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哲峰)太行八陘,獨秀井陘。井陘不僅風光秀麗,人文質樸,且古韻悠長,文化璀璨。單說一座古城,不經意間就俘獲了我的目光,痴迷了我的心竅。它就是著名的天長古城。

"

(康哲峰)太行八陘,獨秀井陘。井陘不僅風光秀麗,人文質樸,且古韻悠長,文化璀璨。單說一座古城,不經意間就俘獲了我的目光,痴迷了我的心竅。它就是著名的天長古城。

紅塵繾綣一古城

此城距離井陘縣城西15公里處。名起於漢,唐代設天長軍,最早形成城郭大約是宋熙寧八年(1075年),自此至公元1958年一直是歷代井陘縣治之所。歷經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素有“燕晉通衢”之稱。

心慕久矣,邀友數人,驅車前往。在八月的金色陽光中奔馳於井陘的崇山峻嶺,心情格外舒暢,不覺“輕車已過萬重山”,天長古城近在眼前。

古城外是古老的石拱橋,名“通濟橋”,原名“天威軍石橋”,據說始建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有人稱它為“井陘趙州橋”。此橋建築精巧,堅實異常,每一塊橋欄有一根橋柱,每根橋柱上蹲有一尊石獸,形狀各異,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石橋至今還承擔著古城交通的重要功能。橋上人來車往,販夫走卒,四方遊客,熙熙攘攘,並未有半點衰頹的模樣。近千年的歲月沖刷,依然屹立在綿河之畔肩扛著眾生的腳步和車輪,見證著紅塵離別的悽愴和重逢的驚喜。

"

(康哲峰)太行八陘,獨秀井陘。井陘不僅風光秀麗,人文質樸,且古韻悠長,文化璀璨。單說一座古城,不經意間就俘獲了我的目光,痴迷了我的心竅。它就是著名的天長古城。

紅塵繾綣一古城

此城距離井陘縣城西15公里處。名起於漢,唐代設天長軍,最早形成城郭大約是宋熙寧八年(1075年),自此至公元1958年一直是歷代井陘縣治之所。歷經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素有“燕晉通衢”之稱。

心慕久矣,邀友數人,驅車前往。在八月的金色陽光中奔馳於井陘的崇山峻嶺,心情格外舒暢,不覺“輕車已過萬重山”,天長古城近在眼前。

古城外是古老的石拱橋,名“通濟橋”,原名“天威軍石橋”,據說始建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有人稱它為“井陘趙州橋”。此橋建築精巧,堅實異常,每一塊橋欄有一根橋柱,每根橋柱上蹲有一尊石獸,形狀各異,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石橋至今還承擔著古城交通的重要功能。橋上人來車往,販夫走卒,四方遊客,熙熙攘攘,並未有半點衰頹的模樣。近千年的歲月沖刷,依然屹立在綿河之畔肩扛著眾生的腳步和車輪,見證著紅塵離別的悽愴和重逢的驚喜。

紅塵繾綣一古城

過了石橋,一座牌坊拔地而起,上書“紫氣東來”四個大字,巍峨中盡顯大氣,在清爽的秋風中喜迎四方賓朋。走過牌坊,是一條石鋪的長街,兩側店鋪林立,貨賣八方。古往今來,這座城就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歷經千年今猶是。

長街盡頭即是古城東門,東門建有甕城,雖已有些坍圮,但高大的城牆,廣闊的門洞,巨大的從斷裂處探出嶙峋的頭的石塊,無不向我們展示昔日的雄姿。車從城門洞長驅直入,絲毫不顯得狹窄,可見當年之恢弘氣象。

城內路北是皆山書院,始建於1777年,如今保存完好,磚木結構,青瓦朱門,古色古香,雅意盎然。書院是井陘文化的搖籃,孕育出無數的棟樑之才。最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書院還承繼著千年不絕之文脈,竟然還是一所學校,依然絃歌雅頌,書聲琅琅,為井陘文化長河匯入朵朵浪花。

