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杭州外遷企業都搬去了哪兒?最新統計數據來了!

經濟 投資 財經 杭州日報 2018-11-30
十多年來,杭州外遷企業都搬去了哪兒?最新統計數據來了!

說起北大橋,老杭州人一定不會陌生。上世紀80年代初,這裡樓房低矮,煙囪林立,是杭州傳統的工業區,雲集了熱電、化工、印染等眾多工業企業。2002年年底,北大橋首批搬遷企業名單確定,16家企業率先搬離市區,這也是全市產業轉移的開端。

十多年來,據不完全統計,杭州向杭州都市圈城市湖州、嘉興、紹興等地轉移的企業佔了外遷企業的近60%。杭州都市圈產業專委會、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正在研究的《杭州市產業承接與梯度轉移機制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杭州向周邊城市的產業轉移也呈現了新趨勢。

新時期產業轉移新趨勢

近年來,杭州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的《2017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杭州包括水價、電價、氣價、地價、勞動力成本價格的商務成本僅次於上海、深圳、北京;工業用地價格分別是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等周邊城市的1.4倍、1.9倍和1.7倍。

德清、安吉、海寧、桐鄉、諸暨等杭州都市圈節點縣市抓住機遇積極承接杭州產業外溢。“這些地方除了地理、區位、相應的產業承接能力上有其優勢外,在政府層面融杭力度大,也是其成為大城市外遷企業遷入地的一大利好。”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查志強表示。

2001年湖州德清首提“融杭”概念,此後,臨杭物流園、臨杭工業區等一個個園區平地而起,德清全縣累計引進杭資企業600多家,規上企業超過200家,約四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60%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來自杭州。而在湖州省際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63.6%的項目來自杭州。

再以嘉興為例,以海寧、桐鄉為重點,整合形成了海寧尖山新區和桐鄉臨杭經濟區、崇福經濟區、高橋經濟區等平臺,“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引入來自杭州的項目879項,像阿里巴巴的“菜鳥城”、西子重工等一大批項目都落戶嘉興。2007年成立的海寧連杭經濟區,如今有八成落戶企業來自杭州,嘉興緊挨下沙的這片曾經的灘塗地,儼然已經搖身一變,成為杭州企業追逐的高新區……

經過十多年發展,當前杭州向周邊產業轉移也出現了新趨勢——逐步由傳統產業向高端產業拓展,例如德清地理信息產業園承接了許多來自杭州的地理信息技術企業;產業轉移也呈現集群化特徵,由單個項目、單個企業轉移變為基於某一行業的企業大規模向同一地集中。例如,蕭山新塘街道聯合柳橋集團等14家羽絨行業骨幹企業,出資成立總投資35億元的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傳統產業集中轉移到宣城。

杭州三產結構新調整

十多年來,通過實施“退二進三”和“退二優二”政策政府主導企業搬遷,“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低小散整治”等轉型升級組合拳倒逼產業向外轉移,以降成本、拓產能、拓市場等為動力推動企業自主外遷,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已經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以信息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三次產業結構由2002年的6.3∶50.7∶43.0調整到2017年的2.5∶34.9∶62.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比提升到50.1%、30.6%和43.2%,八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比下降到24.6%。

伴隨杭州城市國際化步伐加快和擁江發展戰略實施,如今杭州已經進入產業轉移和重組的關鍵階段。“當下,在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如何以產業轉移優化生產力佈局,促進質量變革、效力變革、動力變革,是杭州,也是杭州周邊都市圈城市面臨的一項重點難題。”查志強說。

杭州都市圈產業專委會、杭州市經信委副主任蔡德全指出,杭州都市圈對於杭州的產業承接和梯度轉移意義非凡。而如何加強產業鏈、價值鏈對接,實現轉移地和遷入地的利益共享和產業共興,是杭州都市圈幾座城市必須考慮的問題。“除了原有的杭湖嘉紹四城,杭州都市圈的輻射已擴展到了黃山和衢州等城市,怎樣做好‘梳理’與政府引導,以及形成合作共贏的機制,值得我們共同探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