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鄭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金融》|鄭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

C

nfinance

編者按

以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為標誌,人民幣國際化正式啟動。十年來,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定價功能穩步提升。目前,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SDR權重排名第三的重要貨幣,並不斷向國際貿易、跨境投資、國際信貸、儲備貨幣等方向拓展。與此同時,圍繞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場參與機構迅速擴大,人民幣跨境業務渠道逐步暢通,為我國經濟金融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了重要條件。在2019年年初召開的全系統工作會議上,人民銀行再次強調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工作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導向,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政策;優化央行間貨幣合作框架;完善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服務框架。這也為下一步人民幣國際化指明瞭方向。在人民幣國際化十週年之際,本刊特約請相關領域的領導和專家撰文,總結人民幣國際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探討新形勢下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和著力點。

"《中國金融》|鄭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

C

nfinance

編者按

以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為標誌,人民幣國際化正式啟動。十年來,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定價功能穩步提升。目前,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SDR權重排名第三的重要貨幣,並不斷向國際貿易、跨境投資、國際信貸、儲備貨幣等方向拓展。與此同時,圍繞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場參與機構迅速擴大,人民幣跨境業務渠道逐步暢通,為我國經濟金融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了重要條件。在2019年年初召開的全系統工作會議上,人民銀行再次強調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工作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導向,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政策;優化央行間貨幣合作框架;完善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服務框架。這也為下一步人民幣國際化指明瞭方向。在人民幣國際化十週年之際,本刊特約請相關領域的領導和專家撰文,總結人民幣國際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探討新形勢下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和著力點。

《中國金融》|鄭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

作者|鄭楊「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書記,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金融工作局局長」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14期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迅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和國際貿易總額都穩居全球第二,已成為對世界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縱觀歷史上大國之崛起,無不以金融興盛為標誌,強國之鼎盛,無不有賴於本國貨幣的國際化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中心。

歷史經驗表明,貨幣國際化與國際金融中心的演進存在較強的同步關係。國際金融中心可為貨幣國際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市場平臺,而貨幣國際化則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貨幣條件。從我國的實踐來看,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是國家戰略,兩者之間彼此促進、相得益彰。

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相輔相成

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是我國金融改革開放戰略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外向性不斷增強,人民幣的跨境流通和使用越來越普遍,金融業的開放和國際化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支持要素。一方面,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便利國際貿易結算,促進我國與國際市場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我國對外開放持續擴大也需要建立相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發揮金融集聚效應,整合全球金融資源,提高我國在金融領域的競爭力。正因為如此,國務院於2009年發佈了支持上海建設“兩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人民幣國際化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重要機遇。從國際經驗來看,本幣的國際化進程將極大地促進本國金融中心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發展,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017年,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作為計價、支付、投資、儲備的貨幣功能明顯增強,初步具備成為國際主要貨幣的基本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會產生大規模的本幣資產國際交易需求,有利於為上海金融市場聚集國際投資者,促進上海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從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有力的市場支撐。人民幣要成為國際市場上廣為接受的國際貨幣,離不開一個發達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在岸金融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已成為國際上少數幾個市場種類比較齊全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主要金融市場的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尤其是上海建設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清算和業務中心,將為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市場平臺,進而實現人民幣良性循環,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的市場支撐。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積極成效

目前,上海已經集聚了股票、債券、貨幣、外匯、期貨、黃金、票據、保險、信託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二期於2018年5月全面投產,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清算、結算、支付等在內的完整金融生態鏈,人民幣計價體系初步建立,為人民幣國際使用和投資提供了堅實保障。

