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維護金融安全,釋放出什麼信號?

金融 經濟 外匯 次新股 投資快報 2017-04-29

在市場對管理層的監管舉措議論紛紛之時,更大的背景出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25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了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這釋放出什麼信號?

維護金融安全 有利於股市健康發展

皮海洲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下午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來自“一行三會”的主要負責人蔘加了這次集體學習,並各自談了對維護金融安全及風險管理的認識與體會。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這件事情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而這件事情所折射出來的信息,無疑更令人關注與耐人尋味。那麼,這件事情到底釋放出怎樣的信號呢?

首先,它表明了中央對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問題的重視。畢竟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因此,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維護金融安全,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基礎上,著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科學防範風險,強化安全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其次,中央對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問題予以重視,也表明我國在金融安全方面還是存在著隱患的,所以,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如果金融安全方面真的平安無事,中央方面也不至於如此高度重視。當然,在這個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說得比較委婉,他表示,總體看,我國金融形勢是良好的,金融風險是可控的。同時,在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因素綜合影響下,我國金融發展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金融危機外溢性突顯,國際金融風險點仍然不少。一些國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形成的風險外溢效應,有可能對我國金融安全形成外部衝擊。實際上,正因為在金融安全方面存在著隱患,習近平總書記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了6項任務,其中的第三條明確表示,要採取措施處置風險點,著力控制增量,積極處置存量,打擊逃廢債行為,控制好槓桿率,加大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重點針對金融市場和互聯網金融開展全面摸排和查處。

此外,就資本市場而言,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這也意味著A股市場的走勢將會更加穩健,更加有利於股市的健康發展。反映在資金來源上,槓桿資金、不合規資金進入股市將會受到進一步的限制。這也意味著進入股市的資金基本上將會以合規資金為主體,這顯然是有利於股市的健康發展的。而反映在股市的走勢上,2015年-2016年股市這種大起大落的走勢,至少目前階段將不會在股市裡出現。股市不會允許瘋牛行情的出現,更不能允許股災的發生。所以,現階段的股市行情總體上以箱型整理為主。即便有上升行情,也只會是以慢牛的走勢出現,而不會出現連續大幅上漲的走勢。而回歸到個股中來,與國家金融安全相對應的銀行股的走勢,將會是比較平穩的。一方面幾大銀行股有著A股市場最低的市盈率,所以其下跌空間有限;另一方面,基於銀行系統各種風險點的存在,國家對風險點的處置對銀行業的影響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市場觀望的可能性最大,市場大幅推高銀行股的動力不足。

金融安全:長治久安的底線

黃湘源

習近平總書記定調金融安全,核心就在“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這十二個字。也就是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並不是單純的消極防禦策略,而是攻守兼備的積極戰略方針。這是維護我國金融和經濟長治久安的底線。

毫無疑問,防範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確保金融安全已然成為了當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無論是央行,還是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都不僅在各自的分管領域加大了監管的力度,而且還針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業金融業態加強了監管方面的協調配合。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監管行動的升級,反映了當前準確判斷風險隱患保障金融安全已經上升為治國理政穩定經濟的大事。如果對當前金融領域隨處可見的種種不合規、不合法的現象繼續熟視無睹,對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壓力不可避免地向金融體系傳導的金融風險的積聚缺乏清醒的認識和適當的估量,對一些國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所形成的風險外溢效應,缺乏應有的警惕和防範,我國的金融安全就不免將面對內外夾擊的巨大風險。在某種意義上,加強金融監管,與其說是在掀起一波監管風暴,不如說是在跟風險賽跑。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一些金融部門,偏離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個底線,片面地將迎合一些市場需求全盤引進國外經驗視為改革開放,這不免也就導致了金融亂象的層出不窮,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大案要案甚至不同程度地時有發生。例如,項俊波任職保監會主席以來5年半時間,已經發放的牌照卻已經超過50張,等候籌建的保險公司數量竟然還有200多家,給一些金融大鱷隱身保險業大開了方便之門。他們不僅借險企為融資平臺,還頻頻不斷地通過內幕交易、關聯方認購、跨界舉牌,將證券市場攪得六神不安,也給保險業自身乃至相關銀行和實體企業帶來了極大的風險。這充分說明,沒有“金融穩經濟穩”也就談不上“金融活經濟活”。而要“金融活經濟活”,首先離不開“金融穩經濟穩”。

