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經濟帶未來 中環外環連通途錦州晚報“家鄉行 看變化”系列採訪活動 (六)

沿海經濟帶未來 中環外環連通途錦州晚報“家鄉行 看變化”系列採訪活動 (六)

2010年4月25日,國務院下發專函,正式批覆同意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於1992年3月,是遼寧省首批省級開發區之一。

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背倚遼西中部城市群,南臨渤海錦州灣,貫穿區內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與周邊四城市形成“一小時城市圈”;依託錦州港和錦州灣機場形成的商貿和物流半徑覆蓋東北、華北、蒙東以及蒙古、俄羅斯、遠東地區,是通往亞太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

開發區位於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經濟區的連接點,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點節點,被譽為“東北亞地區物資中轉集散和生產要素流動組合的彩虹地帶”,是環渤海北岸最具活力的對外開放先導區。

2017年,錦州市海岸帶生態建設三年行動正式拉開帷幕,一場以“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麗”為目標的海岸帶環境修復行動在錦州124公里海岸帶上鋪開。

2018年,我市狠抓沿海經濟發展。臨港產業不斷壯大,漢拿電機汽車發電機及起動機項目被工信部評為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東方雨虹、陽光能源被確定為全國第三批綠色製造企業。

“藍色海灣”修復工程紮實推進,龍海廣場竣工開放,宜居、宜業、宜遊的沿海生態旅遊帶已具雛形。筆架山景區質量升級,景區補種花草3萬餘株,在景區大門增設“筆架山景區歡迎您”景觀標誌;山島增設A級衛生間一處;提升旅遊景區形象,實行10分鐘保潔制度,做到全年常態化保潔,景區衛生無死角;對筆架山島古建築群文物進行修復。完成改善人工浴場水質環境任務、小筆架山進島景觀路建設、象鼻山綠化工程。

今年,我市加快構築“2+1”沿海經濟發展新格局。激發先導區活力,進一步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推進“藍色海灣”整治修復,打造生態良好、環境宜人的黃金海岸,建設宜居宜遊宜業的錦繡之州。

錦州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發展是最大的擔當,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既算好經濟賬,更算好民生賬,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動振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錦州人民過上更加有尊嚴、更加體面、更加幸福的生活,此舉既是不斷向前奮鬥的目標,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中環、外環、沿海經濟帶“兩環一帶”建設,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生態宜居城市。

城市道路交通的發達程度是一個城市現代化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我市的城市道路建設。近年來,相繼決策實施了濱河路、徐州街、錦鐵步行橋等一批重點城市道路工程,同時加大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維修工作力度。這些項目的建設,方便了市民出行,促進了我市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市建成區路網密度8.13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12.38平方米。

作為又一項貫通我市西部南北交通的重大民生工程,中環西路續建工程已經開始修建。中環西路續建工程是我市城建重點工程,北起鬆坡路轉盤,南至解放西路與市府西路路口,全長5.67公里。其中:道路長4.31公里,寬60米。工程分為兩個標段:第一標段(鬆坡路—小淩河南岸),全長2.62公里,包括跨小淩河橋一座,橋長480米,寬34米;第二標段(小淩河南岸—解放西路),全長3.05公里,包括跨瀋山線鐵路橋一座,沈山鐵路橋橋長938米,寬34米。項目總投資9.9億元。

中環西路續建工程是完善錦州中環路、貫通錦州西部南北交通的重點工程,是我市的重大民生工程。中環西路的建成將拉開城市骨架,有效緩解城區西部交通壓力,緩解道路擁堵,為過境車輛提供良好的道路通行環境,對於推進我市經濟民生髮展,有著重要意義。

2018年7月,中環西路續建工程跨小淩河橋建設工程開工,截至目前,灌注樁全部完成,墩柱全部完成,蓋樑完成26座,剩餘4座,預製小箱梁完成126片。

中環西路續建工程,加之外環、濱河路四期等工程,將進一步打開城市道路網絡,延伸道路承載功能,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對當地各產業起到拉動作用。同時,可以更好地解決城市擁堵病,緩解交通高峰期的通行壓力,使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沿海經濟帶未來  中環外環連通途錦州晚報“家鄉行 看變化”系列採訪活動 (六)

策劃/陳濤 文字/記者曹紅梅 首席記者楊洋 攝影/袁瑩 記者王野 版式統籌/張家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