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

艾莉西亞(Alexia Underwood)是知名網站Vox的專欄作者,今天她為大家講述的是曾外祖母卡梅拉對抗精神病的故事。卡梅拉曾是一名重度精神病患者,但艾莉西亞印象中的外祖母健康開朗、興趣廣泛,完全沒有生過病的痕跡。是什麼拯救了曾外祖母?下文將揭曉答案。

全文3225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加利福尼亞州總是讓人遐想無限,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氣候,若是能和家人在那裡定居,定是羨煞旁人。我的外曾祖母卡梅拉(Carmela)就是這樣的幸運者。17歲起,她便和丈夫在中央山谷(the Central Valley)生活,以種植桃樹和釀葡萄酒為生。

"

艾莉西亞(Alexia Underwood)是知名網站Vox的專欄作者,今天她為大家講述的是曾外祖母卡梅拉對抗精神病的故事。卡梅拉曾是一名重度精神病患者,但艾莉西亞印象中的外祖母健康開朗、興趣廣泛,完全沒有生過病的痕跡。是什麼拯救了曾外祖母?下文將揭曉答案。

全文3225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加利福尼亞州總是讓人遐想無限,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氣候,若是能和家人在那裡定居,定是羨煞旁人。我的外曾祖母卡梅拉(Carmela)就是這樣的幸運者。17歲起,她便和丈夫在中央山谷(the Central Valley)生活,以種植桃樹和釀葡萄酒為生。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罹患精神病,孤獨曾令她萬劫不復

曾外祖母的生活乍一聽像是“神仙日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丈夫比她足足年長10歲,且是包辦婚姻。偌大的農場、無話可說的丈夫,這與之前至親環繞的日子比起來,顯得格外困苦孤獨。後來,她的第一個孩子夭折,雖然之後的兩個孩子都健康成長,但1953年她還是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那年她44歲,和丈夫、兩個孩子以及小姑子住在一起。

關於她患病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孤獨和不幸的婚姻,還有人說是因為甲狀腺疾病,更多人認為她只是處於更年期。

她的主要症狀是幻覺伴隨間歇性癲狂。她總覺得有人要抓她,拒絕任何人進入家裡。她在房間裡跑來跑去,不停地開門、關門。她害怕所有東西,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哭著衝到街上,子女們不得不追著她,費好大勁兒才能把她帶回家裡。病情嚴重的時候,她甚至要掐死自己當時23歲的親生女兒,也就是我的外祖母比阿特麗斯(Beatrice)。

"

艾莉西亞(Alexia Underwood)是知名網站Vox的專欄作者,今天她為大家講述的是曾外祖母卡梅拉對抗精神病的故事。卡梅拉曾是一名重度精神病患者,但艾莉西亞印象中的外祖母健康開朗、興趣廣泛,完全沒有生過病的痕跡。是什麼拯救了曾外祖母?下文將揭曉答案。

全文3225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加利福尼亞州總是讓人遐想無限,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氣候,若是能和家人在那裡定居,定是羨煞旁人。我的外曾祖母卡梅拉(Carmela)就是這樣的幸運者。17歲起,她便和丈夫在中央山谷(the Central Valley)生活,以種植桃樹和釀葡萄酒為生。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罹患精神病,孤獨曾令她萬劫不復

曾外祖母的生活乍一聽像是“神仙日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丈夫比她足足年長10歲,且是包辦婚姻。偌大的農場、無話可說的丈夫,這與之前至親環繞的日子比起來,顯得格外困苦孤獨。後來,她的第一個孩子夭折,雖然之後的兩個孩子都健康成長,但1953年她還是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那年她44歲,和丈夫、兩個孩子以及小姑子住在一起。

關於她患病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孤獨和不幸的婚姻,還有人說是因為甲狀腺疾病,更多人認為她只是處於更年期。

她的主要症狀是幻覺伴隨間歇性癲狂。她總覺得有人要抓她,拒絕任何人進入家裡。她在房間裡跑來跑去,不停地開門、關門。她害怕所有東西,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哭著衝到街上,子女們不得不追著她,費好大勁兒才能把她帶回家裡。病情嚴重的時候,她甚至要掐死自己當時23歲的親生女兒,也就是我的外祖母比阿特麗斯(Beatrice)。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中間為卡梅拉(圖片為卡梅拉家屬提供給Vox網站)

殘酷的電休克療法:骨頭像要“炸裂”

那個年代,精神疾病的療法十分匱乏。卡梅拉的病情不斷惡化,祖母覺得必須採取措施。在家庭醫生的推薦下,家人決定採取一種當時革命性的新療法——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這種療法在當時爭議很大,主要通過電使患者的大腦產生某種痙攣,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症狀。

(BBC曾受美國西奈山醫院之邀,拍攝了一部關於電療的紀錄片:《我的孩子、電療和我》(My Child, ECT, and Me)。感興趣的小夥伴可關注天下好醫,發送“電療”到後臺,獲取觀看二維碼。)

雖然家裡的大多數人反對嘗試此療法,但我的外祖母堅持認為她母親的病不能再這麼拖下去。於是,她帶著卡梅拉做了幾次電休克療法,隨後在舊金山灣區的一所醫院住了幾周,期間又接受了多次電休克療法。出院後,卡梅拉居然不再癲狂,而且還健康地活到了八十幾歲。

