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製造強國建設 需要完善金融體系

金融 投資 基金 風投 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2017-04-20

□王靜文

建設製造強國是一個國家層面的宏大目標,支持製造強國建設同樣需要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對此,《指導意見》做了非常細緻的規劃和設計,包括髮展和完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創新信貸管理體制和金融產品體系、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多方面內容。

近日,“一行三會”和工信部聯合發佈了《關於金融支持製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這一重要文件的目標,是按照《中國製造2025》、《國務院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大力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強和改進對製造強國建設的金融支持和服務。

重振製造業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這一理念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重新得到各國的重視和認同。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製造大國,但離製造強國的目標仍然較遠。國務院2015年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為未來10年的製造業發展制定了行動綱領,但在通往製造強國的道路上,我們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這些困境的出現,大多與經濟新常態下金融自由化單兵突進所引發的資金“脫實向虛”有關。建設製造強國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而金融支持必須從兩個方面著力:一是去除泡沫經濟產生的土壤,驅動資金“脫虛向實”;二是形成有效支持製造業的金融體系,解決製造企業面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

今年以來,在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主基調下,監管部門多管齊下,針對監管空白和盲區,通過MPA和監管升級等多種措施控制空轉需求,倒逼資金脫虛向實。未來隨著監管體制的調整和優化,監管套利的空間將不斷收窄,金融自由化單兵突進的狀況將會明顯改進。

當然,消除泡沫經濟產生的土壤,只是為製造業的發展準備了必要條件和社會環境。接下來,還應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去除過剩產能、鼓勵企業創新等方式,不斷增強制造業企業競爭力、提高實體經濟資本回報率,以此來吸引逐利資本進入。

完善支持製造業的金融體系

建設製造強國是一個國家層面的宏大目標,支持製造強國的建設同樣需要完善金融體系。實際上,《指導意見》做了非常細緻的規劃和設計,包括髮展和完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創新信貸管理體制和金融產品體系、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內容。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支持重點方面,應堅持有扶有控的原則。龍頭企業、上市公司有多種融資渠道,並不需要額外關注,目前迫切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恰恰是技術密集型和中小型的製造業企業。特別是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核心基礎零部件等“四基”企業,以及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升級、綠色金融業務、工業互聯網重點項目等,更應成為下一步金融支持的重點。

體系構建方面,不同金融機構各有側重。對於銀行業而言,應發揮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差異化優勢,形成金融服務協同效應;對於證券業而言,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包括充分發揮股權融資作用、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支持製造業企業債券融資、支持製造領域資產證券化等;對於保險業而言,要積極開發促進製造業發展的保險產品,並擴大保險資金對製造業領域的投資;對於製造業企業而言,符合條件的製造業企業集團可設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並加快製造業領域融資租賃業務發展。

業務創新方面,應緊密對接企業需求。尤其是銀行業,作為目前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加強創新:體制創新方面,可探索建立先進製造業融資事業部,或者在先進製造業聚集區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管理創新方面,可考慮將技術、人才、市場前景等“軟信息”納入客戶信用評級體系,結合“三表”、“三單”、“兩品”等非財務信息,完善盡職免責管理制度;模式創新方面,穩妥有序地推動投貸聯動業務試點,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為科創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產品創新方面,大力發展倉單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以品牌為基礎的商標專利權質押貸款等產業鏈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對外合作方面,應支持製造業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戰略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國未來的戰略重點,也是製造業企業的發展方向,支持製造業企業“走出去”方面的金融服務包括但不限於:運用銀團貸款、併購貸款、項目融資、出口信貸等多種方式,為製造業企業在境外開展業務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組織保障方面,相關部門之間應加強政策溝通和協調。首先,建立和完善工信部、央行、銀監會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聯動機制,建立產融信息對接合作平臺,深入推動產業和金融合作;其次,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勵作用,對支持製造業轉型升級工作成績突出的金融機構要優先予以支持,並進一步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存貸款利率定價機制;最後,鼓勵地方政府設立產業引導基金、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加大對先進製造業的投資力度,通過設立風險補償基金、政府性擔保基金、應急轉貸基金等方式,支持金融機構加大製造業領域的信貸投入。

目前,“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領域”,已經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建設製造強國也已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過程中,監管層、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應同心協力,聚焦製造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的原則,不斷優化金融支持方向和結構,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促進製造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由大變強”。

(作者單位:民生銀行研究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