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增加值不及預期 先行指標回暖預示8月或反彈'

經濟 投資 有色金屬 冶金 金融 銀行 交通 華夏時報 2019-08-18
""工業增加值不及預期 先行指標回暖預示8月或反彈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道

一邊是製造業投資小幅回升,一邊是工業增加值不及預期。

7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4.8%,增速比上月回落1.5個百分點,為2009年2月以來最低;1月份至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增速比前6個月回落0.2個百分點。

“7月份主要經濟指標繼6月份季末衝高之後有所回落,內外需走弱壓力有所加大,三季度經濟增長可能延續緩慢放緩的趨勢。”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劉學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有意思的是,此前反映工業運行情況的重要先行指標——PMI數據回升至49.7%,比上月提高0.3個百分點,這顯示工業回暖跡象明顯。而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投資也在“逆勢上升”。

“工業增加值數據的波動,可能大於工業企業實際生產的變化幅度。如果將6月和7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平均環比增長0.43%,略高於5月的0.4%。這意味著,7月的工業生產情況,可能並沒有數據反映的這樣低迷,8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大概率有望出現反彈。”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

不及預期

低於預期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先兆。

先行指標中,PMI數據49.7%,儘管仍低於榮枯線,但環比上升0.3個百分點,被視為工業回暖的信號。而第二產業的固投當中,工業投資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投資走出了一條“逆勢上升”的道路。

數據顯示,1-7月,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8%,增速比1-6月份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3.3%,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這已經是連續第3個月出現增速上升的態勢。

然而,7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卻並不及市場預期。

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4.8%,增速比6月份回落1.5個百分點,終結了這一指標上月的反彈走勢,同時也創下年內的新低,顯示生產動能明顯減弱;1月份至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增速比前6個月回落0.2個百分點。

“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下滑至4.8%,主要是由製造業拖累所致。”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表示。

從數據上看,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持續表現較好,7月增加值增速錄得15.7%;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黑色和有色系工業有所回落,但仍然提供了支撐。重點產品中,鋼材產量同比增長9.6%,較6月回落3個百分點;水泥產量同比增長7.5%,較上月回升1.5個百分點;汽車產量同比下降11.5%,較上月收窄3.7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7月份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速回落4.3個百分點;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同比增速回落3.7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加工業同比增速回落3.7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加工業同比增速回落2.6個百分點;金屬製品業同比增速回落1.5個百分點。此外,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及汽車製造業仍然疲軟,7月增速分別為0.7%、4%、-4.4%,與之對應的是金屬切削機床、工業機器人、汽車等工業產品產量同比增速分別只有-17.4%、-7.1%、-11.5%。

“4.8%的增長反映了基本面的疲軟需求狀況。”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在他看來,當前國內消費不振、關稅衝擊下外需萎縮,可以觀察到發電煤耗、發電用電、寫字樓空置率等景氣指標也持續弱勢,考慮到工業生產與需求端直接掛鉤,其疲軟表現並不令人意外。

“不同於以往的穩增長週期,當前投資表現遲遲未見提振,可能表示當前高層對於經濟增速下行的容忍度在增加。”沈建光表示。

需加大調節力度

在沈建光看來,穩定製造業投資仍是當務之急。

1-7月製造業投資增速錄得3.3%,較上月小幅回升,但仍未見起色。7月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及“穩定製造業投資”,近期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就製造業投資形勢、培育發展製造業集群等密集調研,諸多穩定製造業投資的政策正在醞釀之中。

“政策的關鍵仍然在於支撐企業預期、改善企業投融資環境。”沈建光表示。

“投資增速小幅下降,基建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都有明顯回落。製造業投資增速低位微升,增長勢頭仍然偏弱,內外需求不足導致企業投資預期較弱。消費增速顯著下滑,主要原因是汽車類消費大幅下降到負增長,剔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增長基本平穩,消費有望保持為經濟增長的首要動能。需求走弱壓力加大,生產動能已經明顯減弱,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不牢固,宏觀政策需要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劉學智表示。

不過,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目前,我們沒有采取‘大水漫灌’的舉措。”

她表示,當前,我們更加關注激發市場活力和增強經濟內在動力,推動“放管服”改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營商環境,大規模減稅降費,來應對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攻關期出現的種種問題。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