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源:遏制不孤立政策'

"
"
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源:遏制不孤立政策

朝鮮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讓美國政府惱羞成怒,之後便開始對我國實施軍事遏制、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的政策。

肯尼迪政府時期,美蘇競爭日趨激烈,最為著名的便是古巴導彈危機。中蘇分歧加大,中印戰爭時,蘇聯甚至支持的是印度。同時,中美依然對抗,美國正式發動越南戰爭前,中國為北越提供了大量裝備,予以支持!在世界兩大國的共同敵視下,中國不僅抵住了壓力,更通過各個方面的勝利,展現了強大的國家意志,贏得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使相關國家不得不正視中國影響力的現實。在此背景下,美國不得不反思對華政策,開始提出:用經濟手段打開中國一條縫,從靈活的政策和人道化關懷上,讓中國向美國靠近。這些政策的提出,可以作為美國希望改善中美關係的信號。

在1966年3月,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鮑大可、費正清等學者提出對我國政策調整為“遏制而不孤立”,隨後這個提法被政府採納。1966年7月,美國約翰遜總統發表《美國的亞洲政策》正式提出了調整對華政策的政策意向: 亞洲和平第四個問題,可能也是看起來最困難的,是與被稱為敵人的國家進行和解。一個和平的大陸中國是和平亞洲的關鍵、一個敵對中國的侵略必須被阻止、一個被誤導的中國必須鼓勵朝向理解外部世界和朝向和平合作的政策、7億中國大陸的人民被他們的統治者孤立於外部世界之外的亞洲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他將新的對華關係,表述為“和解”。美國對華“遏制不孤立”正式確認,成為那個年代對華的新指導思路,同時也成為後續對華政策的源頭。

“遏制不孤立”政策的提出,一方面,源於中國的強大和強硬,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傳統方式無效的情況下,美國為應對我國而採取的一種新的策略。這個策略在美國對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中,也能找到類似影子。主要來說,就是不再在外交上對中國孤立,可以適度接觸,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合作,尤其是能展現他們優勢的經濟方面,在此基礎上,不放棄遏制和施加壓力,通過外交、經濟和民間交流等多元化方式來促使中國向美國所希望的方向發展。美國寄希望用新的策略來馴服中國,“使中國大陸迴歸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從而達到符合其在亞洲的利益。

這一政策,推動了後期中美邦交正常化,但這一政策依然立足於對抗思維,並未以對等的角度來看待兩國關係。在此之後,歷任美國總統對華政策上,都在此基礎上深化和擴展,雖有與時俱進的調整,但壓制我國國力的舉動持續都有進行。可是,中國人歷來都是不屈不撓,不管如何針對和壓制,中國最終憑藉堅強奮鬥的精神,衝破重重阻礙,不斷突破新的成就,贏得世界的尊重。從尼克松到克林頓到後面的等等總統,上臺之初,對華政策都趨向強硬 ,以政治手段為主,其他手段為輔,施加對華影響,在執政後期,卻都在現實面前,不約而同地改善對華關係,釋放對華善意。

"
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源:遏制不孤立政策

朝鮮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讓美國政府惱羞成怒,之後便開始對我國實施軍事遏制、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的政策。

肯尼迪政府時期,美蘇競爭日趨激烈,最為著名的便是古巴導彈危機。中蘇分歧加大,中印戰爭時,蘇聯甚至支持的是印度。同時,中美依然對抗,美國正式發動越南戰爭前,中國為北越提供了大量裝備,予以支持!在世界兩大國的共同敵視下,中國不僅抵住了壓力,更通過各個方面的勝利,展現了強大的國家意志,贏得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使相關國家不得不正視中國影響力的現實。在此背景下,美國不得不反思對華政策,開始提出:用經濟手段打開中國一條縫,從靈活的政策和人道化關懷上,讓中國向美國靠近。這些政策的提出,可以作為美國希望改善中美關係的信號。

在1966年3月,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鮑大可、費正清等學者提出對我國政策調整為“遏制而不孤立”,隨後這個提法被政府採納。1966年7月,美國約翰遜總統發表《美國的亞洲政策》正式提出了調整對華政策的政策意向: 亞洲和平第四個問題,可能也是看起來最困難的,是與被稱為敵人的國家進行和解。一個和平的大陸中國是和平亞洲的關鍵、一個敵對中國的侵略必須被阻止、一個被誤導的中國必須鼓勵朝向理解外部世界和朝向和平合作的政策、7億中國大陸的人民被他們的統治者孤立於外部世界之外的亞洲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他將新的對華關係,表述為“和解”。美國對華“遏制不孤立”正式確認,成為那個年代對華的新指導思路,同時也成為後續對華政策的源頭。

“遏制不孤立”政策的提出,一方面,源於中國的強大和強硬,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傳統方式無效的情況下,美國為應對我國而採取的一種新的策略。這個策略在美國對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中,也能找到類似影子。主要來說,就是不再在外交上對中國孤立,可以適度接觸,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合作,尤其是能展現他們優勢的經濟方面,在此基礎上,不放棄遏制和施加壓力,通過外交、經濟和民間交流等多元化方式來促使中國向美國所希望的方向發展。美國寄希望用新的策略來馴服中國,“使中國大陸迴歸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從而達到符合其在亞洲的利益。

這一政策,推動了後期中美邦交正常化,但這一政策依然立足於對抗思維,並未以對等的角度來看待兩國關係。在此之後,歷任美國總統對華政策上,都在此基礎上深化和擴展,雖有與時俱進的調整,但壓制我國國力的舉動持續都有進行。可是,中國人歷來都是不屈不撓,不管如何針對和壓制,中國最終憑藉堅強奮鬥的精神,衝破重重阻礙,不斷突破新的成就,贏得世界的尊重。從尼克松到克林頓到後面的等等總統,上臺之初,對華政策都趨向強硬 ,以政治手段為主,其他手段為輔,施加對華影響,在執政後期,卻都在現實面前,不約而同地改善對華關係,釋放對華善意。

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源:遏制不孤立政策

新的時期,在我國國際實力依然不斷提升,國際社會普遍認可,中美經濟廣泛合作,傳統的對華政治手段有效性不足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也依然不肯放棄對抗思維,不惜採用兩敗俱傷的方式,主動打響貿易戰,轉而採用經濟手段為主,政治手段為輔的方式,施加對華影響。

當此之時,對於我們來說,自強者方能自立!對於美國來說,執迷不悟只能被打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