"

(康哲峰)太行八陘,獨秀井陘。井陘不僅風光秀麗,人文質樸,且古韻悠長,文化璀璨。單說一座古城,不經意間就俘獲了我的目光,痴迷了我的心竅。它就是著名的天長古城。

紅塵繾綣一古城

此城距離井陘縣城西15公里處。名起於漢,唐代設天長軍,最早形成城郭大約是宋熙寧八年(1075年),自此至公元1958年一直是歷代井陘縣治之所。歷經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素有“燕晉通衢”之稱。

心慕久矣,邀友數人,驅車前往。在八月的金色陽光中奔馳於井陘的崇山峻嶺,心情格外舒暢,不覺“輕車已過萬重山”,天長古城近在眼前。

古城外是古老的石拱橋,名“通濟橋”,原名“天威軍石橋”,據說始建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有人稱它為“井陘趙州橋”。此橋建築精巧,堅實異常,每一塊橋欄有一根橋柱,每根橋柱上蹲有一尊石獸,形狀各異,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石橋至今還承擔著古城交通的重要功能。橋上人來車往,販夫走卒,四方遊客,熙熙攘攘,並未有半點衰頹的模樣。近千年的歲月沖刷,依然屹立在綿河之畔肩扛著眾生的腳步和車輪,見證著紅塵離別的悽愴和重逢的驚喜。

紅塵繾綣一古城

過了石橋,一座牌坊拔地而起,上書“紫氣東來”四個大字,巍峨中盡顯大氣,在清爽的秋風中喜迎四方賓朋。走過牌坊,是一條石鋪的長街,兩側店鋪林立,貨賣八方。古往今來,這座城就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歷經千年今猶是。

長街盡頭即是古城東門,東門建有甕城,雖已有些坍圮,但高大的城牆,廣闊的門洞,巨大的從斷裂處探出嶙峋的頭的石塊,無不向我們展示昔日的雄姿。車從城門洞長驅直入,絲毫不顯得狹窄,可見當年之恢弘氣象。

城內路北是皆山書院,始建於1777年,如今保存完好,磚木結構,青瓦朱門,古色古香,雅意盎然。書院是井陘文化的搖籃,孕育出無數的棟樑之才。最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書院還承繼著千年不絕之文脈,竟然還是一所學校,依然絃歌雅頌,書聲琅琅,為井陘文化長河匯入朵朵浪花。

紅塵繾綣一古城

路旁還有老縣衙遺址,從宋代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歷經八百多年之久,今雖不再是縣治之所,然古意尚存,令人神往。城內還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井陘古瓷窯遺址,明代城隍廟,戲樓,霍家大院,王家大院,盧家巷等一系列古建築,大都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古建典範。城內很多院落建於明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兩兩門當戶對,門口蹲距石獅、石鼓,簷頭屋角滿布磚雕,廊下木構件盤旋纏繞,木雕精緻講究,門上匾額書法雅緻,寓意深遠,院內石桌石凳,雕花刻紋,昭顯著昔日的繁華與阜盛。

沿大街一路向西,出西城門,也是甕城,雖斷壁殘垣,雄姿仍在。從城外尋路返東,可見保存完好的石城牆巍然聳立,角樓弩臺依稀可辨。行至南門,發現此處城樓保存最好,乃是古城正門,名為“匯源門”面對滾滾綿河,尤為壯觀。上有匾額,書“覽秀”二字。東側另建一門,名“寧河門”,一座城樓三個城門,此種建構,當不多見。

"

(康哲峰)太行八陘,獨秀井陘。井陘不僅風光秀麗,人文質樸,且古韻悠長,文化璀璨。單說一座古城,不經意間就俘獲了我的目光,痴迷了我的心竅。它就是著名的天長古城。

紅塵繾綣一古城

此城距離井陘縣城西15公里處。名起於漢,唐代設天長軍,最早形成城郭大約是宋熙寧八年(1075年),自此至公元1958年一直是歷代井陘縣治之所。歷經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素有“燕晉通衢”之稱。