20世紀50年代是ECT療法的全盛時期,但大眾並不怎麼接受該療法。早期的電休克療法十分野蠻,在電擊之後還要進行冰浴。

卡梅拉接受的電休克療法,過程自然也很殘酷。究竟有多痛苦?和她同年接受過電休克療法的作家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在小說中的一段描述更能讓人身臨其境:

戈登醫生打開櫃子,從裡面拖出一個四腳帶輪的桌子,機器就在桌子上。他把它拖到床頭位置。護士則開始用一種難聞的潤滑劑在我的太陽穴塗抹。戈登醫生把兩個金屬板固定到我頭的兩側,然後咔噠一聲,一條皮帶把金屬板卡緊,勒住了我的前額。他讓我咬住一條電線,我閉上了眼睛。

“短暫的死寂,隨後感覺有什麼東西抓住我,死命地搖晃。啊啊啊,太刺耳了。周圍的空氣噼裡啪啦地響著,閃著藍光。每閃一次,我就被猛烈地抽打一次。我覺得自己的骨頭要裂開了,裡面的髓液隨時都要飛出來。”

20世紀50年代後期,醫生對該療法進行了改進。電擊之前,會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並餵食肌肉鬆弛劑。這一療法被稱為“改良電休克療法”,也是今天ECT療法的標準流程。

幾個月後,普拉斯也進行了一次改良電休克療法,對此,她是這樣描述的:

“一陣黑暗襲來,藍光閃現,我便失去了知覺。醒來的時候,彷彿所有的燥熱和恐懼都得到了淨化一般,我感到出奇的平靜。”

改良電休克療法幾年後才在全球得以流行。在那個年代,電休克療法還被用來馴服難以控制的患者,這給該療法平添了幾分恐怖色彩,也給人們帶來恥辱感。

自195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有研究顯示1991年到2002年之間,抑鬱症的患病率翻了一倍。2017年,美國有超過5%的人(即超過1700萬人)至少有過一次典型抑鬱症患病經歷。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患者面臨治療問題,如何選擇療法,電休克療法究竟是什麼,它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副作用……一系列問題十分值得探討。

"

艾莉西亞(Alexia Underwood)是知名網站Vox的專欄作者,今天她為大家講述的是曾外祖母卡梅拉對抗精神病的故事。卡梅拉曾是一名重度精神病患者,但艾莉西亞印象中的外祖母健康開朗、興趣廣泛,完全沒有生過病的痕跡。是什麼拯救了曾外祖母?下文將揭曉答案。

全文3225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加利福尼亞州總是讓人遐想無限,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氣候,若是能和家人在那裡定居,定是羨煞旁人。我的外曾祖母卡梅拉(Carmela)就是這樣的幸運者。17歲起,她便和丈夫在中央山谷(the Central Valley)生活,以種植桃樹和釀葡萄酒為生。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罹患精神病,孤獨曾令她萬劫不復

曾外祖母的生活乍一聽像是“神仙日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丈夫比她足足年長10歲,且是包辦婚姻。偌大的農場、無話可說的丈夫,這與之前至親環繞的日子比起來,顯得格外困苦孤獨。後來,她的第一個孩子夭折,雖然之後的兩個孩子都健康成長,但1953年她還是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那年她44歲,和丈夫、兩個孩子以及小姑子住在一起。

關於她患病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孤獨和不幸的婚姻,還有人說是因為甲狀腺疾病,更多人認為她只是處於更年期。

她的主要症狀是幻覺伴隨間歇性癲狂。她總覺得有人要抓她,拒絕任何人進入家裡。她在房間裡跑來跑去,不停地開門、關門。她害怕所有東西,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哭著衝到街上,子女們不得不追著她,費好大勁兒才能把她帶回家裡。病情嚴重的時候,她甚至要掐死自己當時23歲的親生女兒,也就是我的外祖母比阿特麗斯(Beatrice)。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中間為卡梅拉(圖片為卡梅拉家屬提供給Vox網站)

殘酷的電休克療法:骨頭像要“炸裂”

那個年代,精神疾病的療法十分匱乏。卡梅拉的病情不斷惡化,祖母覺得必須採取措施。在家庭醫生的推薦下,家人決定採取一種當時革命性的新療法——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這種療法在當時爭議很大,主要通過電使患者的大腦產生某種痙攣,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症狀。

(BBC曾受美國西奈山醫院之邀,拍攝了一部關於電療的紀錄片:《我的孩子、電療和我》(My Child, ECT, and Me)。感興趣的小夥伴可關注天下好醫,發送“電療”到後臺,獲取觀看二維碼。)

雖然家裡的大多數人反對嘗試此療法,但我的外祖母堅持認為她母親的病不能再這麼拖下去。於是,她帶著卡梅拉做了幾次電休克療法,隨後在舊金山灣區的一所醫院住了幾周,期間又接受了多次電休克療法。出院後,卡梅拉居然不再癲狂,而且還健康地活到了八十幾歲。

20世紀50年代是ECT療法的全盛時期,但大眾並不怎麼接受該療法。早期的電休克療法十分野蠻,在電擊之後還要進行冰浴。

卡梅拉接受的電休克療法,過程自然也很殘酷。究竟有多痛苦?和她同年接受過電休克療法的作家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在小說中的一段描述更能讓人身臨其境:

