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治療方法,曾在精神病院應用的殘酷治療

關於躁鬱症,你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提到以下幾位藝術家,就一定不會陌生,如貝多芬、伍爾夫、梵高、海明威、舒曼等等,這個名單很長,許多名人都是躁鬱症患者,因此,躁鬱症還被稱作“天才病”。躁鬱症,又稱雙向情感障礙,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緒會在狂喜和絕望之間交替轉換,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很大困擾,需要到精神病院醫治。在20世紀初期,醫學界對躁鬱症的瞭解有限,曾經採用了一些殘酷的治療方法,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在《自由的囚徒——哈佛醫學天才的躁鬱世界》書中,一位躁鬱症患者記錄了當時精神病院的治療方法。

《自由的囚徒——哈佛醫學天才的躁鬱世界》出版之時,手稿的原作者早已離世,這些手稿經由他的女兒咪咪·貝爾德收集和整理,才得以問世。手稿的原作者是佩裡·貝爾德博士,他曾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並以最高榮譽從德克薩斯大學畢業,接著考取了哈佛醫學院,並取得了有史以來頒給畢業生的最高學術榮譽。遺憾的是,正當他在學術界取得傲人成果之時,患了躁鬱症,他的人生從此急轉直下,經歷了非人的折磨。

鮮為人知的治療方法,曾在精神病院應用的殘酷治療

佩裡·貝爾德博士在患病期間,堅持寫作,記錄躁鬱症患者的思想、感受,以及經歷的治療方法。其中拘束療法、冰敷包等物理治療方法給他帶來了極大痛苦,可以說,如果是正常人接受這樣的物理治療都會被逼瘋。當然,這是過去針對躁鬱症的治療方法,隨著醫學水平的進步,現在已經有了改變。下面讓我們跟隨佩裡·貝爾德博士(後文簡稱佩裡)的記錄,瞭解一下過去野蠻的治療方法。

拘束療法

在20世紀早期,拘束療法是躁鬱症的一種常規療法。由於躁鬱症患者在狂躁期,精力過剩,力大無比,為防止患者傷人或自傷,醫院採用約束療法控制患者的行動,強制其安靜下來。

佩裡躁鬱症發作,被關進醫院,護理員要求他脫掉衣服,穿上拘束衣。拘束衣是一種帆布材質的衣褲,衣褲邊緣有成對的帆布帶,全身上下大約有16到18對帆布帶,用來把人固定在床上,好像船錨固定船身一樣。正常人一動不動的整晚躺著,都要活動活動身體,更何況是躁鬱症患者。佩裡一心只想掙脫拘束衣的束縛,他受逃脫大師的啟發,開始在拘束衣裡研究逃脫大法。他通過牙齒、腳趾解開帆布帶,讓自己獲得一點點自由,但馬上會有護理人員闖進病房,再次將他繫牢。這樣的逃脫遊戲,佩裡可以玩一整夜,他不斷地掙脫繩索,不斷地被護理員用更結實的方法系牢。有一次他完全從拘束衣中掙脫出來,一絲不掛的跑到窗前,打算撬開鋼窗逃出去。

躁鬱症患者的一大特徵,就是可以持續幾天不睡覺,仍然精力充沛,過度興奮。醫院在使用拘束衣的同時,還給患者使用麻醉劑,控制患者的活動能力。對於佩裡來說,越束縛,越想反抗,迫切的想要獲得自由。一位護理員告訴他,無論他處於清醒還是麻醉狀態,從未停止過掙脫束縛。然而,這種掙扎,使醫生對他加大了治療力度,給佩裡帶來了更多的痛苦。

鮮為人知的治療方法,曾在精神病院應用的殘酷治療

冰敷包與持續約束

在佩裡掙脫拘束衣,打算撬開鋼窗逃跑失敗後,遭遇了更深程度的約束治療——持續約束治療。

持續約束是指採用兩種約束方法交替進行約束的治療方法。其中一種約束法就是上面提到的約束衣,另一種叫做冰敷包。

冰敷包治療是將冰水浸透的床單緊緊裹住身體,雙手被固定在身體兩側,床單一層一層從肩到腳的纏裹,和製作木乃伊相似。纏裹完畢,護理員又用繃帶橫向的把身體緊緊綁在鐵床上,最後蓋上毛毯,塞上枕頭。

溼冷的床單讓人極度不適,對於一個過分活躍的躁鬱症患者,更是極大的痛苦。起初佩裡冷得發抖,之後體溫捂熱了床單,加上不斷扭轉身體掙扎,很快由寒冷變為燥熱,他感到肌肉痙攣、汗流不止、口乾舌燥。於是他大聲呼叫要喝水,運氣好的話會有護理員過來喂水,但大部分時間都是白費力氣。

