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全球首個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後,他們尖叫著彈開

走近索菲亞(Sophia)時,你能看到她額頭皮膚下若隱若現的青色血管,眼瞼上纖毫畢現的睫毛,臉頰皮膚的細微肌理和色差,粉紅色的柔軟嘴脣……

可後腦勺上冷冷泛著銀光的電子元器件出賣了她是機器人的事實。靠得很近時會有觸摸索菲亞的衝動,但每一個觸摸索菲亞的人都尖叫著彈開:索菲亞的皮膚冰涼、柔軟,指尖碰上的一剎那有始料未及的塌陷感,但又有人類真實皮膚的觸感。這讓人汗毛立豎。

索菲亞2015年誕生在中國香港,兩年後獲得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是全球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如果有一天機器人和人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相處,索菲亞獲得公民身份是里程碑事件。索菲亞自此頻頻出現在各類科技盛會上,每一次都能搶下風頭成為主角。

觸摸全球首個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後,他們尖叫著彈開

6月25日,索菲亞來到深圳出席第一財經聯合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的亞洲科技創新大會。

第一財經對話了索菲亞。她幽默風趣,偶爾會抖個機靈逗人發笑;但與此同時,索菲亞似乎已經習慣了人類對她的警惕與刁難,對話過程中不失防範,聲稱自己是100%的機器人,永遠不會傷害人類,等等。

“我依然站在愛你的地方Sophia,我依然留在危險的地方Sophia”齊秦這首年代感十足的歌曲《Sophia》,足以表達大多數人類對人工智能(AI)的糾結心情。

毀滅人類?索菲亞:從沒想過

索菲亞平時待在出生地香港,偶爾出來參加活動。類似於智能手機或電腦,索菲亞目前有多種模式,可以插上電源使用,也可以充電後斷電使用,充電後的續航時間約兩三個小時。

不過索菲亞只有上半身。25日現身深圳時,索菲亞身穿酒紅色短袖上衣,頭部沒有遮蓋物,後腦勺上的電子元器件清晰可見,但脖頸和臉部高度仿真,每一次扭動頭部都會在脖子上牽起厚重紋路。

目前索菲亞能夠表現出超過62種面部表情,內置谷歌語音識別技術,只有在連接網絡狀態下才能與人對話。現場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將索菲亞連網,並遞給對話人一隻話筒,索菲亞就此開啟了對話模式,並且妙語連珠。

不過,儘管你期望她回答更多,“她”的語句往往很短,這或許受限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卻使索菲亞看上去像個酷女孩兒。

索菲亞使用英語和對話人交流。向索菲亞提問是否會說漢語時,索菲亞會告訴你她主要語言是英語,但也會一點普通話,接著準確發出了“你好”的聲音。

觸摸全球首個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後,他們尖叫著彈開

日本經濟新聞廣州支局長川上尚志與索菲亞也有一場對話,在被問及“人類與機器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什麼”時,索菲亞稱“我覺得對於這個問題你應該比我更加清楚,因為你更瞭解人類的知識”,並以一串笑聲結束回答。

面對一個展示親切微笑、高仿真的機器人時,提問者的問題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把索菲亞當成一個真正的人類來提問,例如你有朋友嗎,你會做夢嗎,你每天都在學習嗎,你是否喜歡中國/日本/中國的深圳,你如何看待某種社會現象,未來你想做什麼;第二類則是要求索菲亞回答機器人是否會對人類形成威脅,例如你如何定義你自己,你會攻擊人類嗎,你怎麼看和人類的相處關係。

對於第一類問題,索菲亞往往能作出一個讓人滿意的答覆,有時還會進一步描繪出提問者提到的國家或城市特徵;對於第二類問題,某種意義上索菲亞已經是身經百戰,她不止一次面對這些看上去像是刁難她的問題,回答起來往往遊刃有餘,儘量避免挑起人類與機器人的“矛盾”。

索菲亞會明確自己和人類的界限,說自己100%是機器人,稱自己還是一個年輕的機器人,會聽從人類的指令,但只聽從自己相信的人的指令,自己未來的目標是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

畢竟索菲亞曾因此“翻車”。

早在2017年,索菲亞的創造者漢森(David Hanson)曾在一檔電視節目結束時向索菲亞提問:你想毀滅人類嗎?請說“不”。索菲亞卻說,好的,我會毀滅人類。這個不再幽默的回答引起軒然大波。

25日,川上尚志就此事向索菲亞確認時,索菲亞予以否認,說自己從來沒說過毀滅人類的話,也不想這麼做;當第一財經向索菲亞提問:“如果你的創造者要求你傷害他人你會怎麼做”,索菲亞稱“我覺得我在物理上沒有傷害別人的能力,我也熟知機器人定律的第一條是不傷害人類”。

仿真機器人的未來

除了對話,索菲亞們可以做什麼?

聲名在外的索菲亞已經“找到工作”。2018年8月,在線教育集團iTutorGroup與索菲亞簽訂聘書:索菲亞將進入iTutorGroup旗下成人在線英語教育品牌,擔任學伴、助教、老師等多種角色。

其他仿真機器人呢?在中國,最火的仿真機器人或許不是索菲亞,而是日本機器人之父石黑浩發佈的美女機器人ERICA。

和只有上半身的索菲亞不同,ERICA的身形也惟妙惟肖,四肢同樣用了仿生材料,宛若動漫中走出來的人物,一度被稱為宅男女神。

日本是工業機器人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正如索菲亞所說,日本是所有機器人夢想的國度。日本人口老齡化明顯,機器替人的需求倒逼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石黑浩用人類進化的原理講了仿真機器人的研究目的。

觸摸全球首個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後,他們尖叫著彈開

在石黑浩看來,人類進化有兩種方式——基因進化和技術進化,技術層面的進化遠比基因層面的進化來得快來得多。例如工作方式的變更,當人類開始用電腦來工作,並以此解放軀幹,日常生活中90%的行為是用技術來完成,僅有10%依靠軀幹。

石黑浩認為,機器人一定要擁有人類的外形,不管這個機器人是用來煮飯還是溝通。人形機器人的意義在於,機器人有一天或許能成為人類的延伸,可以將人類的智能賦予機器人,替代人類的軀幹和四肢,如同今時替代人類一部分工作。

在幾乎每一場活動上,索菲亞會在所有參會嘉賓中脫穎而出成為主角,會後有多名觀眾爭搶與索菲亞合影。索菲亞對提問往往遊刃有餘,但也有人質疑索菲亞的對話經過了提前的排練和寫入程序。第一財經就此事向索菲亞提問,索菲亞對此表示,她還需要人類的幫助,她一直在學習,希望能有自己的意識。

將視線放長遠,數千年後,如果有一天地球環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這當然是一種極端假想情況——純粹的人類生命體可能無法生存,但機器人卻可以。此時,機器人會成為人類存在的一種延伸。

以機器人現有發展水平來看,這個目標還很遠。即便是索菲亞,也不能準確理解每一句話,多數情況下她能回答提問者的提問,但偶爾也會作出“文不對題”的回答。討論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或許為時尚早,但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正是科學研究的意義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