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專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

經濟 農村 農業 農民 中國日報網 2017-06-09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專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中國日報網記者專訪。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田阿萌 攝

中國日報網6月2日電(記者 田阿萌)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建設、“新常態”、以及“供給側改革”等重要論述先後被提出,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瞭方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日報網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解讀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機遇,在思考中迎接十九大的到來。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機遇

徐洪才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機遇很大,“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大家看到,其實我們的結構在轉型升級,過去我們感覺到人口的紅利在減少,老齡化社會漸行漸近,但是人才的紅利卻在提升,在國內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有2億人,這是很大一個具有高素質的勞動力群體,這對我們未來產業發展和經濟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堅實的基礎。”

他還指出,“另外,我們農村城鎮化還沒有完成,這是一個很大的潛力所在。通過將農民變成城市居民,這中間會拉動基礎設施的投資,提升消費的能力等等,估計到2030年後,我們的農村城鎮化達到70%左右的時候,才算基本完成,這也將是我們巨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對接‘一帶一路’,融入經濟的全球化過程當中找到自身產業新的定位,找到自身新的發展空間,這對我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堅實的支撐。”徐洪才對記者說。

除此之外,他認為改革的紅利也將是未來發展的重大機遇。“釋放改革的紅利,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中國面臨的很多問題,歸根到底主要還是供給側結構和需求不匹配,通過供給側改革,轉變政府的職能,提升我們創新的能力。”徐洪才表示,未來將通過創新來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將有很大的空間。

他最後指出,這些都決定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中國加快發展、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的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期,我們要珍惜抓住把握這樣的歷史機遇,促進我們內部的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將我們經濟發展的潛力充分釋放出來,未來的發展是有信心的。

“一帶一路”助力脫貧攻堅戰

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已經有5000多萬人口成功脫貧,此時距離2020年全面邁入小康社會只有3年時間,未來幾年也將迎來脫貧攻堅戰的“衝刺階段”。那麼“一帶一路”倡議在脫貧攻堅戰裡,在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對此,徐洪才表示,“一帶一路”很關鍵的一點是戰略、規劃、政策的對接,“一帶一路”從我們國內而言,它經過一些沿海地區,當然也包括中西部等落後地區,因此這些落後地區的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很多內陸的落後地區,通過“一帶一路”的戰略對接,可以主動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當中,找到自身定位。

他還舉例說,很多地方通過電子商務將各地有特色的、個性化的商品推廣到全球各地,找到了訂單,實現了產業的發展。這對中西部地區當地的脫貧、經濟發展以及增加就業是非常有益的。

“所謂產業脫貧和精準扶貧就是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今眼前一亮,豁然開朗,新的空間打開了,有一些特色的產品就可以發展起來。”徐洪才對記者表示,我們通過對外開放,學習國際社會的規則,包括經濟管理的經驗以及產業本身提高技術層次等等。對一些已經發展的沿海城市,對它們的轉型升級也是有益的,“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我們自身也可以發展,這是互利共贏的。

專訪視頻:

(編輯:張少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