心慕久矣,邀友數人,驅車前往。在八月的金色陽光中奔馳於井陘的崇山峻嶺,心情格外舒暢,不覺“輕車已過萬重山”,天長古城近在眼前。

古城外是古老的石拱橋,名“通濟橋”,原名“天威軍石橋”,據說始建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有人稱它為“井陘趙州橋”。此橋建築精巧,堅實異常,每一塊橋欄有一根橋柱,每根橋柱上蹲有一尊石獸,形狀各異,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石橋至今還承擔著古城交通的重要功能。橋上人來車往,販夫走卒,四方遊客,熙熙攘攘,並未有半點衰頹的模樣。近千年的歲月沖刷,依然屹立在綿河之畔肩扛著眾生的腳步和車輪,見證著紅塵離別的悽愴和重逢的驚喜。

紅塵繾綣一古城

過了石橋,一座牌坊拔地而起,上書“紫氣東來”四個大字,巍峨中盡顯大氣,在清爽的秋風中喜迎四方賓朋。走過牌坊,是一條石鋪的長街,兩側店鋪林立,貨賣八方。古往今來,這座城就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歷經千年今猶是。

長街盡頭即是古城東門,東門建有甕城,雖已有些坍圮,但高大的城牆,廣闊的門洞,巨大的從斷裂處探出嶙峋的頭的石塊,無不向我們展示昔日的雄姿。車從城門洞長驅直入,絲毫不顯得狹窄,可見當年之恢弘氣象。

城內路北是皆山書院,始建於1777年,如今保存完好,磚木結構,青瓦朱門,古色古香,雅意盎然。書院是井陘文化的搖籃,孕育出無數的棟樑之才。最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書院還承繼著千年不絕之文脈,竟然還是一所學校,依然絃歌雅頌,書聲琅琅,為井陘文化長河匯入朵朵浪花。

紅塵繾綣一古城

路旁還有老縣衙遺址,從宋代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歷經八百多年之久,今雖不再是縣治之所,然古意尚存,令人神往。城內還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井陘古瓷窯遺址,明代城隍廟,戲樓,霍家大院,王家大院,盧家巷等一系列古建築,大都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古建典範。城內很多院落建於明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兩兩門當戶對,門口蹲距石獅、石鼓,簷頭屋角滿布磚雕,廊下木構件盤旋纏繞,木雕精緻講究,門上匾額書法雅緻,寓意深遠,院內石桌石凳,雕花刻紋,昭顯著昔日的繁華與阜盛。

沿大街一路向西,出西城門,也是甕城,雖斷壁殘垣,雄姿仍在。從城外尋路返東,可見保存完好的石城牆巍然聳立,角樓弩臺依稀可辨。行至南門,發現此處城樓保存最好,乃是古城正門,名為“匯源門”面對滾滾綿河,尤為壯觀。上有匾額,書“覽秀”二字。東側另建一門,名“寧河門”,一座城樓三個城門,此種建構,當不多見。

紅塵繾綣一古城

行走於古城之內,最大的感受是這古城與居民生活的和諧,簡直是血肉交融。雖說當年井陘縣城的搬遷客觀上保存了古城風貌,讓古城免於湮滅在大拆大建的現代塵煙之中。我更覺得是古城人民對古城的深深眷戀和熱愛對古城起到了關鍵的保護作用。

現如今,很多古城成了旅遊勝地,但同時也將居民遷出,只剩下空落落的遺蹟,形同僵硬冰冷的標本,或者變成披著古衫的現代商貿場所,不接地氣,更不見煙火氣,令人遊覽之後心頭總覺得失落了什麼。天長古城卻是一座紅塵繾綣之城。

