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車偉:未來金融人才需要既懂金融 又懂實體經濟

金融界網站5月29日訊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人才發展分論壇”在京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教授參加本次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

張車偉:未來金融人才需要既懂金融 又懂實體經濟

張車偉表示,今後在金融領域要造就大批的複合型人才。今後的金融人才需要的是既懂金融,又懂實體經濟的人才。今後在新經濟條件下,金融經濟或者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聯會進一步加劇。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在新的技術革命下,金融的運營會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第四次產業革命已經開始

張車偉表示,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三次產業革命,已經進入了第四次產業革命。前幾次產業革命當中,中國都是個落伍者,到了第三次產業革命,中國應該說是趕上了一個末班車,正趕上改革開放,趕上了中國市場經濟的改革,這個時候正式進入了產業革命的中後段。中國在第三次產業革命當中緊追慢趕,擠進了世界的潮流中。我們都知道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已經開始了,第四次產業革命中國已經從過去的落伍者或者跟隨者,到現在變成了一個在某種程度上的引領者,或者在某一方面的引領者。這一段華為公司遭到美國大肆的打壓,根源我們也都清楚,並不是因為貿易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貿易順差的問題,更多地是美國對我們在新一次的產業革命當中,在某些領域走到前面,產生了嫉妒的心理,打壓中國的發展,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新的產業革命的到來,應該說每個國家都非常非常重視。不僅是我們國家有“工業2025”的計劃,德國也有自己的戰略,“2020高技術戰略”和“工業4.0”等等。實際世界各個大經濟體都在創新領域不遺餘力。從這個意義來講,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就顯得更毫無道理。

我自己覺得中國人在過去人類兩千年以來的文明史當中,大部分時間我們是領先的,只不過在最近二三百年曆史中我們落伍了,現在我們又重新想站起來,看起來面臨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我相信美國的打壓也不會擊潰我們中國人的信心,也阻擋不了中國今後發展的態勢。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我想提出來一個概念,到底是什麼因素在驅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一直講經濟增長,我想提出一個概念,什麼叫做經濟,什麼叫做經濟的發展,或者什麼叫經濟學。所謂的經濟,我用一個概念來定義的話,就是財富,就是能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正的福利改進的物質產品。是什麼東西造成了財富的不斷增加,無疑是創新。只有創新才是創造財富不竭動力的來源。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在創新方面帶來了質的飛躍,從而使得人們對財富的創造和財富的增長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社會的發展,相對於原始的漁獵社會來講,技術上有根本性的變化,創造了農業社會的經濟。到了工業社會,它的創造財富的方式又發生了變化,以機器的工業化的生產創造的物質財富不斷增長,與農業社會相比,我覺得那是天壤之別。到現在第三次產業革命或者第四次產業革命,現在我們面臨的產業革命,它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它可能又改變了我們過去創造財富的形式和創造財富的手段。而且經濟發展的規律和過去相比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所以我們要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去研究財富創造的規律。

創新是驅動經濟發展根本性動力

張車偉認為,一般我們談創新,都是指的個人的微觀的創新活動。比如我有一個小的發明創造,微觀的、個體的創新並不足以改變人類社會的面貌,只有當創新的活動從個體昇華到一個群體,從個體的活動變成一個產業活動的時候,創新才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從創新到創新經濟,也就是從個體的活動上升到產業活動的時候,所帶來的新的經濟,可以把它理解為創新的經濟。

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到,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創新。在農業社會,與傳統的漁獵採集的時代相比,農業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化,所創造的產品,那就是創新。到了工業革命以後,機器化的大生產,創造了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產品相比,那也是一種新的創新。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它帶來的財富的變化,與傳統的正在逝去的工業社會相比,這就是一種新的創新經濟。創新經濟我們也可以把它認為是以創新為基礎所形成的新的產業和新業態的經濟活動,可以把它定義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完全的新技術,創新的技術,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所帶來的新的產業。比如說我們的很多發明創造,戰略新興產業。5G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恐怕就是一個例子。這個技術過去是沒有的,因為技術的發明和創造,產生了一個新的產業活動。我由此想到為什麼美國對我們的5G這麼地忌憚,我也想了一下恐怕5G的意義不在於改變了人們通訊的方式,給社會的通訊和個人的通訊帶來了更大的便利,更多地是因為5G可能是今後我們所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一個平臺。也就是說,今後一些新的發明創造,甚至我們的經濟活動,我們的社會活動,都要以5G為基礎。5G也就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的基礎平臺。

