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鬆等:技術變革與普惠金融

金融 大數據 雲計算 宜信 巴曙鬆 2017-05-13

☝點擊頭像查看更多內容

✎導語: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普惠金融在我國廣受關注,制度和實踐方面都開始了快速發展。目前在規範的普惠金融政策背景下,中國金融機構藉助互聯網+的助力,通過創新努力尋找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新路徑。本文主要介紹了技術革新對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同時對技術變革如何提升普惠金融能力進行了剖析,最後分析了金融技術創新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實踐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敬請閱讀。

巴曙鬆等:技術變革與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作為一種覆蓋面更廣、可獲得性更強、長尾特徵更為突出的金融服務方式,相較於傳統金融需要更加批量化的傳播與流程處理方式以降低成本,獲得經濟效益的可持續,從而更好的達到“普惠”的目的,而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革新及金融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為這一切提供了可能。

一、技術變革與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技術創新在金融領域的運用往往來源於金融體系本身,金融生態體系自身的供給與需求間存在的不匹配,為技術革新在金融領域的廣泛運用提供了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技術革新帶來了支付手段、風險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創新,擴大了金融服務範圍,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反哺金融體系的發展。

(一) 技術革新提供普惠金融解決方案

由於傳統金融機構的實體網點和人員隊伍成本高昂且覆蓋範圍有限等,往往難以為弱勢群體(如農村居民、城市低收入群體、小微企業等)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務、合適的金融產品,同時傳統金融機構為弱勢群體提供的業務模式也很難做到可持續性。而技術革新正推進著普惠金融往廣泛性和可持續性的方向進一步發展。

普惠金融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技術領域的發展與構建。雲計算、大數據、智能終端和物聯網等領域的技術革新已經形成一種新的力量,給人類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工具,有效降低普惠金融運行成本、拓展普惠金融覆蓋範圍、便利普惠金融的服務模式,給中國金融的轉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金融中介機構作為支持資金融通的重要媒介,最重要的功能是解決金融交易對手方信息不對稱問題。在普惠金融領域,由於資金供給與需求雙方主體數量多、信息透明化程度少、單筆資金供應量小,增加了信息處理的難度和成本,只有依靠計算機、雲計算等技術帶來的強大計算能力和儲存能力進行批量化處理,才能有效解決普惠金融進入的門檻問題。

(二) 基於Docker容器技術的基礎設施平臺

目前全球範圍內,普惠金融領域更多的採取了基於Docker容器技術為核心的分佈式架構來構建業務底層的基礎架構。

和傳統的集中式架構相比,使用Docker技術構建的分佈式架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應對大規模數據應用。當數據量和計算量增大時,無需像集中式架構一樣需要花費鉅額資金購置更高配置的設備,而只需要簡單的增加設備的數目即可,能夠做到IT投入隨規模線性增長。

(三) 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的共享與輸出

基於Docker技術的金融雲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節約了大量IT成本,提升了產出效率,保障了金融雲上各類業務,特別是普惠金融業務的穩定運行。其以雲計算為核心的彈性技術架構不僅可以成為單一公司的技術基礎設施,也可以便捷地為社會其他組織和個人提供高可用性的雲服務,對外輸出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所需要的存儲和計算能力,從而優化社會成本,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

二、技術變革與普惠金融能力提升

巴曙鬆等:技術變革與普惠金融

金融能力是金融機構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可以獲得一席之地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歷史上對核心金融能力的認識經歷了從獲取收益能力向風險控制能力的轉變。如何在最小的風險敞口下取得最大化的收益,是金融機構持續經營的重要保障。普惠金融相較於傳統的金融領域更具有高風險、低迴報的特徵。利用技術手段加強風險控制能力成為普惠金融機構的必然選擇。

(一)風險控制是金融能力的體現

金融風險管理是指金融企業在籌集和經營資金的過程中,對金融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有效地控制與處置金融風險,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經濟合理的方式來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

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解決風險控制問題。因此運用大數據、雲計算能力在量化放貸方面進行突破,成為普惠金融發展金融能力的重中之重。

互聯網金融借貸行業在應用更多社交網絡數據源的同時,也應用了很多創新的風控技術。這些新的風險控制手段與方法在普惠金融領域有著較高的推廣價值。但是這些新的方法多創生於經濟上行週期,在經濟下行週期的有效性依然值得考驗。