戈登醫生打開櫃子,從裡面拖出一個四腳帶輪的桌子,機器就在桌子上。他把它拖到床頭位置。護士則開始用一種難聞的潤滑劑在我的太陽穴塗抹。戈登醫生把兩個金屬板固定到我頭的兩側,然後咔噠一聲,一條皮帶把金屬板卡緊,勒住了我的前額。他讓我咬住一條電線,我閉上了眼睛。

“短暫的死寂,隨後感覺有什麼東西抓住我,死命地搖晃。啊啊啊,太刺耳了。周圍的空氣噼裡啪啦地響著,閃著藍光。每閃一次,我就被猛烈地抽打一次。我覺得自己的骨頭要裂開了,裡面的髓液隨時都要飛出來。”

20世紀50年代後期,醫生對該療法進行了改進。電擊之前,會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並餵食肌肉鬆弛劑。這一療法被稱為“改良電休克療法”,也是今天ECT療法的標準流程。

幾個月後,普拉斯也進行了一次改良電休克療法,對此,她是這樣描述的:

“一陣黑暗襲來,藍光閃現,我便失去了知覺。醒來的時候,彷彿所有的燥熱和恐懼都得到了淨化一般,我感到出奇的平靜。”

改良電休克療法幾年後才在全球得以流行。在那個年代,電休克療法還被用來馴服難以控制的患者,這給該療法平添了幾分恐怖色彩,也給人們帶來恥辱感。

自195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有研究顯示1991年到2002年之間,抑鬱症的患病率翻了一倍。2017年,美國有超過5%的人(即超過1700萬人)至少有過一次典型抑鬱症患病經歷。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患者面臨治療問題,如何選擇療法,電休克療法究竟是什麼,它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副作用……一系列問題十分值得探討。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電休克療法的前世今生

早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就曾使用電鰻治療頭疼、痛風等疑難雜症。20世紀30年代,現代版的電休克療法發展成形。1934年,匈牙利醫生拉迪斯拉斯·梅杜納(Ladislas Meduna)稱亞戊基四唑(Metrazol)可引發痙攣從而治癒精神分裂症,但此舉有諸多問題。注射會導致嚴重的神經損傷,而亞戊基四唑常使患者在產生痙攣前有極度的恐懼感。於是,在當時常常出現醫生滿屋子追著患者注射該藥物的情景。

1938年,意大利神經專家烏戈·切萊蒂(Ugo Cerletti)發現使用電休克引發痙攣效果更好。這種相對更人道的方法迅速在美國流行起來。1940年,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瘋病的電擊療法》(“Insanity Treated by Electric Shock”)的報道指出該療法相比注射療法更安全,同時價格低廉,也不那麼讓人不適。此後,醫生們又發現電休克療法對於難治性重度抑鬱有比較好的效果。儘管如此,ECT療法仍然是一種非常殘酷的療法。痙攣時,患者的劇烈扭動甚至會導致骨折。

20世紀60年代,抗精神病類藥物和抗抑鬱藥物開啟了“醫院外治療”時代。ECT療法因此而失寵。然而到了80年代,ECT療法又成為精神病的主流療法之一,這是因為抗抑鬱藥對許多重症患者不起作用。此時電休克療法的相應研究也迅速增加。醫生們開始使用單電極、短暫脈衝電流來實施ECT療法,以此減輕ECT在記憶力喪失等認知方面的副作用。

如今,精神病醫生對各種類型的抑鬱症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清楚地認識到抗抑鬱藥不起作用的時候,ECT療法常常有奇效。

"

艾莉西亞(Alexia Underwood)是知名網站Vox的專欄作者,今天她為大家講述的是曾外祖母卡梅拉對抗精神病的故事。卡梅拉曾是一名重度精神病患者,但艾莉西亞印象中的外祖母健康開朗、興趣廣泛,完全沒有生過病的痕跡。是什麼拯救了曾外祖母?下文將揭曉答案。

全文3225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加利福尼亞州總是讓人遐想無限,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氣候,若是能和家人在那裡定居,定是羨煞旁人。我的外曾祖母卡梅拉(Carmela)就是這樣的幸運者。17歲起,她便和丈夫在中央山谷(the Central Valley)生活,以種植桃樹和釀葡萄酒為生。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罹患精神病,孤獨曾令她萬劫不復

曾外祖母的生活乍一聽像是“神仙日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丈夫比她足足年長10歲,且是包辦婚姻。偌大的農場、無話可說的丈夫,這與之前至親環繞的日子比起來,顯得格外困苦孤獨。後來,她的第一個孩子夭折,雖然之後的兩個孩子都健康成長,但1953年她還是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那年她44歲,和丈夫、兩個孩子以及小姑子住在一起。

關於她患病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孤獨和不幸的婚姻,還有人說是因為甲狀腺疾病,更多人認為她只是處於更年期。

她的主要症狀是幻覺伴隨間歇性癲狂。她總覺得有人要抓她,拒絕任何人進入家裡。她在房間裡跑來跑去,不停地開門、關門。她害怕所有東西,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哭著衝到街上,子女們不得不追著她,費好大勁兒才能把她帶回家裡。病情嚴重的時候,她甚至要掐死自己當時23歲的親生女兒,也就是我的外祖母比阿特麗斯(Beatrice)。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中間為卡梅拉(圖片為卡梅拉家屬提供給Vox網站)