特朗普說“我不允許美國在5G的競爭當中落後,我們一定要做5G的領先者”。說明5G是一個基礎設施,如果美國不能領先的話,在5G時代他可能就落後了。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中產生了很多新的業態,過去不能實現的經濟的方式,或者說經濟發展的模式現在成為了可能。就是因為不同時代經濟活動的特徵不一樣,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經濟規律。農業社會有農業社會的經濟規律,工業社會有工業社會的經濟規律。到了今天也有新時代的經濟規律。我雖然是研究經濟學的,但是我覺得現在的經濟學,無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經濟學的理論大大滯後於我們現在的實驗。現在社會當中已經發生的很多改變,並沒有被經濟學家認真地研究和總結。

舉個例子,比如在傳統的社會中,也就是在工業時代的時候,我們面臨著很多經濟學的難題,這些難題可能是沒有答案也沒有解的,造成了很多傳統社會難以克服的矛盾。比如美國在工業革命二三百年的歷史當中,發達國家發生了很多次的經濟危機,這種經濟危機我自己覺得還是植根於工業社會物質生產方式和本質的經濟規律當中的,也就是說它是沒有辦法克服和解決的。是這裡面有幾個重要的矛盾,比如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市場和計劃的矛盾、標準和差異化的矛盾。這在傳統工業社會當中是沒有辦法去解決的,為什麼?因為在傳統的工業化社會當中,財富的形式主要是物質產品。物質產品的生產,也就是財富創造的過程。物質財富的生產有什麼特點?如果我把財富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的形式,一種是服務的形式。這兩種形式在貨幣的表現上是一樣的,比如我拿了一件商品值100塊錢,我今天做一個演講或者提供一個服務,你去看一次醫生可能也值100塊錢,作為錢來說是沒有區別的,但是這兩種服務從經濟學的規律上來講是有本質區別的。

什麼樣的本質區別?很顯然,物質產品的生產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它的生產和消費是分開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生產的物質財富可以存起來,經過流通可以在異地消費。可以在北京生產,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消費。服務產品一個最大的特點是生產和消費的同時。我在給你做講座的時候我在生產的同時大家也在消費,我生產完了大家也就消費完了。這就是二者本質的不同。

5G給創新經濟提供一個基礎平臺

在傳統的社會當中,我的財富主要形式是物質產品,而服務產品的生產很少。所以,這個時候經濟規律,包括經濟學研究的規律都是建立在生產和消費分割的過程當中,研究生產的規律,研究消費的規律,研究流通的規律,由此產生了我們現在的經濟學,包括我學的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揭示的規律主要都是物質產品的生產,而很少涉及到服務產品。當然金融是典型的服務。所以傳統的經濟學當中沒有人把金融的規律說得很清楚,就是因為我自己覺得從亞當斯密到現在大牌的經濟學家解決的都是物質產品的規律,對服務的規律沒有研究得很透。所以這也就造成了傳統經濟的很多矛盾和問題是凝固的,或者植根於它的經濟的本質的屬性當中。所以在傳統的工業社會當中,經濟危機沒有辦法解決,就是因為生產和消費是脫節的,生產多少和消費多少不知道,最終要靠市場來調控。市場有的時候調節得好,調節不好就變成了產能過剩。現在我們國家就面臨著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就造成價格大幅度的下跌。當跌破成本的時候,生產的企業就會倒閉。這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