人民幣投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一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加快對外開放。2010年以來,銀行間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範圍、發行主體類型及業務範圍等不斷擴大,准入管理流程逐步簡化。2017年7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了債券通業務,並正式開通北向通業務,為境外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了新渠道。俄羅斯、韓國、波蘭、匈牙利、菲律賓等“一帶一路”沿線主體在滬發行熊貓債。截至2018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債券的規模達到1.7萬億元,境外各類主體在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人民幣熊貓債1981億元。二是境外人民幣參與股票市場渠道不斷拓寬。2011年12月,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啟動,境外人民幣參與股票市場程度逐步提高。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運行,為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股票市場開闢了新渠道。隨後,相關制度規則不斷優化,額度逐步擴大。截至2018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股票資產總額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三是黃金國際板功能有力提升。2014年9月,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開通,境外投資者得以使用離岸人民幣參與上海黃金所交易。此外,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還上線了“上海金”期貨合約產品,為國際金融市場首次應用“上海金”。四是原油期貨市場規模逐步擴大。2018年3月,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原油期貨正式掛牌交易,並於5月正式引入境外投資者。目前,上海原油期貨已成為亞洲市場交易量最大的原油期貨合約,僅次於紐約的WTI原油和倫敦的布倫特原油。截至2019年3月末,原油期貨累計成交3670萬手,累計成交金額17萬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15萬手,日均成交金額705億元人民幣。五是金融市場全面納入全球指數體系。2017年7月中國債券納入花旗世界國債指數,2018年6月A股正式納入MSCI指數,2018年9月富時羅素宣佈將A股納入其指數體系,2019年4月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

自貿區金融改革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穩步發展。上海自貿區建設啟動以來,積極推進金融改革,創新設立本外幣一體化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率先建立宏觀審慎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制度。目前,自由貿易賬戶可以提供包括跨境結算、跨境融資、跨境擔保、跨境併購、跨境理財、跨境債券等在內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本外幣一體化金融服務,支持黃金國際板、國際再保險平臺、自貿區市政債、自貿區航運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對手清算等業務。2018年以來,自由貿易賬戶進一步拓展到上海全市範圍,自貿賬戶系統已累計納入區外企業三批5520家。截至2019年4月末,共有58家金融機構通過分賬核算系統驗收,共開立自由貿易賬戶13.6萬個。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共發佈了九批110個金融創新案例,其中關於跨境人民幣使用的案例約20個,主要包括人民幣境外借款、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經常項下人民幣集中收付、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等。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不斷深入,這些創新業務規模也實現了快速發展。2010~2018年,上海年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量從400多億元增長至7.3萬億元,年增長率88.1%;結算量在全國的佔比從10%左右上升至45.7%,始終位居前列。

加快以人民幣金融市場和資產管理為基礎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一是打造人民幣資產定價、支付清算中心。豐富人民幣產品和工具、促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支持在滬金融要素市場協調發展,使上海發展成為全球人民幣產品交易主平臺和定價中心。提升人民幣產品和大宗商品定價能力,打造“上海價格”(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完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積極發揮CIPS和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CCP12)的作用,提高人民幣清算、結算效率。加快金融市場交易、服務、諮詢等配套建設,滿足全球人民幣資產投資者的需求。

二是打造人民幣金融資產的風險管理中心。完善人民幣產品和風險對衝工具,大力推進人民幣衍生工具的創新和市場建設,積極發展各類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管理。豐富監管科技手段,探索基於大數據等技術的穿透式監管和監管方法,設立金融風險監測中心,有效監測人民幣金融資產的流動。

三是打造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中心。研究推動境外機構和企業在上海金融市場發行債券,支持“一帶一路”的建設、合作、發展及資金融通,形成海外重大項目的投融資中心。促進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使用,積極開展與世界銀行、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多邊金融組織合作,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相結合的模式,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

四是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充分藉助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先行先試的經驗,不斷優化完善滬港通,積極穩妥推進人民幣可兌換,加快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拓展境內外主體參與上海金融市場的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發行人民幣債券。積極推進境外機構以人民幣資金投資境內債券和試點投資其他金融市場,積極探索境外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境內金融市場的有效方式。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平臺,除了已經啟動的黃金國際板、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還將積極支持上交所、清算所、中金所等金融要素市場設立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平臺或開展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業務,推進自貿試驗區國際債券市場建設,完善自貿試驗區內國際金融市場服務體系。

五是增強金融市場功能。深化市場細分,拓展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加大創新研發力度,不斷豐富金融市場人民幣資產交易品種。在推動股票、債券等基礎性金融產品加快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各類ETF產品,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屬類大宗商品期貨,研究探索並推出以匯率、利率、股票、債券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產品。同時,積極發展新的金融市場形態,大力推進保險市場、票據市場、信託受益權轉讓市場等發展。

