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鬆:金融危機的凱恩斯主義思考

金融 經濟 克魯格曼 投資 巴曙鬆 2017-05-22

✎摘要:在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過程中,推出一定規模的刺激內需政策來應對經濟週期性回落是有必要的,但是更為關鍵的還是促進經濟轉型,促使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轉向內生性、制度性紅利的釋放和經濟系統的結構性轉變。

巴曙鬆:金融危機的凱恩斯主義思考


從全球經濟史以及經濟思想史的發展脈絡看,經濟金融危機往往會引發對現有經濟金融理論與政策體系的激烈爭論,其中既可能會有對傳統經濟金融理論的激烈批評,也可能是原有理論體系對批評的迴應和改進,還可能是嘗試提出新的分析框架。由美國2007年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經濟金融理論體系的影響也同樣顯著。本書可以視為是此次危機中關於凱恩斯主義爭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作者則是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克魯格曼。2008年,克魯格曼因創立新貿易理論和開創新經濟地理學研究領域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克魯格曼在財經媒體領域也十分活躍,在一些財經媒體經常撰寫專欄來呼籲自己的政策建議,並有不少廣受關注的著作出版,本書就是克魯格曼對應對當前危機的一系列帶有十分鮮明凱恩斯主義色彩的建議和看法。

尋找金融危機中的免費午餐

在經濟學中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過,在克魯格曼看來,在大衰退和金融危機衝擊下“只要我們伸出手來,就有免費午餐,因為這時候大量的閒置資源就有用武之地了”。這是典型的克魯格曼的政策基調。

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席捲全球,各國積極應對,大致看來,在應對金融危機中主要採取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是出臺金融救助方案。如美國最早強調購買不良資產,美聯儲還推出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向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流動性,並先後採取了量化寬鬆和扭曲操作等措施;歐洲則在嘗試降息等政策刺激的同時嘗試通過注資獲得金融機構股權來穩定金融體系;在問題更嚴重的冰島、瑞典,政府甚至直接接管金融機構,實施完全的國有化;日本也採取了收購不良資產、注資等方式幫助出問題的金融機構。

二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美國的刺激方案主要包括減稅和擴大公共支出,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和新能源技術方面。歐洲的財政刺激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政府投資、減稅、對弱勢群體的補貼三個方面。日本出臺多個經濟刺激計劃,這些支出主要用於:向全國家庭發放補貼、通過政府擔保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貸款、高速鐵路建設工程、學校建築防震、環境保護、兒童和老人護理等社會福利計劃。

三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在危機之後均大幅度降低利率。另一方面,當利率進入零利率區域後,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均以不同方式採取了“數量寬鬆”政策,通過購買金融資產,繼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四是產業發展政策。美國在新能源、環保政策等方面較為高調。歐洲提出發展“綠色經濟”。日本重點發展商業航天、信息技術應用、新型汽車、低碳產業、醫療與護理、新能源(太陽能)等新興行業。

巴曙鬆:金融危機的凱恩斯主義思考

總體來說,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程度不同地在凱恩斯主義旗幟的影響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不過,各種批評也一直不斷,本書就可以視為是克魯格曼對這些批評的一些迴應。

例如,有批評認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促進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復甦難以起到明顯效果,因為主要發達經濟體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在這方面進一步加大公共投資的機會相對較少;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持續處於高位,居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日益悲觀,減稅對消費的刺激作用有限。刺激計劃還會產生“擠出”效應,即政府開支可能導致資源從私營企業流出,而且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導致各國財政赤字繼續增加,從而加大債務危機的壓力。

同樣廣受關注的是,有批評者認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抬頭。

另外,也有研究者批評發達國家推出的各種產業發展政策的效果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如,新能源的發展受到傳統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一旦石油價格下跌,對新能源的投資將是明顯的打擊。而環境保護等新興行業的發展,均依賴技術標準、消費者偏好、法律體系、國際合作等方面出現實質性的變革,短期內商業前景並不樂觀

中國通過改革釋放制度紅利

當前全球經濟和各國國際收支面臨再平衡的過程;“去美元化”、改革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議題也被提上日程;國際金融監管架構和制度在壓力下正在經歷大刀闊斧的修改和重塑;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面臨重大變革。在如此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下,如何評估本次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結構的影響,如何準確把握危機後世界經濟金融結構變化的趨勢,如何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處理好經濟轉型與金融發展和金融結構的關係,對於迅速崛起並處於轉型改革關鍵時期的中國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這種調整過程中,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處於同樣的發展環境,關注著類似的矛盾和問題,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因此,中國的決策應注重體現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在外部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內部經濟增長回落等壓力下,當前中國進入了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歐債危機等外部因素增加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發達經濟體的增長中樞或已階段性下移;內部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減退。因此,在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過程中,推出一定規模的刺激內需政策來應對經濟週期性回落是有必要的,但是更為關鍵的還是促進經濟轉型,促使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轉向內生性、制度性紅利的釋放和經濟系統的結構性轉變。大致來說,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巴曙鬆:金融危機的凱恩斯主義思考

一是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中國在市場化進程中始終面臨資本、土地、能源、礦產資源等要素價格長期管制的瓶頸,由此造成了公用設施、環保和安全的高成本,並導致投資衝動、資源錯配、結構失衡、增長質量欠佳等現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勞動密集的服務業發展受到制約。推動要素價格改革,即從管制下扭曲、低估的價格轉變為市場均衡價格,將使投資和生產的成本、回報更真實,國民財富的分配更合理,市場機制的合理運用將進一步激勵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二是體制改革釋放的紅利。首先,收入分配改革,改革的方向通過減稅、完善社保等舉措增加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加大對社保、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內需,增加消費。其次,投融資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對民間資本開放壟斷行業,打破壟斷,促進社會要素在不同行業的市場化流動。再者,推進結構性減稅,逐步降低財政收入在GDP中佔比,引導經濟結構的優化,釋放居民和企業消費的意願和提高居民和企業的消費能力。

三是勞動生產率紅利。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仍然是靠大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資本形成所推動。因此,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的改善實現內生的增長必然會逐步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題,同時要重點鼓勵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市場化企業的成長,通過放松管制來促使要素的市場化流動,提高勞動生產率。

克魯格曼的這本書,為終結全球金融危機提出了凱恩斯主義色彩的政策建議,為我們把握全球經濟走勢、並相應採取對策提供了一個參照,同時也為中國應對危機中的政策選擇提供了一個參照,我認為是很有理論和應用價值的。

文/巴曙鬆

文章來源:本文為巴曙鬆教授為保羅·克魯格曼所著《馬上結束這場蕭條!》(“EndThisDepressionNow!”)中文版所作序言節選。(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