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潛力,卻為何沒有成為像中國一樣的工業國

經濟 歐洲 印度教 日本 夏金宇 2017-05-15

印度有潛力,卻為何沒有成為像中國一樣的工業國

印度在很多硬件條件上和90年代經濟起飛前的中國很像,中國在那樣的條件下經過將近30年的發展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GDP超過十萬億的工業大國。印度同樣具備這樣的可能性。特別是很多歐美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人口未富先老,汙染,鬼城,產能過剩……而印度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又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自然在將來要超過中國。

然而印度超過中國的理想讓西方經濟學家們等了太久,2015年終於以不到中國五分之一的體量在GDP增長率上超過中國0.3個百分點,2016年又被迅速甩開。如果是以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那中印之間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觀察兩國的發展模式,中國非常重視工業和製造業,並且在5年計劃中提出了一個和德國工業4.0類似的《中國製造2025》。反觀印度的工業卻依然處在非常原始落後的階段,印度人不重視工業,產值不如第三、甚至不如第一產業。

如今世界上的強國,沒有誰不是從強大的工業國發展而來的。可以說工業化是誕生強國的唯一途徑。印度有龐大的年輕人群體作為人口紅利,有全亞洲最大的耕地面積,地勢平坦河流眾多。地理上又靠近中東產油國,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中國那樣被貿易封鎖技術封鎖的情況。可以說這些都是成為工業國的優勢,為什麼印度至今也沒能完成工業化呢?

印度有潛力,卻為何沒有成為像中國一樣的工業國

人口既是資源也是負擔

兩國在高等教育上的表現尚難分出高下,但在普及義務教育和掃盲問題上印度的劣勢就太大了。中國在1986年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並在同年開始執行。完不成教育是違法的。

而印度在2001年才出臺了類似的法律,開始推行(並不是強制)免費的初等教育。但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印度小學入學率高,合格率低。這就導致了印度的文盲率高達三分之一。

中國的工業製造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是和民眾的受教育程度掛鉤的,80年代推行的義務教育,到了2000年以後終於收穫了大量的初中及以上的受教育人口。這些人是中國發展最快的長三角、珠三角及東南沿海地區汽車廠和電子廠的主力。印度的人口雖然年輕,但如此低的受教育程度使他們根本無法從事類似的工作。所謂的人口紅利也就無從談起。

事實證明,大量未受過教育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口不但不是紅利,還是印度的巨大負擔。從印度建國開始,民族之間的、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從未停止,像是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規模民族仇殺,2012年的阿薩姆衝突……這樣的混亂讓印度無法獲得安全的工業生產環境。

工業地緣輻射

受制於客觀的地緣環境影響,工業國基本都扎堆。目前全世界的工業國都集中在歐洲、北美和東亞這三個地方。從歷史上看,歐洲率先完成工業化並輻射北美,美國出於冷戰的考慮工業化了日本。日本工業化後帶動亞洲四小龍、四小虎並最終輻射到中國。

拿半導體電子產業來舉例,中日韓包括東南亞地區已經形成了從上游到下游的一個非常完整的電子產品產業鏈。這個是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區都不具備的。所以其他地方根本沒有發展這個產業的機會。

縱觀印度周圍,感覺似乎有點小淒涼。

性別平等

印度社會的平等問題是一個大槽點,特別是男女平等。印度曾因為臭名昭著的“黑公交輪姦案”被稱為“強姦之國”。女性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護,更何況受教育和出來工作的權力。

印度的這個傳統陋習,極大的限制了佔到總人口一半的女性公民發揮自己的價值的空間。這方面中國做的還是很好的,女性企業家甚至還全球領先。比較知名的像是格力董明珠,最近很火的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

印度有潛力,卻為何沒有成為像中國一樣的工業國

傳統文化和信仰

種姓制度雖然在法律上被廢止了,但在印度民間這仍然是一個無法拋棄的傳統。高種姓歧視低種姓這樣的傳統陋習固化的印度社會的階層,讓低種姓放棄了奮鬥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另外印度教“不求今生,只拜來世”的傳統,讓信徒們“安貧樂道”。從心態上沒有為改善自己生活而奮鬥的意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