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挖消費的潛,還要系統解居民的“憂”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荊文娜

消費既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又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體現。在經濟增速趨緩,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如何認清當前的消費形勢,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推動消費穩定增長顯得尤為重要。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第七期“215經濟茶座”,主題為“如何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推動消費穩定增長”。會上,來自地方和學界的代表,就我國消費形勢、如何挖掘新的消費增長點及破解體制機制制約因素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目前,消費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重要支撐力量,但消費增長仍面臨較大壓力。與會代表認為,應持續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國內產品質量,優化消費環境,創新消費市場。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大,地方頻現亮點

近年來,在投資、消費、進出口“三駕馬車”中,消費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經過多年轉型,中國經濟增長已主要依靠內需拉動。2018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08.6%,其中,最終消費貢獻率達76.2%,今年一季度,消費貢獻率也在65%以上,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去年以來,為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國家緊鑼密鼓出臺相關政策,地方也緊隨其後落實推進,並取得積極成效。

上海消費可以說是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的一個生動縮影。消費的貢獻如何,數據最有說服力。2018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網絡購物交易額都突破1萬億元。其中,社零總額1.27萬億元,增長7.9%,是全國消費規模最大的城市;網上消費1.04萬億元,增長29.7%,服務消費規模和增速均超過商品消費。2018年,上海商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增加值突破500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15.6%;商業稅收佔全市稅收比重達到16.6%,是服務業中的第一大稅源貢獻行業,超過金融業和房地產業。

如此成績是如何實現的?上海市發展改革委綜合處副處長劉剛介紹,上海消費工作總體目標是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足不出滬實現“買全球、賣全球”。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效,主要依賴於在幾個重點領域的聚焦。

首先,在增加優質消費供給方面,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2018年以來,上海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即通過塑造品牌來提升品質,持續增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在工作抓手上,注重辦好和放大重大節慶效應,包括上海購物節、上海旅遊節、上海時裝週等。

其次,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做大做強首店經濟,引領消費時尚和潮流。劉剛介紹,2018年,超過3000個國際國內品牌在上海首發,全年新進首店835家,佔全國約50%。

除此之外,上海還著力打造消費品進口集散中心。劉剛表示,特別是去年進博會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品的進口勢頭良好。今年1~4月份,上海進口僅有0.9%的小幅增長,但消費品進口卻保持了7%~8%的增速。“這一方面反映出上海的消費進口功能較好,另一方面也是國內消費需求強勁的表現。”

如果說上海的消費形勢有其特殊性,那麼浙江省杭州市的消費亮點則進一步增強了推動消費穩定增長的信心。

杭州市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與消費處處長吳雪飛介紹,杭州消費品市場運行總的特點是“增速有所放緩,結構向好趨優”,最大亮點是“新零售不斷湧現,消費結構持續升級”。

近年來,杭州市充分發揮“互聯網+”、電子商務之都和創新活力之城的優勢,全力營造消費新環境,眾多新零售首創店在杭州誕生。目前,已經形成盒馬鮮生、網易考拉、聯華鯨選、超級物種等“杭州新零售十景”。全國85%的網絡零售額,70%的跨境貿易額,60%的B2B交易額在杭州的電商平臺上完成。

在推動機制升級方面,杭州建立了“購物天堂、美食之都”建設領導小組,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創新促銷活動,阿里巴巴經過10年培育和打造,2018年“雙十一”當天交易額已達2135億元,成為了全球性購物狂歡節。

去年以來,我國汽車消費減速,這也成為消費增速下滑的一個重要因素。“從上海的情況來看,傳統汽車消費在規模上短期內很難有實質性改變。”劉剛坦言。

也正因如此,如何挖掘新的消費增長點,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是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劉剛表示,為此,上海不斷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值得一提的是綠色消費。“截至2018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4萬輛。”劉剛介紹說,上海還大力促進以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等為主的信息消費,作為5G試點城市,積極制定5G建設和應用方案。此外,上海還積極發展夜間經濟,建立“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