(二)基於知識圖譜的風險控制能力

通過技術手段實現風險控制能力主要通過海量的數據蒐集與計算形成針對金融服務需求者的個性化的知識圖譜,辨別知識圖譜的相關特徵來判斷其風險程度。

知識圖譜是一種實體與實體之間的交互關係。實體又分為不同的類型,類型之間可以進一步產生繼承關係。因此,知識圖譜中的實體對應了圖論中圖的節點,實體是有多個屬性的,而知識圖譜中的關係對應圖論中圖的邊。相比與傳統的數據庫,知識圖譜可以用來表示更加異構的數據。

(三)優化金融能力的信用數據倉庫

風險控制能力是金融能力的重要體現。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基礎,運用知識圖譜提升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已成為眾多普惠金融實踐者的共識。在當前的信息時代,生活在社會的自然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在網絡上留下自己的痕跡,這些數據也可作為信用判斷的依據。

(1)貸前管理

基於宜信9年來積累的數據、三方合作數據,以及通過分佈式爬蟲系統從互聯網上獲取的海量數據,姨搜對每一位來宜信進件的客戶進行全方位的風險挖掘與識別。風險識別引擎,主要用在用戶借款申請審核階段。

(2)貸中管理

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放貸完成不代表風控結束,正是新的一輪風控的開始。姨搜可以利用爬蟲實時地從網絡中抓取數據,自動地對宜信客戶在貸後的網絡行為進行追蹤,當姨搜識別出客戶的風險信息後可以直接提示到催收部門,進行主動的催收,最大程度上避免損失。

(3)貸後管理

在普惠金融信貸業務的催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失聯。傳統催收在打完了客戶提供的本人和所有聯繫人的電話之後仍然失聯時往往束手無策,再進行深入挖掘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但是姨搜利用“六度關係”理論,整合了宜信內、外部關於人、機構、人與人、人與機構的關係數據,將這些數據整合成一個很大的關係網,即所謂的“知識圖譜”。通過這個圖譜可以超越一張簡單的申請表,幫助催收部門找到更多的線索。

三、金融技術創新與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巴曙鬆等:技術變革與普惠金融

除了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領域的信息技術革命,傳統金融領域的金融技術創新也為普惠金融的深化發展提供了進一步可能。比如,在農村普惠金融領域,互聯網與信息數字無法全面覆蓋,或者信用數據無法採集,如何在傳統金融產品之上根據金融需求者的實際情況創新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方式,成為普惠金融的實踐者需要面對的難題。

(一)普惠金融領域的金融技術創新需求

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與組織管理上的創新,因為兩者均可導致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的變化。具體地講,創新包括五種情形:新產品的出現;新工藝的應用;新資源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新的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的確立,也稱為組織創新。

由於普惠金融的成本問題、可得性問題、風險問題,最終都體現在具體的產品和服務方式上,因而,普惠金融的本質要求普惠金融的提供者進行產品和服務方式上的創新。

在普惠金融的主題下,信貸產品主要創新方向,一是利用數據處理技術,實現對貸款對象的信用評定,針對客戶群進行更加精細地劃分,進而推出符合各類群體需求和風險特徵的信貸產品。二是更多地創新流程管控與風險控制方式,並將其定義在產品之中。三是針對客戶的特徵更多地使用純信用貸款產品,並將勞動技能培訓、科技推廣、創業知識培訓等服務與信貸產品設計結合起來。

(二)金融技術創新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實踐

目前普惠金融領域廣泛存在著金融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矛盾。金融技術創新一方面優化了傳統的金融產品,使其可獲得性與便利性增強,從而更好的在普惠金融領域推廣;另一方面金融技術創新催生了新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拓寬了普惠金融覆蓋面,有效補充了傳統金融的供需缺口。

文/巴曙鬆、華中煒、宋緒超、夏碧瑩、周冠南、張禕、嶽聖元、杜渡

來源:文章摘自由宜信公司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合發佈的《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技術驅動變革》白皮書,該報告於2016年5月29日在北京發佈。2016年11月18日,白皮書《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技術驅動變革》報告英文版,在祕魯首都利馬的2016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期間發佈。(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