文廟書院至今還是學校,千年文氣充盈不衰。總兵府的門洞裡藏著一個早點攤,生機十足。明清的宅院,百姓安居,結婚生子,朝出暮歸;民國的店鋪,板榙開合,貨品琳琅,生意興隆。

"

(康哲峰)太行八陘,獨秀井陘。井陘不僅風光秀麗,人文質樸,且古韻悠長,文化璀璨。單說一座古城,不經意間就俘獲了我的目光,痴迷了我的心竅。它就是著名的天長古城。

紅塵繾綣一古城

此城距離井陘縣城西15公里處。名起於漢,唐代設天長軍,最早形成城郭大約是宋熙寧八年(1075年),自此至公元1958年一直是歷代井陘縣治之所。歷經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素有“燕晉通衢”之稱。

心慕久矣,邀友數人,驅車前往。在八月的金色陽光中奔馳於井陘的崇山峻嶺,心情格外舒暢,不覺“輕車已過萬重山”,天長古城近在眼前。

古城外是古老的石拱橋,名“通濟橋”,原名“天威軍石橋”,據說始建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有人稱它為“井陘趙州橋”。此橋建築精巧,堅實異常,每一塊橋欄有一根橋柱,每根橋柱上蹲有一尊石獸,形狀各異,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石橋至今還承擔著古城交通的重要功能。橋上人來車往,販夫走卒,四方遊客,熙熙攘攘,並未有半點衰頹的模樣。近千年的歲月沖刷,依然屹立在綿河之畔肩扛著眾生的腳步和車輪,見證著紅塵離別的悽愴和重逢的驚喜。

紅塵繾綣一古城

過了石橋,一座牌坊拔地而起,上書“紫氣東來”四個大字,巍峨中盡顯大氣,在清爽的秋風中喜迎四方賓朋。走過牌坊,是一條石鋪的長街,兩側店鋪林立,貨賣八方。古往今來,這座城就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歷經千年今猶是。

長街盡頭即是古城東門,東門建有甕城,雖已有些坍圮,但高大的城牆,廣闊的門洞,巨大的從斷裂處探出嶙峋的頭的石塊,無不向我們展示昔日的雄姿。車從城門洞長驅直入,絲毫不顯得狹窄,可見當年之恢弘氣象。

城內路北是皆山書院,始建於1777年,如今保存完好,磚木結構,青瓦朱門,古色古香,雅意盎然。書院是井陘文化的搖籃,孕育出無數的棟樑之才。最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書院還承繼著千年不絕之文脈,竟然還是一所學校,依然絃歌雅頌,書聲琅琅,為井陘文化長河匯入朵朵浪花。

紅塵繾綣一古城

路旁還有老縣衙遺址,從宋代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歷經八百多年之久,今雖不再是縣治之所,然古意尚存,令人神往。城內還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井陘古瓷窯遺址,明代城隍廟,戲樓,霍家大院,王家大院,盧家巷等一系列古建築,大都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古建典範。城內很多院落建於明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兩兩門當戶對,門口蹲距石獅、石鼓,簷頭屋角滿布磚雕,廊下木構件盤旋纏繞,木雕精緻講究,門上匾額書法雅緻,寓意深遠,院內石桌石凳,雕花刻紋,昭顯著昔日的繁華與阜盛。

沿大街一路向西,出西城門,也是甕城,雖斷壁殘垣,雄姿仍在。從城外尋路返東,可見保存完好的石城牆巍然聳立,角樓弩臺依稀可辨。行至南門,發現此處城樓保存最好,乃是古城正門,名為“匯源門”面對滾滾綿河,尤為壯觀。上有匾額,書“覽秀”二字。東側另建一門,名“寧河門”,一座城樓三個城門,此種建構,當不多見。

