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名:蘇州已超安徽山東兩省

經濟 武漢東湖 中關村 能源 財經 創邑icity 2018-12-02
中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名:蘇州已超安徽山東兩省

國家級高新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科創活力的重要指標。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將是城市、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一座城市的高新技術企業多與少、弱與強,決定了未來城市的競爭力。因此城市經濟核心競爭力在於高新產業,而高新產業的關鍵要素在於高新技術企業。

中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名:蘇州已超安徽山東兩省

數據來源:華夏時報 圖表製作: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

廣東穩居全國第一

湖北安徽後發優勢明顯

數據顯示,廣東省不僅在經濟體量上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樣一騎絕塵,多達33000餘家,甚至超過了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的總和。因為廣東省始終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排頭兵,堅持創新。

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上,廣東、北京、江蘇以及浙江位居前列。廣東、浙江等省從全球經濟危機之後,一直著重發展通訊、計算機等新興行業,成為其創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相比之下,以山東、河北為代表的經濟大省,粗獷的能源型、化工型、原材料型企業,例如鋼鐵、煤炭、水泥、建材等行業,依舊在當地的經濟增長中佔據主導地位。雖然經濟也在不斷上升,但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並沒有排在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安徽兩省,雖然地理位置上不佔優勢,但是合理定位,避開了和東部沿海強市在產業結構上的直接正面競爭。尤其是湖北武漢,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為導向的戰略新興產業,比如光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智能製造等。

各個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並不僅僅意味著當下這些地區創新能力的水平,更體現了各個地區對於創新的重視程度。

從各個省份來看,不同地方高新企業數量的差距頗大,主要分佈在京津、珠三角、長三角和中西部強省會城市。湖北和安徽值得我們重點關注和期待;而與此同時山東和河北面臨的困難,是否能夠儘快找到破局方法,是否能夠壯士斷腕,同樣值得思考。

中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名:蘇州已超安徽山東兩省

數據來源:華夏時報 圖表製作: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

中關村高新企業數量

超過了北京以外的所有城市

整個北方地區中,北京是遙不可及的存在,超過了兩萬家。在全國各個城市中遙遙領先,是第二名深圳的兩倍。截至2017年底,海淀區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1728家。也就是說僅一箇中關村,就超過了北京以外的所有城市。副省級市中的絕對突出者是深圳(10988家)和廣州(8700家),不僅僅是經濟體量上的優勢,更是產業結構上的十足領先。

再來看其它副省級城市,如杭州、武漢、成都、青島,他們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為2844家、2827家、2473家、2039家,雖然經濟體量上接近一線城市,但是與前面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相差很大。排在最後的就是濟南、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了。

濟南嚴重落後

數量僅為青島武漢一半

作為GDP第三大省省會的濟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只有1074家,這一數量是青島、武漢的一半,深圳的十分之一。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西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839家,已經是濟南的1.7倍。前些年,濟南曾經是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存量最多的城市,但是近些年來,已經被其他的副省級城市大幅甩開,變成僅次於東北的相對比較落後之地。

成都、西安、武漢近幾年增速很快。2017年,僅武漢東湖高新區光谷就新增了高新技術企業458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851家,居全國高新區第四位,6年間,高新技術企業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根據武漢市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武漢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強度達到3.2%,這一數字大大超出全國平均水平,與北上杭深比肩。

南北差距拉大

北方只有5個城市突破千家

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南快北慢相對應的是,南北方在高新技術企業方面也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數據顯示,北京之外,天津以4093家位居北方第二,全國第六。不過,儘管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之一,但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分別有9個和6個城市突破1000家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只有京津兩個城市突破1000家。如果說長三角和珠三角是群星閃耀的話,那麼京津冀則只有京津,周邊地區都黯然失色。

京津之外的眾多城市中,則只有來自西北的大區中心城市西安和來自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的青島、濟南兩大城市入圍,整個北方只有5個城市的高企數量突破1000家,與南方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其中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省會鄭州,雖然已經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但到去年高新技術企業也只有824家;東北的大區中心城市瀋陽也只有847家。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大連和長春數據未公佈,因此未納入統計,不過根據公開資料預計,這兩個城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都少於1000家。

蘇州雄霸地級市之首

數量已超安徽山東兩省

無論是已經入圍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還是瀋陽、長春、哈爾濱、大連這些副省級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還不如長三角、珠三角的諸多普通地級市。

相比直轄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等具有明顯政策傾斜的城市,普通地級市在創新水平的上的高低,最能夠體現一個區域創新活力的真實水平。蘇州、東莞作為長三角和珠三角代表性普通地級市,各自擁有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都超過了4000家,僅次於北上廣深,與直轄市天津持平。

而長三角、珠三角並列中國城市群雙璧,其含金量還遠不止於此。中山、無錫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600家,逼近區域中心城市南京、西安;佛山、珠海、常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200家,與副省級市寧波、廈門比肩;南通、湖州、溫州、嘉興、惠州、揚州、江門、紹興等眾多三四線城市,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上也均與中西部各省省會體量持平。當這些城市再組成群后,其創新能力就將產生化學反應。城市群的價值,也正體現於此。

創新驅動成主要抓手

知識產權是重要助推器

之所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南北差異大,原因是自 2013年以來,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2017年南方實現GDP為52.5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61%,是1980年以來佔比最高的時期。

並且創新最直接的數據就是科技研發支出經費的數據。統計數據顯示,1998年,北方研發支出經費是曾是南方的122%,2012年下降為73.8%,2016年進一步下降至南方的64.1%。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認為,南北方經濟差距拉大背後是傳統產業與新經濟之間的比拼,是開放創新快與慢的差別。這一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反映在雙創領域,就是創新也呈現出這樣的格局,即南北差距正在拉大,畢竟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知識產權是其重要助推器。

來源:九智諮詢 華夏時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