六是加強在岸和離岸市場的互動發展。支持離岸市場發展,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快,除了香港以外,倫敦、新加坡、法蘭克福、悉尼等地區人民幣離岸市場也在加快發展。下一步,上海將積極開展與其他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交流、互動與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責任編輯 張林)

"《中國金融》|鄭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

C

nfinance

編者按

以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為標誌,人民幣國際化正式啟動。十年來,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定價功能穩步提升。目前,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SDR權重排名第三的重要貨幣,並不斷向國際貿易、跨境投資、國際信貸、儲備貨幣等方向拓展。與此同時,圍繞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場參與機構迅速擴大,人民幣跨境業務渠道逐步暢通,為我國經濟金融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了重要條件。在2019年年初召開的全系統工作會議上,人民銀行再次強調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工作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導向,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政策;優化央行間貨幣合作框架;完善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服務框架。這也為下一步人民幣國際化指明瞭方向。在人民幣國際化十週年之際,本刊特約請相關領域的領導和專家撰文,總結人民幣國際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探討新形勢下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和著力點。

《中國金融》|鄭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

作者|鄭楊「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書記,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金融工作局局長」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14期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迅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和國際貿易總額都穩居全球第二,已成為對世界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縱觀歷史上大國之崛起,無不以金融興盛為標誌,強國之鼎盛,無不有賴於本國貨幣的國際化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中心。

歷史經驗表明,貨幣國際化與國際金融中心的演進存在較強的同步關係。國際金融中心可為貨幣國際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市場平臺,而貨幣國際化則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貨幣條件。從我國的實踐來看,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是國家戰略,兩者之間彼此促進、相得益彰。

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相輔相成

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是我國金融改革開放戰略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外向性不斷增強,人民幣的跨境流通和使用越來越普遍,金融業的開放和國際化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支持要素。一方面,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便利國際貿易結算,促進我國與國際市場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我國對外開放持續擴大也需要建立相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發揮金融集聚效應,整合全球金融資源,提高我國在金融領域的競爭力。正因為如此,國務院於2009年發佈了支持上海建設“兩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人民幣國際化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重要機遇。從國際經驗來看,本幣的國際化進程將極大地促進本國金融中心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發展,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017年,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作為計價、支付、投資、儲備的貨幣功能明顯增強,初步具備成為國際主要貨幣的基本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會產生大規模的本幣資產國際交易需求,有利於為上海金融市場聚集國際投資者,促進上海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從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有力的市場支撐。人民幣要成為國際市場上廣為接受的國際貨幣,離不開一個發達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在岸金融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已成為國際上少數幾個市場種類比較齊全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主要金融市場的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尤其是上海建設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清算和業務中心,將為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市場平臺,進而實現人民幣良性循環,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的市場支撐。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積極成效

目前,上海已經集聚了股票、債券、貨幣、外匯、期貨、黃金、票據、保險、信託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二期於2018年5月全面投產,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清算、結算、支付等在內的完整金融生態鏈,人民幣計價體系初步建立,為人民幣國際使用和投資提供了堅實保障。

人民幣投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一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加快對外開放。2010年以來,銀行間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範圍、發行主體類型及業務範圍等不斷擴大,准入管理流程逐步簡化。2017年7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了債券通業務,並正式開通北向通業務,為境外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了新渠道。俄羅斯、韓國、波蘭、匈牙利、菲律賓等“一帶一路”沿線主體在滬發行熊貓債。截至2018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債券的規模達到1.7萬億元,境外各類主體在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人民幣熊貓債1981億元。二是境外人民幣參與股票市場渠道不斷拓寬。2011年12月,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啟動,境外人民幣參與股票市場程度逐步提高。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運行,為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股票市場開闢了新渠道。隨後,相關制度規則不斷優化,額度逐步擴大。截至2018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股票資產總額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三是黃金國際板功能有力提升。2014年9月,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開通,境外投資者得以使用離岸人民幣參與上海黃金所交易。此外,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還上線了“上海金”期貨合約產品,為國際金融市場首次應用“上海金”。四是原油期貨市場規模逐步擴大。2018年3月,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原油期貨正式掛牌交易,並於5月正式引入境外投資者。目前,上海原油期貨已成為亞洲市場交易量最大的原油期貨合約,僅次於紐約的WTI原油和倫敦的布倫特原油。截至2019年3月末,原油期貨累計成交3670萬手,累計成交金額17萬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15萬手,日均成交金額705億元人民幣。五是金融市場全面納入全球指數體系。2017年7月中國債券納入花旗世界國債指數,2018年6月A股正式納入MSCI指數,2018年9月富時羅素宣佈將A股納入其指數體系,2019年4月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

