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丨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進行時

經濟 黃河 交通 王文濤 中國經濟時報 2017-03-31

編者按

近日,山東省政府批覆印發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建設成綜合競爭力保持全國先進位次、發展活力足、一體化程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化國家級城市群。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推進海洋經濟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大環境下,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雙核心如何協同發展?

經濟地理丨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進行時

(資料圖片)

城市群進入合縱連橫時代——

山東半島求解雙核心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近日,山東省政府批覆同意《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30年將山東半島城市群全面建成綜合競爭力保持全國先進位次、發展活力足、一體化程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化國家級城市群。

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老牌城市群發力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之時,北部灣、山東半島等城市群“新秀”也陸續公佈了規劃。隨著這些城市群的輪廓日漸清晰,我國城市群發展進入合縱連橫時代。

強化城市群間的多通道聯繫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建設19個城市群,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去年12月份,國家發改委發佈了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跨省域城市群規劃編制。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今年一季度還未過去,就已經有北部灣城市群規劃和山東半島城市群規劃相繼出臺,無疑今年會是城市群發展的關鍵年份。隨著納入範圍的城市數量不斷增加,這些城市群的合縱連橫必是區域經濟的一大亮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設立城市群有助於打破現有的行政區劃限制,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再分配,進而激發城市活力,這些城市群都是支撐未來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新近披露的《規劃》中提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北鄰京津冀,南接長三角,東與日韓隔海相望,西引黃河流域,先天的區位優勢決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定位:一是深化對外開放,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互聯互通,建設成為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黃河流域龍頭城市群、我國北方重要的門戶;二是強化與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多通道聯繫,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設成為京津冀和長三角重點聯動區。

對處於京津冀和長三角中間的山東半島城市群而言,“錯位”是發展的關鍵詞。在魏後凱看來,需要注意兩個層面的錯位:一是城市群間的錯位,主要體現在國家對其各自的戰略定位和賦予使命的不同,各自承擔功能的差異;二是群內城市間的錯位,可以通過產業、產品、功能等三個方面的錯位來實現。

多年來,“腹地小”一直是濟南發展的“詬病”之一,對此《規劃》提出強化與中原經濟區交流合作,不斷拓展中西部腹地。

遺憾的是,此次《規劃》依然是由山東省政府批覆同意,還停留在山東省地方性規劃層面。

省會城市和門戶城市並驅爭先

在沿海省份,普遍存在省會城市和門戶城市間“雙城競爭”,其結果往往是省會城市跑輸門戶城市,比如瀋陽和大連、石家莊和唐山、濟南和青島、福州和廈門、南京和蘇州……“既生瑜何生亮”的場景在這些地區時常上演。

過去,業界關於山東省的城鎮佈局一直存在爭議:究竟是把青島作為發展的龍頭城市,還是把濟南、青島建設成為山東的雙中心?

這一爭議現今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近幾年來,山東省發佈的《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山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年)》等規劃文件均一以貫之地明確了濟南、青島在全省的雙中心地位。

在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兩市並驅爭先之意尤為明顯。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呼籲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城市,而時任青島市市長的張新起則建議山東省支持東部率先發展,支持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指出,就此次批覆同意的《規劃》來看,山東省希望在鞏固青島經濟核心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省會城市濟南,期望濟南快速崛起,與青島形成東西犄角之勢,各自引領都市圈,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魏後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如山東半島城市群這類“雙核心”結構的城市群,在培育發展的過程中,兩個核心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利益共同體,如何協作至關重要。

針對濟南、青島,魏後凱認為,省域的中心還應該是濟南,濟南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全省經濟的拉動,而青島則是作為山東的沿海門戶城市,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應是向外開放,可以建設成為區域性管理中心。

推進一體化激發內生動力

“一體化”是城市群發展的攔路虎。

“目前,山東半島城市群還處在快速成長階段,推動城市間一體化發展是這一時期城市群建設的核心任務。”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玉志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據瞭解,《規劃》重點從空間、產業、交通、生態、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六個“一體化”著手,構築山東半島城市群協同發展格局。

