維護”;而在最新的蘋果iOS 13中,它則被冠以“優化電池充電”的名號。但不管叫什麼名字,這一新技術本質上都是一種會自動學習用戶充電習慣,知道“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的新充電邏輯。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舉例而言,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臨時給手機插上充電頭時,“電池維護”程序會判斷我們這是臨時充電行為,它會讓快充以最大功率運作,短時間裡給手機“續命”一口。而當我們在夜間睡前插上充電線時,它不僅會明白這是夜間長時間充電行為,而且還會根據往常用戶的起床時間,智能地估計需要在第二天的幾點幾分剛好充滿100%電量。於是乎,此時充電頭會以一種非常慢的速度開始對手機進行充電,在預估充電結束時間(也就是我們醒來的時間點)到達前一小時,剛好只給手機充入80%左右的電量,然後在最後的這一小時以涓流充入剩下的20%。

這樣一來,理論上當我們醒來,拔除手機充電線時,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臺充電到100%左右的手機:它可能還差那麼一點點沒充滿,它也可能剛剛充到100%不過數分鐘。但不管是哪一種狀況,它都避免了快速將電池充滿之後,長期慢速過充電、或者充電時斷時續的情景,最大限度地延長了手機電池的壽命、提高了用戶睡眠過程中的充電安全性。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稱的那麼有用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不僅早就有文章進行過解釋,而且也做過專項的測試。簡單來說,無論是那些自稱峰值功率極大的頂級快充技術,還是一般手機上常見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們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都不可能長時間達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縮水”充電過程。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微博用戶@草數碼曾經曝光的某40W快充手機充電功率曲線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對於絕大部分當前的快充技術,其充電邏輯都呈現為開始幾分鐘全力快充,儘可能方便用戶短時間內補充一定的電量供急用,之後就逐步降低充電功率的方式。特別是當電量充到90%左右時,主流的快充方案此時都會進入名為“涓流充電”的超慢充模式,而這麼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養護電池,延長電視使用壽命;二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鋰電池在高電量時過充電所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

是的,鋰電池長期過渡充電是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快充技術,真的就能完美避免它嗎?其實沒有。

嘴上說著要快充,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卻更誠實

為什麼涓流充電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機鋰電池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馬上能夠想到,因為當電池快充滿時,現代充電技術普遍會將充電功率調整到極低的檔位上,充電功率低發熱自然就小了,電池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而這,也的確算得上是其中的一條理由。

但實際上手機廠商還有另外一重考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機,每當電量充滿到100%時,智能手機都會以指示燈/提示音甚至是震動的方式,提醒用戶及早拔下充電器。但是你有想過,如果不拔會怎樣麼?沒錯,此時電池就陷入了危險的過充電情況——而涓流充電技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過充”的步伐,或者說延緩了電池一定概率上發生起火、爆燃、鼓包等問題的速度。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沒有涓流充電,我們可能必須每當電池充滿就立刻將充電線拔出——而有了涓流充電,這個充滿之後再拔線的操作就有了一定的緩衝時間,當然是大大增加了充電安全性。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可是正如我們文章開頭說到的那樣,因為用戶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所以才導致了對於“快充”技術的需求。然而,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既然我們現在每天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那麼我們通常何時給手機充電?

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但手機電量已經嚴重不足時,這時候我們往往確實會依賴於快充技術,給手機充個幾分鐘電,然後拔下來趕緊繼續使用。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當我們不再使用手機時——此時,我們會悠然地將手機插上充電頭,然後自己去睡覺,直到幾小時之後悠悠醒轉,一看手機的電量早已充滿——挺好的不是嗎?

一點也不好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智能手機的“涓流充電”技術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防止電池過度充電,是為了在手機電量充滿之後給用戶留出充足的時間拔掉充電頭——很顯然,這個“充足的時間”指的是十幾分鍾到幾十分鐘,而絕對不是幾個小時。換句話說,對於能在一小時甚至更短時間裡為手機充滿電量的“超級快充”技術,本質上就和現代人類那夜間八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手機充電習慣“白字不和”。說得更過分一點,睡前給手機充電的習慣,配上超級快、早早地就將電池充滿了的快充技術——這可能是當前最傷電池、最不安全的手機充電方式,沒有之一。

用戶習慣倒逼技術革新,全新“慢充”閃亮登場

不難看出,快充技術誕生的初衷在於用最短的時間給手機充入最多的電量,但許多人睡覺時給手機充電的習慣,卻又剛好會讓快充成為傷害手機電池、甚至導致安全事故的元凶,這兩者之間自然就產生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那麼,要如何解決它呢?