殘酷的電休克療法:骨頭像要“炸裂”

那個年代,精神疾病的療法十分匱乏。卡梅拉的病情不斷惡化,祖母覺得必須採取措施。在家庭醫生的推薦下,家人決定採取一種當時革命性的新療法——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這種療法在當時爭議很大,主要通過電使患者的大腦產生某種痙攣,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症狀。

(BBC曾受美國西奈山醫院之邀,拍攝了一部關於電療的紀錄片:《我的孩子、電療和我》(My Child, ECT, and Me)。感興趣的小夥伴可關注天下好醫,發送“電療”到後臺,獲取觀看二維碼。)

雖然家裡的大多數人反對嘗試此療法,但我的外祖母堅持認為她母親的病不能再這麼拖下去。於是,她帶著卡梅拉做了幾次電休克療法,隨後在舊金山灣區的一所醫院住了幾周,期間又接受了多次電休克療法。出院後,卡梅拉居然不再癲狂,而且還健康地活到了八十幾歲。

20世紀50年代是ECT療法的全盛時期,但大眾並不怎麼接受該療法。早期的電休克療法十分野蠻,在電擊之後還要進行冰浴。

卡梅拉接受的電休克療法,過程自然也很殘酷。究竟有多痛苦?和她同年接受過電休克療法的作家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在小說中的一段描述更能讓人身臨其境:

戈登醫生打開櫃子,從裡面拖出一個四腳帶輪的桌子,機器就在桌子上。他把它拖到床頭位置。護士則開始用一種難聞的潤滑劑在我的太陽穴塗抹。戈登醫生把兩個金屬板固定到我頭的兩側,然後咔噠一聲,一條皮帶把金屬板卡緊,勒住了我的前額。他讓我咬住一條電線,我閉上了眼睛。

“短暫的死寂,隨後感覺有什麼東西抓住我,死命地搖晃。啊啊啊,太刺耳了。周圍的空氣噼裡啪啦地響著,閃著藍光。每閃一次,我就被猛烈地抽打一次。我覺得自己的骨頭要裂開了,裡面的髓液隨時都要飛出來。”

20世紀50年代後期,醫生對該療法進行了改進。電擊之前,會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並餵食肌肉鬆弛劑。這一療法被稱為“改良電休克療法”,也是今天ECT療法的標準流程。

幾個月後,普拉斯也進行了一次改良電休克療法,對此,她是這樣描述的:

“一陣黑暗襲來,藍光閃現,我便失去了知覺。醒來的時候,彷彿所有的燥熱和恐懼都得到了淨化一般,我感到出奇的平靜。”

改良電休克療法幾年後才在全球得以流行。在那個年代,電休克療法還被用來馴服難以控制的患者,這給該療法平添了幾分恐怖色彩,也給人們帶來恥辱感。

自195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有研究顯示1991年到2002年之間,抑鬱症的患病率翻了一倍。2017年,美國有超過5%的人(即超過1700萬人)至少有過一次典型抑鬱症患病經歷。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患者面臨治療問題,如何選擇療法,電休克療法究竟是什麼,它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副作用……一系列問題十分值得探討。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電休克療法的前世今生

早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就曾使用電鰻治療頭疼、痛風等疑難雜症。20世紀30年代,現代版的電休克療法發展成形。1934年,匈牙利醫生拉迪斯拉斯·梅杜納(Ladislas Meduna)稱亞戊基四唑(Metrazol)可引發痙攣從而治癒精神分裂症,但此舉有諸多問題。注射會導致嚴重的神經損傷,而亞戊基四唑常使患者在產生痙攣前有極度的恐懼感。於是,在當時常常出現醫生滿屋子追著患者注射該藥物的情景。

1938年,意大利神經專家烏戈·切萊蒂(Ugo Cerletti)發現使用電休克引發痙攣效果更好。這種相對更人道的方法迅速在美國流行起來。1940年,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瘋病的電擊療法》(“Insanity Treated by Electric Shock”)的報道指出該療法相比注射療法更安全,同時價格低廉,也不那麼讓人不適。此後,醫生們又發現電休克療法對於難治性重度抑鬱有比較好的效果。儘管如此,ECT療法仍然是一種非常殘酷的療法。痙攣時,患者的劇烈扭動甚至會導致骨折。

20世紀60年代,抗精神病類藥物和抗抑鬱藥物開啟了“醫院外治療”時代。ECT療法因此而失寵。然而到了80年代,ECT療法又成為精神病的主流療法之一,這是因為抗抑鬱藥對許多重症患者不起作用。此時電休克療法的相應研究也迅速增加。醫生們開始使用單電極、短暫脈衝電流來實施ECT療法,以此減輕ECT在記憶力喪失等認知方面的副作用。

如今,精神病醫生對各種類型的抑鬱症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清楚地認識到抗抑鬱藥不起作用的時候,ECT療法常常有奇效。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電休克療法,如何選擇?