消費能力、環境、供給均有待提升

儘管各地因地制宜,積極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取得了一些可圈可點的成績,但在此過程中,一些存在的問題也必須高度關注。

劉剛介紹,近年來,上海消費增速總體低於居民收入增速,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有所下降,從數據來看,上海居民購房人均貸款較高,如購置新房,戶均貸款額約為250萬元,這將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能力。

事實上,這一現象並非上海獨有。吳雪飛介紹,釋放消費潛力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住房和教育等,這導致居民消費支出能力、消費意願均有所下降。“中國人的存款大都用在買房子和孩子教育上了,家庭撫養壓力較大。”

在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處處長徐逸智看來,我國的消費問題主要可概括為四大類:有需求,難滿足;有需求,供給不足;有需求,消費不便;有需求、有供給,但是拉動難。

對此,吳雪飛深有體會。他表示,從杭州的消費供給來看,目前難以滿足高收入人群需求。一方面是消費品的品質有待提升,“例如幾年前馬桶蓋和電飯煲都要去國外買”;另一方面是高端品牌比較缺失,“我們國內的一些產品在品牌質量、價格方面吸引力還不夠大。”

不僅如此,他還強調,在消費環境上,現在很多消費者購買奢侈品,不僅僅因為產品本身,而是購買一種體驗,一種售後服務,在這方面仍有待完善,實體店的消費體驗也需要跟上。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常興華表示,按照世行的標準,下一個10年,我國可能將進入高收入階段,而高收入階段國家在消費上有明顯的變化,消費結構升級中一個最典型的消費特點是服務消費比率大幅度上升,而商品消費下降。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彥斌表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消費增長、就業、收入表現不俗,但值得注意的是,受貿易摩擦影響,就業壓力加大,收入、財富、預防性儲蓄(教育、醫療、養老)等因素將對消費產生直接影響。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陳斌開表示贊同,“目前對我國消費影響最大的就是住房、教育、醫療、養老。”他坦言,在教育問題上,如果有效供給不足,價格一定上漲,消費率必然降低,由此導致家庭不得不為教育而儲備。“如果把教育、住房價格穩住,就有可能更好地釋放其他方面的消費潛力。”

推動消費穩定增長需持續發力

為了優化供給,更好地滿足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需求,各地已開始深挖新的消費增長點。“我們感覺免稅購物還是有很大潛力的,下一步會繼續發展免稅購物。”劉剛表示。對此,杭州和北京也有著共識。吳雪飛建議,加大對具備一定規模的城市增設免稅店的力度,增加在機場口岸入境免稅店以及市內免稅店,擴大免稅店經營規模,引入更多品牌,居民可憑有效回國記錄購物。同時,完善和落實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簡化申請設立退稅店的流程,集中力量打造民族免稅業集群和塑造中國免稅業品牌。

另外,劉剛表示,目前一些商業企業,尤其是零售企業,經營成本較高導致利潤偏低,建議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政策力度,有效降低企業成本。

陳斌開表示,消費是長期問題,短期能做的是進一步完善消費環境,比如吸引境外消費迴流等。“但消費必須從兩面看,不應就消費論消費。從長期來看,還應從解決制約消費的根本因素上找突破。”

“以高房價為例,背後的核心問題還是土地。由於我國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而土地配置向中西部、小城市傾斜,這樣的模式必然帶來房地產行業畸形發展。”陳斌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不能走房地產刺激經濟的老路子。另外,還應重視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對消費的擠出效應,減少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當然,釋放消費潛力還是要建立在錢包充實的基礎上。陳彥斌認為,解決人們的消費顧慮,還需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這些改革不僅僅是稅收制度的改革,而是發展模式的改革。與此同時,應繼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常興華表示,鼓勵消費、釋放消費潛力應該靠市場、靠機制,制度體系創新很重要。“一方面,應對未來的消費趨勢有正確的把握,這將有利於政策更好地制定和執行。另一方面,應儘快規範消費領域一些不規範行為,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