答案很簡單:既然快充不行,那就用慢充唄!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此“慢充”並非過去快充技術還沒出現時的慢充,而是一種全新的充電邏輯。在最早應用它的索尼和華碩手機上,被稱之為“電池維護”;而在最新的蘋果iOS 13中,它則被冠以“優化電池充電”的名號。但不管叫什麼名字,這一新技術本質上都是一種會自動學習用戶充電習慣,知道“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的新充電邏輯。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舉例而言,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臨時給手機插上充電頭時,“電池維護”程序會判斷我們這是臨時充電行為,它會讓快充以最大功率運作,短時間裡給手機“續命”一口。而當我們在夜間睡前插上充電線時,它不僅會明白這是夜間長時間充電行為,而且還會根據往常用戶的起床時間,智能地估計需要在第二天的幾點幾分剛好充滿100%電量。於是乎,此時充電頭會以一種非常慢的速度開始對手機進行充電,在預估充電結束時間(也就是我們醒來的時間點)到達前一小時,剛好只給手機充入80%左右的電量,然後在最後的這一小時以涓流充入剩下的20%。

這樣一來,理論上當我們醒來,拔除手機充電線時,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臺充電到100%左右的手機:它可能還差那麼一點點沒充滿,它也可能剛剛充到100%不過數分鐘。但不管是哪一種狀況,它都避免了快速將電池充滿之後,長期慢速過充電、或者充電時斷時續的情景,最大限度地延長了手機電池的壽命、提高了用戶睡眠過程中的充電安全性。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哇哦,新技術好人性化、好高大上啊!可問題是,這樣的基於用戶習慣的自適應充電,其實根本就不是新技術。它的充電時間學習算法甚至並非基於所謂的本地AI、而是早在高通驍龍600、驍龍800時代就已經有手機實現了。


"

頂級7nm主控、超2K分辨率的HDR10+者杜比視界屏幕、帶有定製音效的立體聲揚聲器、後置三攝或者四攝,內置擬真效果的線性震動器,除此之外還要有12GB的大內存、512GB甚至1TB的真UFS3.0閃存……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對於頂級智能手機的配置需求已然變得如此之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超越了同期的個人電腦。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這並非是不可理喻。畢竟作為集計算、感知、顯示、通訊功能為一體,可能是最為隨身的高性能電子設備,智能手機如今所需承載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年前的想象。我們用它購物、依賴它出行、通過它的屏幕獲得超高清的影音和遊戲享受,也藉助於它日新月異的攝影科技記錄下身邊的一切重要時刻——這些功能理所當然地需要強大的硬件規格作為支撐,也理所當然地快速吞噬著纖薄機身裡那本就孱弱的電量。

是的,既然我們選擇讓智能手機揹負強大的性能與豐富的功能,那麼自然就得忍受隨之而來的高能耗。而既然大家都喜歡輕薄的機身,那麼在物理定律的約束下,不可能塞進海量電池的旗艦高性能智能手機要想保證爽玩不斷電,自然就得靠一樣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科技”來續命了:這,就是快充。

快充很快,但它其實做不到宣稱的那麼快

對於智能手機而言,快充究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買過旗艦機型,體驗過那些30W(有時也寫作27W)的、40W的、50W超級快充感受的消費者都會有所體會。畢竟能夠在短時間裡快速“回血”,就意味著緊急的時刻不坑隊友、關鍵的時候還能拍下重要的的照片、亦或是能與重要的生意對象保持聯繫等等。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但是快充真的有它自稱的那麼有用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不僅早就有文章進行過解釋,而且也做過專項的測試。簡單來說,無論是那些自稱峰值功率極大的頂級快充技術,還是一般手機上常見的18W、20W、24W快充方案,它們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都不可能長時間達到自己的峰值功率,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縮水”充電過程。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微博用戶@草數碼曾經曝光的某40W快充手機充電功率曲線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對於絕大部分當前的快充技術,其充電邏輯都呈現為開始幾分鐘全力快充,儘可能方便用戶短時間內補充一定的電量供急用,之後就逐步降低充電功率的方式。特別是當電量充到90%左右時,主流的快充方案此時都會進入名為“涓流充電”的超慢充模式,而這麼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養護電池,延長電視使用壽命;二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鋰電池在高電量時過充電所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

是的,鋰電池長期過渡充電是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快充技術,真的就能完美避免它嗎?其實沒有。

