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中國現階段需要新一輪市場出清

金融 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 亞洲 證券時報 2017-05-15

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中國現階段需要新一輪市場出清

貨幣政策、去槓桿與防範金融風險成為近段時間以來的高頻詞和關鍵詞,也成為重要的政策取向,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的全國兩會,都提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關注度及重要性可見一斑。

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中國現階段需要新一輪市場出清

在5月11日舉行的朗潤·格政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指出,防範金融風險、實現去槓桿需要從激勵相容、防範道德風險、機制設計等方面來思考,做到依法監管,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制度優勢,從而實現有序去槓桿,使市場出清,推動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防範金融風險的發生。

槓桿率持續上升源於治理結構問題

關於槓桿率的話題並不新鮮,但是這兩年以來尤其受到關注。國際清算銀行(BIS)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總槓桿率為254%,同期發達經濟體平均槓桿率是281%,歐元區271%,相比之下,中國的總槓桿率顯然不高。但是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相比,則有明顯的上升。

徐忠認為,槓桿率不斷攀升的原因與公司治理、監管體制以及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係等相關。

公司治理的問題可以從經濟前景不明朗時期,國企與民企對待貸款的態度上看出一些端倪。徐忠談到2001年中國正面臨通貨緊縮時,他曾經到地方調研,碰到不少國有企業反映缺少資金、銀行不給貸款等問題;但是在調研民營企業時,卻很少有民企會說缺錢。

徐忠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別,是由於對於民營企業而言,如果從銀行借了錢,就要承擔經濟前景不明朗的風險,所以不願意輕易地加槓桿;但是對於國企而言,由於存在激勵機制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問題,反而會願意加槓桿。

對於金融機構的加槓桿,徐忠認為一個健康的金融機構,以商業銀行為例,必須具備8%的資本充足率,這就意味著最多隻能加到12.5倍的槓桿;但如果監管不到位,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就可能出現持續加槓桿的現象。

“不完全的分稅制改革留下了土地財政的空子,2000年左右開始,各地用土地經營城市,土地財政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同時很多地方也利用地方融資平臺進行融資。” 徐忠表示,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係沒有理順,地方層面沒有建立激勵相容的機制也是地方政府槓桿率不斷上升的一個原因。

中國現階段需進行市場出清

徐忠認為,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雖然使很多中國企業倒閉,但是這期間,也實現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次真正的市場出清,加之企業改革、中國加入WTO以及房地產市場化改革等因素,共同帶來了中國後來的經濟平穩增長。

國外專家學者對經濟衰退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一些美國學者對經濟衰退持悲觀態度,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經濟衰退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是一個市場出清的過程,只有市場出清,經濟才能更好。徐忠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是政府或者經濟學家在追求經濟的短期或者中長期目標上出現了分歧。

在他看來,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實際上錯過了多次市場出清的機會,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也被一拖再拖。“現在中國所處的階段,同樣需要市場出清,有序的市場出清有助於有序去槓桿。“

具體來看,銀行為何願意向出現財務困難的企業提供貸款,以至於現在形成了很多殭屍企業?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銀行掩蓋壞賬不良率、監管的寬鬆以及銀行的財務會計報表制度等問題;另外,從宏觀角度來講,在低利率背景下,銀行能夠為貸款企業提供更多優惠條件,使得即使是負債累累的企業也能支付得起相對低的利息。

另外,徐忠指出,金融機構裡同樣存在需要清理的殭屍金融機構,這就需要存款保險制度和監管部門及時校正措施。

“金融安全是改出來的,不是保出來的。”徐忠指出,現階段,金融領域要進一步依法監管,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制度的職能,讓市場約束真正發揮作用,才能使得金融市場出清。“因為殭屍企業能夠繼續存在就是由於金融機構願意幫它融資,所以金融市場的出清會使得殭屍企業的問題迎刃而解,有序去槓桿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更多資訊,請關注證券時報網(ID:wwwstcncom)微信,或下載證券時報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