佩裡在冰敷包中無法動彈,吃飯只能由護理員餵食。有的護理員非常沒有耐心,一口飯沒嚥下,另一勺飯已經塞進嘴裡,如果佩裡把臉扭開,護理員會直接把飯端走,讓他忍飢挨餓。

更令人髮指的是,不能上廁所,只能在冰敷包里拉屎拉尿。這種屎尿沾身的噁心感,是一種深深的屈辱,冰敷包中的佩裡感到絕望、無助、沒有尊嚴。

冰敷包打開,緊接著換上約束衣,這樣交替治療,一般需要連續幾天幾夜。當治療結束,人已經被折磨得不成樣子,虛弱不堪,無法正常行動,站立和行走都十分艱難,佩裡感到腿部肌肉痙攣、四肢麻木,腳踩在地板上好像踩在碎玻璃碴上,痛苦萬分。

想要結束這種治療,需要證明自己已經恢復正常。試想,經過溼冷、屎尿沾身、動彈不得、孤獨、飢餓、絕望、肌肉抽搐等一系列痛苦之後,要保持情緒平穩,溫和待人,頭腦清晰,來證明你已經精神恢復正常,是不是很荒誕?真希望發明這種療法的醫生,自己親身體驗一下這種野蠻瘋狂的治療手段。

佩裡十分痛恨醫院的野蠻治療,許多輕度的精神病患者經過治療,加重了病情,有的甚至因此致殘致死。佩裡最後發現,在精神病院裡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臣服,極力配合治療才是上策,否則就要面臨拳腳相加的暴打,以及更加嚴苛的治療方式。

鮮為人知的治療方法,曾在精神病院應用的殘酷治療

諾貝爾的黑歷史:腦葉白質切除術

佩裡的反覆發病,給他自己和親人帶來極大痛苦,在多方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最後選擇了腦葉白質切除術。腦葉白質切除術,切除部位是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與人的情緒、價值判斷和複雜決策等高級思維活動直接相關,可以說是大腦的命令中心。民間常說額頭大代表聰明,其實應該是前額葉發達,才會聰明。

切除前額葉皮質,造成的是不可逆的腦部損傷。佩裡的朋友這樣描述手術後的佩裡:“那個人已經不是佩裡了,他身上曾經燃燒過的火焰已經完全熄滅了。”

當時這種手術極為盛行,發明這種治療方法的葡萄牙醫師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由於諾貝爾獎的推波助瀾,腦葉白質切除術被迅速推廣應用,當人們發現術後患者變成了智障、完全變了一個人時,開始懷疑手術的治療效果,並開始抵制腦葉白質切除術,但此時已經釀成了無數悲劇,這也成為諾貝爾獎在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歷史汙點。

鮮為人知的治療方法,曾在精神病院應用的殘酷治療

天才的隕落

佩裡·貝爾德博士一直試圖理解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是否有意義。當人們由於胃病、肝病等疾病住院時,會有很多親朋好友送來鮮花和問候,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遭遇到的卻是監禁、偏見和疏遠。

佩裡·貝爾德博士精神狀態好的時候,也在進行躁鬱症的實驗研究,他相信躁鬱症與生物化學因素相關,也就是說,躁鬱症有其生理因素,而非純粹的精神疾病。

1944年初,佩裡·貝爾德博士的論文《躁鬱症的生物化學成分》被刊登在《神經和精神病雜誌》上,但此時佩裡·貝爾德博士的躁鬱症復發,已被關進醫院,並且吊銷了他的行醫資格,論文發佈之後沒有引起醫學界重視。

直到1949年,澳大利亞醫生約翰·凱德也發現了躁鬱症的生化成分的特殊性,發表了論文《鋰鹽在治療精神興奮中的應用》,此後經過一列試驗,鋰鹽成為了治療躁鬱症的有效藥物。鋰鹽治療的應用,極大的減輕了躁鬱症患者的痛苦,令人惋惜的是,佩裡·貝爾德博士已經失去使用鋰鹽治療的機會,他在1949年接受了腦葉白質切除手術,1959年初由於癲癇發作,溺亡在浴缸中。

鮮為人知的治療方法,曾在精神病院應用的殘酷治療

寫在最後

《自由的囚徒——哈佛醫學天才的躁鬱世界》中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佩裡·貝爾德博士的手稿整理而成,文中內容有的通順完整,思路清晰,有的僅是隻言片語,語句不連貫,從記錄的文字可以判斷當時佩裡·貝爾德博士的精神狀態。患病期間,佩裡·貝爾德博士一邊與疾病抗爭,一邊研究治癒的方法,他希望將自己痛苦的經歷記錄下來,結集成書,為後人研究躁鬱症提供一手資料。

閱讀佩裡·貝爾德留下的文字,讓我們對躁鬱症患者的所思所想有了更多的瞭解,也對過去野蠻、殘酷的治療方法感到驚心。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希望有一天,精神病院能夠成為精神病患者的避難所,也希望他們可以通過明智、溫柔的護理方式幫助患者康復。”

逝者已矣,存者安在。願所有患病的人在脆弱時都能得到恰當的治療、悉心的照料,願醫學的進步能夠減少人們患病的痛苦,幫人們恢復健康或者有尊嚴的辭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