王玉志坦言,與國內外發達城市群相比,山東半島城市群在整體發展水平、作用發揮等方面,還有差距,存在核心城市競爭力不夠強、城市間協作機制不夠健全、快速交通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這次的規劃,就是要推動山東半島城市群主動轉型、率先轉型。”

“半島城市群的經濟活力還需要進一步刺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需要繼續花大力氣推進。”山東財經大學當代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坦言,以大象經濟著稱的山東省產業結構偏重,半島城市群作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用了“潛力無限”一詞的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認為,山東半島城市群最大的潛力之一便是對外開放。

在《規劃》中明確,深化對外開放,強化青島、煙臺海上合作戰略支點作用,深化與日韓合作,積極參與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

張衛國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山東要申建的自貿區將是有功能指向的。相較於和產業趨同的日韓等東北亞地區合作,他建議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德國,進一步突破,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自己的自由貿易伙伴,打造一個在全球網絡節點上的自由貿易區域。

正如王玉志所言,“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範圍將拓展到全省,並將逐步覆蓋冀東南、豫東北、蘇皖北部部分地區,成為黃河流域發展重要引擎,與周邊京津冀、長三角、中原地區等城市群呈現高度協同發展局面。”

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為鏡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 陳耀

“我國北方重要開放門戶”“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重點聯動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藍色經濟示範區和高效生態經濟區”“環渤海地區重要增長極”這四大定位是比較切合山東半島城市群實際情況的,也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夠實現的。

城市群的核心在於群內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實質是通過產業協同和空間協同來整合區域發展的資源要素,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提高區域整體的競爭力,增強其在更大範圍內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和對市場的佔有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半島城市群在產業和空間兩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協同不足。

最值得關注的是半島城市群的“雙核心”問題。我認為城市群一定要核心明確,有了核心,要素才有明確的集聚方向,要不然就是分散用力,容易導致重複性建設。核心城市實力不足是造成山東半島和長三角、珠三角發展差距的關鍵所在。就目前來看,雙核心城市間的競爭大於合作,半島城市群亟須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建立合作協調的互動機制,使得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形成合力,真正實現1+1>2的聚合效應,對遼東半島、海峽西岸等城市群發展都將具有借鑑意義。

山東現階段東西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發展差距,其區域經濟格局猶如全國區域差異的一個縮影。半島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必須依靠東部沿海來帶動,借半島城市群崛起的機遇,實現濟南都市圈隆起,對於縮減群內的東中西差距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全國“首位度”最低的省會城市,做大做強濟南在這兩年來多次被提及,而山東省西部和中部的崛起還需要省會城市來帶動。現在的濟南,處於小馬拉大車狀態,力量遠遠不夠,通過與濱州、東營等周邊城市建立密切的經濟聯繫,一方面,能夠做大做強省會城市,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發揮省會城市的輻射效應。

(本報記者王彩娜採訪整理)

挺進內陸 濟南搶抓機遇乘勢隆起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隨著山東半島城市群一紙規劃的落地,泉城濟南的發展思路愈加清晰。

近日,山東省政府批覆同意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提出,構建濟南都市圈,重點突出省會城市優勢,強化與周邊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等城市的同城化發展,建設成為半島城市群向中西部拓展腹地的樞紐區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陳耀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搶抓城市群發展機遇,培育壯大濟南都市圈,濟南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迅速隆起。

深陷重圍

“重點突出省會城市優勢”“培育壯大濟南都市圈”“增強濟南輻射帶動力”……《規劃》中多處出現類似的表述,向外界釋放了濟南借勢隆起的積極信號。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濟南隆起的動力其實來源於其深陷重圍的壓力。