紅塵繾綣一古城

行走於古城之內,最大的感受是這古城與居民生活的和諧,簡直是血肉交融。雖說當年井陘縣城的搬遷客觀上保存了古城風貌,讓古城免於湮滅在大拆大建的現代塵煙之中。我更覺得是古城人民對古城的深深眷戀和熱愛對古城起到了關鍵的保護作用。

現如今,很多古城成了旅遊勝地,但同時也將居民遷出,只剩下空落落的遺蹟,形同僵硬冰冷的標本,或者變成披著古衫的現代商貿場所,不接地氣,更不見煙火氣,令人遊覽之後心頭總覺得失落了什麼。天長古城卻是一座紅塵繾綣之城。

文廟書院至今還是學校,千年文氣充盈不衰。總兵府的門洞裡藏著一個早點攤,生機十足。明清的宅院,百姓安居,結婚生子,朝出暮歸;民國的店鋪,板榙開合,貨品琳琅,生意興隆。

紅塵繾綣一古城

徜徉在青磚黑瓦麻石鋪地的小巷,聽得居家過日子的爭吵聲,這平日的煩人雜音被古老的建築過濾竟顯得煙火氣十足,依稀竟覺得古城回到千年之前。連臥伏於牆頭的肥胖的花貓,也覺得是宋代的工筆一般。

我覺得有人間煙火氣的古城才是真正的古城。活在紅塵中的古城大俗大雅,安閒自適,寵辱不驚,自有一番韻味和風流。我想,是古城百姓對古城的繾綣之情才使得古城古而不老,古而不僵,古而不死吧!

我們來古城,不僅僅是尋找歷史的遺蹟,更是尋找人心,尋找人情,尋找一種淳樸向善,崇文厚德的情懷。漫遊於古城之中,發現時光在這裡變得緩慢,慢慢走來,心也變得舒緩寧靜,身外的一切變得微不足道,任歲月如水一般浸潤了身心,只剩下一縷神魂去傾聽古老的城垣在深情的訴說……

"

(康哲峰)太行八陘,獨秀井陘。井陘不僅風光秀麗,人文質樸,且古韻悠長,文化璀璨。單說一座古城,不經意間就俘獲了我的目光,痴迷了我的心竅。它就是著名的天長古城。

紅塵繾綣一古城

此城距離井陘縣城西15公里處。名起於漢,唐代設天長軍,最早形成城郭大約是宋熙寧八年(1075年),自此至公元1958年一直是歷代井陘縣治之所。歷經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素有“燕晉通衢”之稱。

心慕久矣,邀友數人,驅車前往。在八月的金色陽光中奔馳於井陘的崇山峻嶺,心情格外舒暢,不覺“輕車已過萬重山”,天長古城近在眼前。

古城外是古老的石拱橋,名“通濟橋”,原名“天威軍石橋”,據說始建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有人稱它為“井陘趙州橋”。此橋建築精巧,堅實異常,每一塊橋欄有一根橋柱,每根橋柱上蹲有一尊石獸,形狀各異,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石橋至今還承擔著古城交通的重要功能。橋上人來車往,販夫走卒,四方遊客,熙熙攘攘,並未有半點衰頹的模樣。近千年的歲月沖刷,依然屹立在綿河之畔肩扛著眾生的腳步和車輪,見證著紅塵離別的悽愴和重逢的驚喜。

紅塵繾綣一古城

過了石橋,一座牌坊拔地而起,上書“紫氣東來”四個大字,巍峨中盡顯大氣,在清爽的秋風中喜迎四方賓朋。走過牌坊,是一條石鋪的長街,兩側店鋪林立,貨賣八方。古往今來,這座城就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歷經千年今猶是。

長街盡頭即是古城東門,東門建有甕城,雖已有些坍圮,但高大的城牆,廣闊的門洞,巨大的從斷裂處探出嶙峋的頭的石塊,無不向我們展示昔日的雄姿。車從城門洞長驅直入,絲毫不顯得狹窄,可見當年之恢弘氣象。