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對抑鬱症的定義是:一種常見的重度精神疾病,會對人的感受、思想、行動產生負面影響,並讓人產生悲傷情緒。它可分為典型抑鬱症(可能是輕度、中度或重度)和次級抑鬱症(即由其他健康問題派生而來)。

抑鬱症的病因至今仍是個謎,可能與腦內化學、基因組成、個性、環境因素等有關。心理治療是治療抑鬱症的首選方案。對於重度抑鬱症,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可能都無法起作用,這時必須採用電休克療法。對那些嘗試了各種療法仍無法改善自身狀況的患者來說,ECT是救命稻草:接受電休克治療前患者暴瘦、亢奮、失眠,有時就像是癱瘓了一樣,無法行走,無法思考,處於絕望的狀態。然而幾個ECT療程之後,就恢復正常了。因此對於重度難治性抑鬱症患者來說,ECT是最佳選擇。

前馬薩諸塞州州長的妻子基蒂·杜卡基斯是著名的ECT推動者之一,她本人曾有17年的抑鬱症病史。大約每八個月,她就突然失控一般地蔫兒了。試了各種抗抑鬱藥,無一有效,直到她嘗試了ECT療法。基蒂認為自己很幸運。現在她大約每六星期接受一次ECT短治療,以控制相關症狀。醫生稱此為維持性ECT。

"

艾莉西亞(Alexia Underwood)是知名網站Vox的專欄作者,今天她為大家講述的是曾外祖母卡梅拉對抗精神病的故事。卡梅拉曾是一名重度精神病患者,但艾莉西亞印象中的外祖母健康開朗、興趣廣泛,完全沒有生過病的痕跡。是什麼拯救了曾外祖母?下文將揭曉答案。

全文3225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加利福尼亞州總是讓人遐想無限,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氣候,若是能和家人在那裡定居,定是羨煞旁人。我的外曾祖母卡梅拉(Carmela)就是這樣的幸運者。17歲起,她便和丈夫在中央山谷(the Central Valley)生活,以種植桃樹和釀葡萄酒為生。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罹患精神病,孤獨曾令她萬劫不復

曾外祖母的生活乍一聽像是“神仙日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丈夫比她足足年長10歲,且是包辦婚姻。偌大的農場、無話可說的丈夫,這與之前至親環繞的日子比起來,顯得格外困苦孤獨。後來,她的第一個孩子夭折,雖然之後的兩個孩子都健康成長,但1953年她還是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那年她44歲,和丈夫、兩個孩子以及小姑子住在一起。

關於她患病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孤獨和不幸的婚姻,還有人說是因為甲狀腺疾病,更多人認為她只是處於更年期。

她的主要症狀是幻覺伴隨間歇性癲狂。她總覺得有人要抓她,拒絕任何人進入家裡。她在房間裡跑來跑去,不停地開門、關門。她害怕所有東西,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哭著衝到街上,子女們不得不追著她,費好大勁兒才能把她帶回家裡。病情嚴重的時候,她甚至要掐死自己當時23歲的親生女兒,也就是我的外祖母比阿特麗斯(Beatrice)。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中間為卡梅拉(圖片為卡梅拉家屬提供給Vox網站)

殘酷的電休克療法:骨頭像要“炸裂”

那個年代,精神疾病的療法十分匱乏。卡梅拉的病情不斷惡化,祖母覺得必須採取措施。在家庭醫生的推薦下,家人決定採取一種當時革命性的新療法——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這種療法在當時爭議很大,主要通過電使患者的大腦產生某種痙攣,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症狀。

(BBC曾受美國西奈山醫院之邀,拍攝了一部關於電療的紀錄片:《我的孩子、電療和我》(My Child, ECT, and Me)。感興趣的小夥伴可關注天下好醫,發送“電療”到後臺,獲取觀看二維碼。)

雖然家裡的大多數人反對嘗試此療法,但我的外祖母堅持認為她母親的病不能再這麼拖下去。於是,她帶著卡梅拉做了幾次電休克療法,隨後在舊金山灣區的一所醫院住了幾周,期間又接受了多次電休克療法。出院後,卡梅拉居然不再癲狂,而且還健康地活到了八十幾歲。

20世紀50年代是ECT療法的全盛時期,但大眾並不怎麼接受該療法。早期的電休克療法十分野蠻,在電擊之後還要進行冰浴。

卡梅拉接受的電休克療法,過程自然也很殘酷。究竟有多痛苦?和她同年接受過電休克療法的作家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在小說中的一段描述更能讓人身臨其境:

戈登醫生打開櫃子,從裡面拖出一個四腳帶輪的桌子,機器就在桌子上。他把它拖到床頭位置。護士則開始用一種難聞的潤滑劑在我的太陽穴塗抹。戈登醫生把兩個金屬板固定到我頭的兩側,然後咔噠一聲,一條皮帶把金屬板卡緊,勒住了我的前額。他讓我咬住一條電線,我閉上了眼睛。

“短暫的死寂,隨後感覺有什麼東西抓住我,死命地搖晃。啊啊啊,太刺耳了。周圍的空氣噼裡啪啦地響著,閃著藍光。每閃一次,我就被猛烈地抽打一次。我覺得自己的骨頭要裂開了,裡面的髓液隨時都要飛出來。”

20世紀50年代後期,醫生對該療法進行了改進。電擊之前,會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並餵食肌肉鬆弛劑。這一療法被稱為“改良電休克療法”,也是今天ECT療法的標準流程。

幾個月後,普拉斯也進行了一次改良電休克療法,對此,她是這樣描述的:

“一陣黑暗襲來,藍光閃現,我便失去了知覺。醒來的時候,彷彿所有的燥熱和恐懼都得到了淨化一般,我感到出奇的平靜。”