自貿區金融改革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穩步發展。上海自貿區建設啟動以來,積極推進金融改革,創新設立本外幣一體化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率先建立宏觀審慎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制度。目前,自由貿易賬戶可以提供包括跨境結算、跨境融資、跨境擔保、跨境併購、跨境理財、跨境債券等在內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本外幣一體化金融服務,支持黃金國際板、國際再保險平臺、自貿區市政債、自貿區航運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對手清算等業務。2018年以來,自由貿易賬戶進一步拓展到上海全市範圍,自貿賬戶系統已累計納入區外企業三批5520家。截至2019年4月末,共有58家金融機構通過分賬核算系統驗收,共開立自由貿易賬戶13.6萬個。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共發佈了九批110個金融創新案例,其中關於跨境人民幣使用的案例約20個,主要包括人民幣境外借款、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經常項下人民幣集中收付、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等。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不斷深入,這些創新業務規模也實現了快速發展。2010~2018年,上海年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量從400多億元增長至7.3萬億元,年增長率88.1%;結算量在全國的佔比從10%左右上升至45.7%,始終位居前列。

加快以人民幣金融市場和資產管理為基礎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一是打造人民幣資產定價、支付清算中心。豐富人民幣產品和工具、促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支持在滬金融要素市場協調發展,使上海發展成為全球人民幣產品交易主平臺和定價中心。提升人民幣產品和大宗商品定價能力,打造“上海價格”(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完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積極發揮CIPS和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CCP12)的作用,提高人民幣清算、結算效率。加快金融市場交易、服務、諮詢等配套建設,滿足全球人民幣資產投資者的需求。

二是打造人民幣金融資產的風險管理中心。完善人民幣產品和風險對衝工具,大力推進人民幣衍生工具的創新和市場建設,積極發展各類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管理。豐富監管科技手段,探索基於大數據等技術的穿透式監管和監管方法,設立金融風險監測中心,有效監測人民幣金融資產的流動。

三是打造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中心。研究推動境外機構和企業在上海金融市場發行債券,支持“一帶一路”的建設、合作、發展及資金融通,形成海外重大項目的投融資中心。促進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使用,積極開展與世界銀行、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多邊金融組織合作,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相結合的模式,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

四是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充分藉助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先行先試的經驗,不斷優化完善滬港通,積極穩妥推進人民幣可兌換,加快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拓展境內外主體參與上海金融市場的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發行人民幣債券。積極推進境外機構以人民幣資金投資境內債券和試點投資其他金融市場,積極探索境外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境內金融市場的有效方式。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平臺,除了已經啟動的黃金國際板、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還將積極支持上交所、清算所、中金所等金融要素市場設立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平臺或開展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業務,推進自貿試驗區國際債券市場建設,完善自貿試驗區內國際金融市場服務體系。

五是增強金融市場功能。深化市場細分,拓展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加大創新研發力度,不斷豐富金融市場人民幣資產交易品種。在推動股票、債券等基礎性金融產品加快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各類ETF產品,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屬類大宗商品期貨,研究探索並推出以匯率、利率、股票、債券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產品。同時,積極發展新的金融市場形態,大力推進保險市場、票據市場、信託受益權轉讓市場等發展。

六是加強在岸和離岸市場的互動發展。支持離岸市場發展,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快,除了香港以外,倫敦、新加坡、法蘭克福、悉尼等地區人民幣離岸市場也在加快發展。下一步,上海將積極開展與其他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交流、互動與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責任編輯 張林)

《中國金融》|鄭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