城內路北是皆山書院,始建於1777年,如今保存完好,磚木結構,青瓦朱門,古色古香,雅意盎然。書院是井陘文化的搖籃,孕育出無數的棟樑之才。最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書院還承繼著千年不絕之文脈,竟然還是一所學校,依然絃歌雅頌,書聲琅琅,為井陘文化長河匯入朵朵浪花。

紅塵繾綣一古城

路旁還有老縣衙遺址,從宋代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歷經八百多年之久,今雖不再是縣治之所,然古意尚存,令人神往。城內還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井陘古瓷窯遺址,明代城隍廟,戲樓,霍家大院,王家大院,盧家巷等一系列古建築,大都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古建典範。城內很多院落建於明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兩兩門當戶對,門口蹲距石獅、石鼓,簷頭屋角滿布磚雕,廊下木構件盤旋纏繞,木雕精緻講究,門上匾額書法雅緻,寓意深遠,院內石桌石凳,雕花刻紋,昭顯著昔日的繁華與阜盛。

沿大街一路向西,出西城門,也是甕城,雖斷壁殘垣,雄姿仍在。從城外尋路返東,可見保存完好的石城牆巍然聳立,角樓弩臺依稀可辨。行至南門,發現此處城樓保存最好,乃是古城正門,名為“匯源門”面對滾滾綿河,尤為壯觀。上有匾額,書“覽秀”二字。東側另建一門,名“寧河門”,一座城樓三個城門,此種建構,當不多見。

紅塵繾綣一古城

行走於古城之內,最大的感受是這古城與居民生活的和諧,簡直是血肉交融。雖說當年井陘縣城的搬遷客觀上保存了古城風貌,讓古城免於湮滅在大拆大建的現代塵煙之中。我更覺得是古城人民對古城的深深眷戀和熱愛對古城起到了關鍵的保護作用。

現如今,很多古城成了旅遊勝地,但同時也將居民遷出,只剩下空落落的遺蹟,形同僵硬冰冷的標本,或者變成披著古衫的現代商貿場所,不接地氣,更不見煙火氣,令人遊覽之後心頭總覺得失落了什麼。天長古城卻是一座紅塵繾綣之城。

文廟書院至今還是學校,千年文氣充盈不衰。總兵府的門洞裡藏著一個早點攤,生機十足。明清的宅院,百姓安居,結婚生子,朝出暮歸;民國的店鋪,板榙開合,貨品琳琅,生意興隆。

紅塵繾綣一古城

徜徉在青磚黑瓦麻石鋪地的小巷,聽得居家過日子的爭吵聲,這平日的煩人雜音被古老的建築過濾竟顯得煙火氣十足,依稀竟覺得古城回到千年之前。連臥伏於牆頭的肥胖的花貓,也覺得是宋代的工筆一般。

我覺得有人間煙火氣的古城才是真正的古城。活在紅塵中的古城大俗大雅,安閒自適,寵辱不驚,自有一番韻味和風流。我想,是古城百姓對古城的繾綣之情才使得古城古而不老,古而不僵,古而不死吧!

我們來古城,不僅僅是尋找歷史的遺蹟,更是尋找人心,尋找人情,尋找一種淳樸向善,崇文厚德的情懷。漫遊於古城之中,發現時光在這裡變得緩慢,慢慢走來,心也變得舒緩寧靜,身外的一切變得微不足道,任歲月如水一般浸潤了身心,只剩下一縷神魂去傾聽古老的城垣在深情的訴說……

紅塵繾綣一古城

作者簡介:康哲峰,高級教師,心理諮詢師,河北作家協會會員,河北採風協會會員,河南省小小說學會會員,《語文報》簽約作家,出版個人文集《解不開的都交給時間吧》。(來源:蒼巖文藝)(“這麼近,那麼美,井陘景行”全國徵文參賽作品選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