改良電休克療法幾年後才在全球得以流行。在那個年代,電休克療法還被用來馴服難以控制的患者,這給該療法平添了幾分恐怖色彩,也給人們帶來恥辱感。

自195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有研究顯示1991年到2002年之間,抑鬱症的患病率翻了一倍。2017年,美國有超過5%的人(即超過1700萬人)至少有過一次典型抑鬱症患病經歷。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患者面臨治療問題,如何選擇療法,電休克療法究竟是什麼,它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副作用……一系列問題十分值得探討。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電休克療法的前世今生

早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就曾使用電鰻治療頭疼、痛風等疑難雜症。20世紀30年代,現代版的電休克療法發展成形。1934年,匈牙利醫生拉迪斯拉斯·梅杜納(Ladislas Meduna)稱亞戊基四唑(Metrazol)可引發痙攣從而治癒精神分裂症,但此舉有諸多問題。注射會導致嚴重的神經損傷,而亞戊基四唑常使患者在產生痙攣前有極度的恐懼感。於是,在當時常常出現醫生滿屋子追著患者注射該藥物的情景。

1938年,意大利神經專家烏戈·切萊蒂(Ugo Cerletti)發現使用電休克引發痙攣效果更好。這種相對更人道的方法迅速在美國流行起來。1940年,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瘋病的電擊療法》(“Insanity Treated by Electric Shock”)的報道指出該療法相比注射療法更安全,同時價格低廉,也不那麼讓人不適。此後,醫生們又發現電休克療法對於難治性重度抑鬱有比較好的效果。儘管如此,ECT療法仍然是一種非常殘酷的療法。痙攣時,患者的劇烈扭動甚至會導致骨折。

20世紀60年代,抗精神病類藥物和抗抑鬱藥物開啟了“醫院外治療”時代。ECT療法因此而失寵。然而到了80年代,ECT療法又成為精神病的主流療法之一,這是因為抗抑鬱藥對許多重症患者不起作用。此時電休克療法的相應研究也迅速增加。醫生們開始使用單電極、短暫脈衝電流來實施ECT療法,以此減輕ECT在記憶力喪失等認知方面的副作用。

如今,精神病醫生對各種類型的抑鬱症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清楚地認識到抗抑鬱藥不起作用的時候,ECT療法常常有奇效。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電休克療法,如何選擇?

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對抑鬱症的定義是:一種常見的重度精神疾病,會對人的感受、思想、行動產生負面影響,並讓人產生悲傷情緒。它可分為典型抑鬱症(可能是輕度、中度或重度)和次級抑鬱症(即由其他健康問題派生而來)。

抑鬱症的病因至今仍是個謎,可能與腦內化學、基因組成、個性、環境因素等有關。心理治療是治療抑鬱症的首選方案。對於重度抑鬱症,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可能都無法起作用,這時必須採用電休克療法。對那些嘗試了各種療法仍無法改善自身狀況的患者來說,ECT是救命稻草:接受電休克治療前患者暴瘦、亢奮、失眠,有時就像是癱瘓了一樣,無法行走,無法思考,處於絕望的狀態。然而幾個ECT療程之後,就恢復正常了。因此對於重度難治性抑鬱症患者來說,ECT是最佳選擇。

前馬薩諸塞州州長的妻子基蒂·杜卡基斯是著名的ECT推動者之一,她本人曾有17年的抑鬱症病史。大約每八個月,她就突然失控一般地蔫兒了。試了各種抗抑鬱藥,無一有效,直到她嘗試了ECT療法。基蒂認為自己很幸運。現在她大約每六星期接受一次ECT短治療,以控制相關症狀。醫生稱此為維持性ECT。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電休克療法如何操作?

在電擊療法之前,醫生會先給患者做靜脈注射,並觀察相應生命體徵。隨後,患者被推到一個小房間裡做全身麻醉和喂服肌肉鬆弛劑,以避免全身痙攣。整個電擊過程大約持續20分鐘,一般每隔幾周重複一次該療程。

現代電療,對比當時已經成熟得多。ECT療法被視作重度抑鬱患者的最後治療手段。研究發現,ECT大約對58%~70%的抑鬱症患者有效果。它能極大緩解患者的抑鬱症狀,且起效更快。

據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ECT療法現在可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雙相障礙和緊張症(可導致患者四肢僵硬,對任何刺激無反應)、自我傷害傾向的自閉症兒童。

ECT療法雖然有效,但人們尚不清楚它的工作原理。研究人員發現,腦部痙攣可導致分子變化,從而激發海馬體內的某些基因。腦部的海馬體被認為具有調節情緒的作用,它也是抗抑鬱藥的作用對象。

普遍的看法是,ECT療法就像是給大腦按下了重啟按鈕。在這一點上,ECT比藥物療法起效更快。

"

艾莉西亞(Alexia Underwood)是知名網站Vox的專欄作者,今天她為大家講述的是曾外祖母卡梅拉對抗精神病的故事。卡梅拉曾是一名重度精神病患者,但艾莉西亞印象中的外祖母健康開朗、興趣廣泛,完全沒有生過病的痕跡。是什麼拯救了曾外祖母?下文將揭曉答案。