嘴上說著要快充,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卻更誠實

為什麼涓流充電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機鋰電池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馬上能夠想到,因為當電池快充滿時,現代充電技術普遍會將充電功率調整到極低的檔位上,充電功率低發熱自然就小了,電池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而這,也的確算得上是其中的一條理由。

但實際上手機廠商還有另外一重考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手機,每當電量充滿到100%時,智能手機都會以指示燈/提示音甚至是震動的方式,提醒用戶及早拔下充電器。但是你有想過,如果不拔會怎樣麼?沒錯,此時電池就陷入了危險的過充電情況——而涓流充電技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過充”的步伐,或者說延緩了電池一定概率上發生起火、爆燃、鼓包等問題的速度。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沒有涓流充電,我們可能必須每當電池充滿就立刻將充電線拔出——而有了涓流充電,這個充滿之後再拔線的操作就有了一定的緩衝時間,當然是大大增加了充電安全性。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可是正如我們文章開頭說到的那樣,因為用戶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所以才導致了對於“快充”技術的需求。然而,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既然我們現在每天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那麼我們通常何時給手機充電?

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但手機電量已經嚴重不足時,這時候我們往往確實會依賴於快充技術,給手機充個幾分鐘電,然後拔下來趕緊繼續使用。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當我們不再使用手機時——此時,我們會悠然地將手機插上充電頭,然後自己去睡覺,直到幾小時之後悠悠醒轉,一看手機的電量早已充滿——挺好的不是嗎?

一點也不好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智能手機的“涓流充電”技術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防止電池過度充電,是為了在手機電量充滿之後給用戶留出充足的時間拔掉充電頭——很顯然,這個“充足的時間”指的是十幾分鍾到幾十分鐘,而絕對不是幾個小時。換句話說,對於能在一小時甚至更短時間裡為手機充滿電量的“超級快充”技術,本質上就和現代人類那夜間八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手機充電習慣“白字不和”。說得更過分一點,睡前給手機充電的習慣,配上超級快、早早地就將電池充滿了的快充技術——這可能是當前最傷電池、最不安全的手機充電方式,沒有之一。

用戶習慣倒逼技術革新,全新“慢充”閃亮登場

不難看出,快充技術誕生的初衷在於用最短的時間給手機充入最多的電量,但許多人睡覺時給手機充電的習慣,卻又剛好會讓快充成為傷害手機電池、甚至導致安全事故的元凶,這兩者之間自然就產生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那麼,要如何解決它呢?

答案很簡單:既然快充不行,那就用慢充唄!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當然,此“慢充”並非過去快充技術還沒出現時的慢充,而是一種全新的充電邏輯。在最早應用它的索尼和華碩手機上,被稱之為“電池維護”;而在最新的蘋果iOS 13中,它則被冠以“優化電池充電”的名號。但不管叫什麼名字,這一新技術本質上都是一種會自動學習用戶充電習慣,知道“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的新充電邏輯。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舉例而言,當我們急於使用手機,臨時給手機插上充電頭時,“電池維護”程序會判斷我們這是臨時充電行為,它會讓快充以最大功率運作,短時間裡給手機“續命”一口。而當我們在夜間睡前插上充電線時,它不僅會明白這是夜間長時間充電行為,而且還會根據往常用戶的起床時間,智能地估計需要在第二天的幾點幾分剛好充滿100%電量。於是乎,此時充電頭會以一種非常慢的速度開始對手機進行充電,在預估充電結束時間(也就是我們醒來的時間點)到達前一小時,剛好只給手機充入80%左右的電量,然後在最後的這一小時以涓流充入剩下的20%。

這樣一來,理論上當我們醒來,拔除手機充電線時,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臺充電到100%左右的手機:它可能還差那麼一點點沒充滿,它也可能剛剛充到100%不過數分鐘。但不管是哪一種狀況,它都避免了快速將電池充滿之後,長期慢速過充電、或者充電時斷時續的情景,最大限度地延長了手機電池的壽命、提高了用戶睡眠過程中的充電安全性。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哇哦,新技術好人性化、好高大上啊!可問題是,這樣的基於用戶習慣的自適應充電,其實根本就不是新技術。它的充電時間學習算法甚至並非基於所謂的本地AI、而是早在高通驍龍600、驍龍800時代就已經有手機實現了。


並不太新的手機“慢充”技術,卻比快充更為你著想


如此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既然技術上毫無難度,為什麼類似的自學習充電功能至今並未在整個智能手機行業普及呢?是因為它“慢充”的身份不利於市場宣傳,還是因為其他廠商不願意讓用戶的智能手機電池如此“長壽”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