打開中國地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濟南已經陷入國家中心城市的包圍圈中。

從區位來看,濟南北邊是北京、天津,南邊是南京、合肥、上海,西邊是鄭州,東邊是青島,這些城市近年來快速崛起,集聚周邊地區資源要素的能力大幅提升。強勁的壓力下,濟南已經快喘不過氣來。

再觀省內,濟南同樣處境尷尬。公開數據顯示,多年來,濟南的GDP總量一直位居第三,排在青島和煙臺之後。比如2016年,濟南GDP不足7000億元,而青島GDP達到10011.29億元,成為全國第12個GDP總量超萬億元的城市,兩市經濟差距明顯。

作為全國“首位度”最低的省會城市,濟南經濟不夠發達,容易造成“中間塌陷”,而“群山無峰”,缺乏一個帶動力強的核心城市也是山東省經濟的一大痛點。

因此,在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建議舉全省之力實施省會戰略,進一步支持濟南經濟發展,“濟南好,大家好;濟南強,山東強;濟南隆起,全省受益”。

城市間的競爭、城市群間的競爭,就其本質而言,是核心城市的競爭。核心競爭城市不僅需要考慮經濟實力,還要綜合考慮政治、文化、歷史、人文環境、交通區位等多重因素,而山東最可能成為核心競爭城市的便是濟南。陳耀認為,濟南要突出重圍,實現隆起,必須構建以自身為核心的經濟圈,改變以往“小馬拉大車”的局面。

奮起直追

《規劃》已經為尋求突破的濟南,指明瞭發展路徑。

以濟南為發展核心,山東將加快推進濟南都市圈一體化和同城化,優先推進濟淄泰萊一體化建設,將濟南都市圈建設成為山東半島港口群向中西部腹地延伸的樞紐區域,環渤海南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教研發、高新產業基地和國家創新發展高地,黃河中下游地區高度一體化的城鎮密集區。

推進以泉城特色標誌區、百年商埠區等為重點的老城區優化升級,加快建設中央商務區,打造城市新中心。規劃佈局西客站、東客站、長清等城市次中心。規劃建設攜黃河南北融合發展的城市新區,帶動黃河北地區加快發展。

為增強濟南輻射帶動力,山東將強化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培育“濟南設計”“濟南智造”“濟南服務”品牌,構建產業發展新體系,提高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專門提及“突出泉城特色”,山東將打造“山、泉、湖、河、城”相映生輝的魅力泉城。

縱覽鄭州、合肥、武漢、長沙等近年來發展較快的省會城市,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城市。而今,濟南也不例外,呼籲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城市。

濟南市委副書記、代理市長王忠林曾公開表示,省會發展離不開重大項目的支撐,希望山東省發改委在2017年度重大項目建設、“大十字小米字”鐵路樞紐建設、濟南新區申報、臨空經濟區申報、國際醫學中心等對濟南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幾項重點工作上繼續給予支持。

事實上,去年的“成績單”已經顯現出濟南都市圈的經濟實力,2016年山東省GDP總量達到6.7萬億元,濟南都市圈6市1縣生產總值約為2.2萬億元,佔全省的三分之一。

攜河北跨

從城市的總體框架來看,濟南城區北為黃河,南有群山,是東西長、南北窄的帶狀城市,如果持續西進、東拓的話,東西通勤距離過大,整個城市的交通將不堪重負。

有空間才能實現發展加速度。因此,《規劃》中提出,建設攜黃河南北融合發展的城市新區,帶動黃河地區加快發展。

山東省政協委員、民進省委祕書長王學愛認為,騰籠換鳥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空間需要,必須突破濟南長帶狀的城市佈局,加快實施“北跨戰略”,為低成本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發展單元。

對於城市而言,規模和體量就是優勢,沒有一定規模,城市的集聚效應和分工效應就不能充分發揮,因此,陳耀建議,通過撤縣設區或是撤市設區,有序拓展濟南的發展新空間,在人口規模、經濟規模等方面提升濟南的整體規模,進而提升濟南的城市首位度。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高珂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