習近平指出,維護金融安全,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在這方面,央行行長周小川此前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一段講話不妨視為一個典範的具體解釋。他說:“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本身會是波浪型前進的,如果觀察到投機成為外匯市場中的主要矛盾,就重點應對投機,等市場逐漸回到相對穩定狀態,人民幣國際化還會繼續前進。”就是說,在金融安全方面,有什麼問題就得去解決什麼問題,但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意味著為穩而穩,歸根結底,“穩金融穩經濟”還是為了“活金融活經濟”。

“問題導向”式的金融監管,需要敢於開炮的劉士餘,也要有“不出成效絕不罷手”的郭樹清。對諸如股市的高送轉配合減持、財務造假、“忽悠”式重組、惡炒次新股,銀行的“三違反”、“三套利”、影子銀行,保險的違規資金運用、股東虛假注資、公司治理失效、信息披露不實等問題,如果不敢於嚴厲監管,豈不也就意味著容忍這些泡沫吹大之後的可能更為可怕的泡沫爆裂風險?不過,單靠刮一陣或幾陣監管風暴則顯然還是不夠的,遠遠不夠的。只有從根本著手去解決問題,才有可能在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的同時,求得金融和經濟長治久安的“穩”,也迎來持久而充滿希望的生機勃勃的“活”。至少就股市而言,結合《證券法》的修改,對股票發行註冊制、強制分紅、規範併購重組等作出明確規定,才是保障我們的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根本關鍵之所在。

維護金融安全 證監會責無旁貸

曹中銘

日前,高層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總書記強調,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要求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紮紮實實把金融工作做好。筆者以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作為“三會”之一的中國證監會責無旁貸。

在去槓桿、強監管、防風險的背景下,近期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紛紛採取行為。如銀監會連續發文警示風險、強化監管的政策效應在金融業持續釋放,本月21日進一步表示要更加主動地防控金融風險,大力治理金融亂象;證監會21日宣佈,對現行期貨公司淨資本監管制度進行修訂,將期貨公司最低淨資本要求提高至3000萬元;保監會也發出通知,嚴防嚴管嚴控保險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嚴防內外勾結干擾監管工作。“三會”的舉措,顯然都有利於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近期的股市不太“平靜”,自4月7日上證指數上摸3295點之後,股市就開始步入調整中。值得注意的是,截至本週四,上證指數最大跌幅超過6%,許多個股更是跌得面目全非,更有眾多個股已跌破2638點的價位,股市下跌的慘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而投資者要麼慘遭套牢,要麼虧損嚴重。

而股市的下跌,證監會主席劉士餘成為千夫所指。劉士餘擔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以來,在其開口劍指“野蠻人”之前,其實是受到投資者認可的。此後,由於像妖精、害人精、資本大鱷、10送30全世界都沒有等言論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證監會主席。客觀上,劉士餘的言論也在資本市場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其實,劉士餘一系列言論背後的目的,應該都是為了市場監管。雖然其某些做法或許存在改進的地方,但強化市場監管才是最終的目標。

以上市公司高送轉為例。高送轉本來是上市公司的“內部事務”,上市公司如何分紅,如何進行利潤分配,應該由上市公司說了算,證監會本不該“多管閒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眾多上市公司的高送轉背後,卻不乏大股東、董監高的減持計劃。我們或許不應該忘記了當年海潤光伏的教訓。2015年該上市公司前三大股東提議高送轉,結果第二、第三大股東藉助於高送轉刺激股價上漲,完成了一次高位套現,而留給市場的只有一地雞毛。而高送轉+減持模式,一是涉嫌操縱市場,二是涉嫌實施利益輸送行為,三是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對於這樣涉嫌違規的行為,監管部門難道不應該出手嗎?

無論是劉士餘強化高送轉的監管,還是強化跟風式、忽悠式重組的監管,以及前不久將監管的矛頭指向遭到瘋狂炒作的次新股,實際上都波及到相關投資者(包括利益集團)的利益,因此市場上才會出現如此眾多的反對劉士餘的聲音。而筆者以為,證監會強化監管的思路並沒有錯,但須注意方法與方式。既不能引發市場的震盪,更不傷及無辜。

事實上,如果對相關上市公司的高送轉+減持不進行監管,最終受到傷害的仍然將是中小投資者與資本市場。而且,如果任由上市公司的胡作非為,那麼資本市場的風險無形中會被放大。不強化監管,才更可能引起市場的動盪。2015年血的教訓就在眼前。如果不能防範好市場的風險,如果2015年市場的悲劇再次重演,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又從何談起?維護市場穩定,防風市場風險,是證監會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一切都需要通過強化監管來達到目的。因此,對於證監會強化市場監管的舉措,我們不僅不應該質疑,更應該為其點贊才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