全文3225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加利福尼亞州總是讓人遐想無限,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氣候,若是能和家人在那裡定居,定是羨煞旁人。我的外曾祖母卡梅拉(Carmela)就是這樣的幸運者。17歲起,她便和丈夫在中央山谷(the Central Valley)生活,以種植桃樹和釀葡萄酒為生。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罹患精神病,孤獨曾令她萬劫不復

曾外祖母的生活乍一聽像是“神仙日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丈夫比她足足年長10歲,且是包辦婚姻。偌大的農場、無話可說的丈夫,這與之前至親環繞的日子比起來,顯得格外困苦孤獨。後來,她的第一個孩子夭折,雖然之後的兩個孩子都健康成長,但1953年她還是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那年她44歲,和丈夫、兩個孩子以及小姑子住在一起。

關於她患病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孤獨和不幸的婚姻,還有人說是因為甲狀腺疾病,更多人認為她只是處於更年期。

她的主要症狀是幻覺伴隨間歇性癲狂。她總覺得有人要抓她,拒絕任何人進入家裡。她在房間裡跑來跑去,不停地開門、關門。她害怕所有東西,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哭著衝到街上,子女們不得不追著她,費好大勁兒才能把她帶回家裡。病情嚴重的時候,她甚至要掐死自己當時23歲的親生女兒,也就是我的外祖母比阿特麗斯(Beatrice)。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中間為卡梅拉(圖片為卡梅拉家屬提供給Vox網站)

殘酷的電休克療法:骨頭像要“炸裂”

那個年代,精神疾病的療法十分匱乏。卡梅拉的病情不斷惡化,祖母覺得必須採取措施。在家庭醫生的推薦下,家人決定採取一種當時革命性的新療法——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這種療法在當時爭議很大,主要通過電使患者的大腦產生某種痙攣,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症狀。

(BBC曾受美國西奈山醫院之邀,拍攝了一部關於電療的紀錄片:《我的孩子、電療和我》(My Child, ECT, and Me)。感興趣的小夥伴可關注天下好醫,發送“電療”到後臺,獲取觀看二維碼。)

雖然家裡的大多數人反對嘗試此療法,但我的外祖母堅持認為她母親的病不能再這麼拖下去。於是,她帶著卡梅拉做了幾次電休克療法,隨後在舊金山灣區的一所醫院住了幾周,期間又接受了多次電休克療法。出院後,卡梅拉居然不再癲狂,而且還健康地活到了八十幾歲。

20世紀50年代是ECT療法的全盛時期,但大眾並不怎麼接受該療法。早期的電休克療法十分野蠻,在電擊之後還要進行冰浴。

卡梅拉接受的電休克療法,過程自然也很殘酷。究竟有多痛苦?和她同年接受過電休克療法的作家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在小說中的一段描述更能讓人身臨其境:

戈登醫生打開櫃子,從裡面拖出一個四腳帶輪的桌子,機器就在桌子上。他把它拖到床頭位置。護士則開始用一種難聞的潤滑劑在我的太陽穴塗抹。戈登醫生把兩個金屬板固定到我頭的兩側,然後咔噠一聲,一條皮帶把金屬板卡緊,勒住了我的前額。他讓我咬住一條電線,我閉上了眼睛。

“短暫的死寂,隨後感覺有什麼東西抓住我,死命地搖晃。啊啊啊,太刺耳了。周圍的空氣噼裡啪啦地響著,閃著藍光。每閃一次,我就被猛烈地抽打一次。我覺得自己的骨頭要裂開了,裡面的髓液隨時都要飛出來。”

20世紀50年代後期,醫生對該療法進行了改進。電擊之前,會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並餵食肌肉鬆弛劑。這一療法被稱為“改良電休克療法”,也是今天ECT療法的標準流程。

幾個月後,普拉斯也進行了一次改良電休克療法,對此,她是這樣描述的:

“一陣黑暗襲來,藍光閃現,我便失去了知覺。醒來的時候,彷彿所有的燥熱和恐懼都得到了淨化一般,我感到出奇的平靜。”

改良電休克療法幾年後才在全球得以流行。在那個年代,電休克療法還被用來馴服難以控制的患者,這給該療法平添了幾分恐怖色彩,也給人們帶來恥辱感。

自195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有研究顯示1991年到2002年之間,抑鬱症的患病率翻了一倍。2017年,美國有超過5%的人(即超過1700萬人)至少有過一次典型抑鬱症患病經歷。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患者面臨治療問題,如何選擇療法,電休克療法究竟是什麼,它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副作用……一系列問題十分值得探討。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電休克療法的前世今生

早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就曾使用電鰻治療頭疼、痛風等疑難雜症。20世紀30年代,現代版的電休克療法發展成形。1934年,匈牙利醫生拉迪斯拉斯·梅杜納(Ladislas Meduna)稱亞戊基四唑(Metrazol)可引發痙攣從而治癒精神分裂症,但此舉有諸多問題。注射會導致嚴重的神經損傷,而亞戊基四唑常使患者在產生痙攣前有極度的恐懼感。於是,在當時常常出現醫生滿屋子追著患者注射該藥物的情景。