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條件下,這些規律因為我們新的技術革命,包括數字化,包括人工智能,帶來革命性變化以後,傳統的規律可能也會發生改變。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在創新經濟的條件下,也就是在當下的今天,可能都在發生變化。比如說生產和消費的關係。現在我們的物質產品的生產具有服務化的傾向。什麼叫服務化的傾向?舉個例子,在一個偏遠的農村、貧困的地區生產的產品如果是生態有機的,我很早就把定金打過去了,指定這樣的產品是農業式的生產,在生產的時候我就已經把錢付給他了。它雖然是一種物質產品的形式,但是它具有服務化的傾向,生產的時候就產生了消費。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我知道海爾在若干年前,它的生產就已經做到了差異化,沒有規模化的產品,實際上是一種定製化的生產。消費者按照自己的個性化進行定製,這種定製的模式我認為它實際上就是一種物質產品生產的服務化傾向。而且今後這樣的傾向如果創造財富的主體改變了,經濟學的規律是不是要發生改變。我們過去常常講市場和計劃沒有辦法調和,就是因為我不知道需要什麼。但是現在由於人工智能,由於大數據,由於5G,我雖然是物質產品生產,但是生產的時候也是消費的過程。你再想讓我多生產,可能從經濟規律上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創新經濟和過去人類社會相比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代。5G正是給創新經濟提供基礎的一個平臺,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財富增加的形式也會以一種爆炸式的方式增長。

今後金融領域要造就大批覆合型人才

什麼叫金融創新人才,應該怎麼發展?張車偉認為,所有經濟都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和老百姓福利的增長密切相關。金融是實體經濟的一個衍生物。從金融本身來講,金融本身的增長是很難體現在它和老百姓的福利的增長是相關聯的。傳統社會一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脫節的。本來金融的來源,所有金融的市場,一開始是和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是因為人類在生產當中有生產、有消費,當生產大於消費有積累的時候才產生了金融,它是來自於實體經濟的。問題是後來由於人類的不斷進步,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最後發展出一個金融的市場,而且這個金融市場發展到比較發達階段的時候,比如美國,尤其是一些衍生的金融工具出現以後,在某種程度上它就脫離了實體經濟。在傳統社會中我們面臨的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金融市場太脫離實體經濟了,最後造成了金融危機。我認為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是兩個概念,08年造成的是金融危機,並沒有造成經濟危機。所謂的經濟危機是指實體經濟當中出現的危機,金融危機是造成金融領域中的一些混亂,二者是不一樣的。金融領域本來是和實體經濟有一個非常密切關係的,這樣才能夠按照自己的軌道去發展。

那麼下一步金融企業的人才應該如何去創新,應該如何定義創新型的金融的人才?張車偉指出,今後在金融領域要造就大批的複合型人才。今後的金融人才不僅僅應該懂金融,因為我知道在金融街領域,高精尖的金融人才太多了,但是如果專注於我就懂金融,就懂金融衍生工具,就懂在金融市場上怎麼賺錢,我相信這不是真正的金融人才。當然我們也需要這樣的人才,但是更多的需要的是既懂金融,又懂實體經濟的人才。今後在新經濟條件下,我認為金融經濟或者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聯會進一步加劇。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在新的技術革命下,金融的運營會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因為在物質產品生產中都變得服務化了,本來金融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再割裂二者之間的關係,這不是一個正常的方向。今後金融的創新,它一定是和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這樣的金融企業才能做強做大。傳統的銀行,傳統的在資本市場的企業對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了,今後真正的創新型的金融企業一定是複合型的,除了做金融,還有一些實體的基礎。只有這樣我們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形成更好地連接的時候,經濟增長才會健康,社會進步才會體現到人民群眾的福利改善上。

張車偉稱,若干年前,在歐洲訪問的時候我們就曾經討論過,金融企業從業人員的工薪水平大大高於實體經濟。這在全世界研究經濟的專家領域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一研究經濟學就研究高收入,在實體經濟中衡量工資合理不合理,是和你的勞動生產率相關的,那麼金融企業對應沒對應人類社會福利的增加,沒有。所以,今後創新型金融企業的發展應該彌補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脫節,把二者有機地聯繫起來,這樣金融人才不但有利於金融本身的發展,而且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是真正的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