1938年,意大利神經專家烏戈·切萊蒂(Ugo Cerletti)發現使用電休克引發痙攣效果更好。這種相對更人道的方法迅速在美國流行起來。1940年,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瘋病的電擊療法》(“Insanity Treated by Electric Shock”)的報道指出該療法相比注射療法更安全,同時價格低廉,也不那麼讓人不適。此後,醫生們又發現電休克療法對於難治性重度抑鬱有比較好的效果。儘管如此,ECT療法仍然是一種非常殘酷的療法。痙攣時,患者的劇烈扭動甚至會導致骨折。

20世紀60年代,抗精神病類藥物和抗抑鬱藥物開啟了“醫院外治療”時代。ECT療法因此而失寵。然而到了80年代,ECT療法又成為精神病的主流療法之一,這是因為抗抑鬱藥對許多重症患者不起作用。此時電休克療法的相應研究也迅速增加。醫生們開始使用單電極、短暫脈衝電流來實施ECT療法,以此減輕ECT在記憶力喪失等認知方面的副作用。

如今,精神病醫生對各種類型的抑鬱症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清楚地認識到抗抑鬱藥不起作用的時候,ECT療法常常有奇效。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電休克療法,如何選擇?

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對抑鬱症的定義是:一種常見的重度精神疾病,會對人的感受、思想、行動產生負面影響,並讓人產生悲傷情緒。它可分為典型抑鬱症(可能是輕度、中度或重度)和次級抑鬱症(即由其他健康問題派生而來)。

抑鬱症的病因至今仍是個謎,可能與腦內化學、基因組成、個性、環境因素等有關。心理治療是治療抑鬱症的首選方案。對於重度抑鬱症,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可能都無法起作用,這時必須採用電休克療法。對那些嘗試了各種療法仍無法改善自身狀況的患者來說,ECT是救命稻草:接受電休克治療前患者暴瘦、亢奮、失眠,有時就像是癱瘓了一樣,無法行走,無法思考,處於絕望的狀態。然而幾個ECT療程之後,就恢復正常了。因此對於重度難治性抑鬱症患者來說,ECT是最佳選擇。

前馬薩諸塞州州長的妻子基蒂·杜卡基斯是著名的ECT推動者之一,她本人曾有17年的抑鬱症病史。大約每八個月,她就突然失控一般地蔫兒了。試了各種抗抑鬱藥,無一有效,直到她嘗試了ECT療法。基蒂認為自己很幸運。現在她大約每六星期接受一次ECT短治療,以控制相關症狀。醫生稱此為維持性ECT。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電休克療法如何操作?

在電擊療法之前,醫生會先給患者做靜脈注射,並觀察相應生命體徵。隨後,患者被推到一個小房間裡做全身麻醉和喂服肌肉鬆弛劑,以避免全身痙攣。整個電擊過程大約持續20分鐘,一般每隔幾周重複一次該療程。

現代電療,對比當時已經成熟得多。ECT療法被視作重度抑鬱患者的最後治療手段。研究發現,ECT大約對58%~70%的抑鬱症患者有效果。它能極大緩解患者的抑鬱症狀,且起效更快。

據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ECT療法現在可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雙相障礙和緊張症(可導致患者四肢僵硬,對任何刺激無反應)、自我傷害傾向的自閉症兒童。

ECT療法雖然有效,但人們尚不清楚它的工作原理。研究人員發現,腦部痙攣可導致分子變化,從而激發海馬體內的某些基因。腦部的海馬體被認為具有調節情緒的作用,它也是抗抑鬱藥的作用對象。

普遍的看法是,ECT療法就像是給大腦按下了重啟按鈕。在這一點上,ECT比藥物療法起效更快。

44歲患精神病差點掐死親閨女,每週堅持電擊後,她的病奇蹟般痊癒

電休克療法的副作用:會復發或致記憶缺失

ECT療法的反對者表示,該療法僅對一小部分人有效,且效果是短暫性的,因此電休克療法的作用是安慰劑效應。大約30%~50%的患者會出現不同頻率的復發情況。正因此,在接受ECT療法後,患者會繼續服用維持性抗抑鬱藥,或大約每隔一個月接受一次維持性ECT。

ECT療法的另一個副作用便是記憶力缺失。研究表明,大約29%~55%的患者出現了反覆性或永久性的記憶力缺失。因此,有人呼籲人們停止使用電休克療法。ECT療法的支持者則稱,短期的記憶力缺失確實存在,但重度抑鬱症本身也可能是記憶力缺失的原因。

許多患者不願意嘗試ECT正是因為記憶力缺失這個副作用。抗抑鬱藥也有副作用,但人們普遍認為記憶力缺失較之更為嚴重。

研究人員也在考慮其他腦刺激方法,減輕或解決記憶力缺失的問題,如磁痙攣療法(Magnetic Seizure Therapy, MST)和經顱直流電刺激療法(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等,但目前仍都處於試驗階段。

我的曾外祖母也曾經歷記憶缺失。她不記得那段時間自己女兒結婚的相關事情。外祖母也常常為當初那個決定而苦惱。儘管曾外祖母已經去世,但她接受當時實驗性的ECT療法這件往事仍然是整個家族不願提及的痛,生怕當初的無奈和痛苦隨著講述被喚起。

儘管如此,我很佩服曾外祖母大膽接受了ECT療法。在對抗抑鬱的這場戰鬥中,電休克療法幫助她戰勝了病魔,並安然度過了接下來的幾十年。

參考資料:Vox:My great-grandmother’s struggle with mental illness — and the therapy that saved her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