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在變、初心不變:93歲“老發改人”回憶國家發改委67年成長史

經濟 歷史 陳雲 中國發展網 2019-07-06
名稱在變、初心不變:93歲“老發改人”回憶國家發改委67年成長史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報道

名稱在變、初心不變:93歲“老發改人”回憶國家發改委67年成長史

作者:公欣

改革,曾經在這裡生髮;發展,如今在這裡湧動。

坐落於北京市月壇南街38號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向來有“小國務院”之稱,長期居於國家經濟宏觀調控體系的“核心”位置。如今,伴隨著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成立於1952年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步入了自己成長的第67個年頭。

67年風雲變幻,改革發展迅猛如潮,每一次波濤湧動,都集聚起洶湧的新動能;67年崢嶸歲月,機構改革如虎添翼,每一次華麗轉身,都澎湃著光輝歷史的新浪潮。

所有一切,在今年已93歲高齡的“老發改人”——國家發展改革委離退休幹部局的第一任局長於永平的眼中,是時代大背景下國家發展改革委這個部門必須要經歷的成長和蛻變。

啟幕與變遷

於永平清晰地記得,1952年12月5日,“白手起家”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在北京市西城區北河沿54號(原北大三院)開始正式辦公。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在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編制年度計劃和5年長期計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日常有關經濟運行的問題。

籌備初期的困難重重,似乎讓這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部門有了更堅定的信念和更勃發的動力。自此,這個擔負起重要使命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再也沒有停下腳步。雖然,此後中國的社會經濟經歷了一段動盪不安的時期,但國家計委的命運卻同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步伐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並頂住了特殊時期的政治經濟壓力,釋放出強大的改革動能,這個特殊歷史背景下成立的宏觀調控綜合部門也在改革風雨中初具雛形。

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基本遵循著一條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道路前行。“1982年初,陳雲同志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方針,直到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這期間計劃經濟慢慢地減少了,市場經濟越來越多地佔據著經濟主導地位。”於永平回憶說。

循著1987年黨的十三大“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調控模式的確立,1988年春便開始了機構改革和國家計委的改組。機構改革,首先決定廢止國家經濟委員會,其全部職能劃歸國家計委。於是,吸納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全面縮小其指令性計劃,代之以宏觀調控為主要職能的新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便登場了。

此後數十年間,國家計委幾經變革,每一次“變身”都與中國的經濟改革發展的進程息息相關。於永平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梳理了這幾次機構改革的脈絡——

1998年的機構改革中,原“國家計劃委員會”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與此同時,部門的主要職責放在了管理有關國民經濟全局的事務上,著力制定發展戰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並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減少繁多的行政審批手續。

2003年,隨著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的部分職能和原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一同併入,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計劃”二字完全消失。

2008年機構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剝離在工業行業管理方面的有關職能和對國家菸草專賣局的管理,將這兩項工作都劃入新組建的工信部,並代管新組建的國家能源局。

2013年,將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國家發展改革委。

2018年機構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主要職責中有七大職責被整合到新成立的部門或其他部門中。

“從國家計委,到國家發展計劃委,再到國家發展改革委,這一機構的職能調整背後,反映出的是國家對於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關係定位,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職能的轉變。”相關受訪專家稱,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總設計機構,到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階段的混合性機構,再到市場經濟階段的宏觀調控機構,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職能也隨著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沿著歷史的記憶,我們不難發現,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著眼於中國經濟騰飛跨躍的改革發展雄圖偉略,就已經在這個部門萌芽、生髮、探索、突進,並描繪出未來的宏偉藍圖。

瘦身與強體

“1988到1993年期間,國家計委先是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然後‘指令性計劃’逐漸變成‘指導性計劃’,原材料供應從100%的調撥,改成50%,後來變成30%的調撥。”前述曾任職國家計委的專家表示。而從1993年的國家計委到1998年的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的變化,背後“是要將一個綜合經濟部門改造成一個宏觀調控部門”。

2003年5月16日,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又換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牌子。當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占主導地位,國務院各部門的職能機構都進行了改革。於永平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將國務院體改辦的職能和國家經貿委的部分職能劃歸國家發展改革委,有利於完善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有利於把改革和發展、長遠和當前、戰略和政策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利於減少職能交叉,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增強協調經濟發展的能力,提高調控的有效性。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03年完成如此多新職能的併入,實際上是把短期調控、中長期調控、體制改革、總量控制等目標一致、彼此關聯的宏觀調控職能都歸併到了一個部門,這完全是出於強化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統籌制定與部署安排的目的。

梳理相關資料不難發現,機構改革到現在,國家發展改革委逐漸從微觀中“抽身”,不斷突出宏觀和經濟綜合協調職責,具體包括國民經濟規劃、產業和投資政策、體制改革等。於永平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即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有不少微觀甚至中觀層面的職責,還有對市場產品價格等具體事務的管理功能;而在多次機構改革完成後,其將更加突出宏觀層面的規劃、調控等職責。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瘦身強體”,根據當時的機構改革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組織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職責,整合併入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職責,整合併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農業投資項目管理職責,整合併入新組建的農業農村部;重大項目稽察劃入審計署;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整合併入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整合併入新組建的國家醫療保障局。

於永平認為,通過這輪機構調整,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其他部委職能交叉、重疊的現象,會得到明顯改善。今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進一步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參與,更好發揮宏觀管理和經濟綜合協調職能。

服務與創新

事實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每一個歷史身份可能都無法像現在這樣牽動人心。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宏觀管理部門之一,國家發展改革委早已完全有別於它的前身——那個依靠數字發佈精確指令性計劃來提供產品原材料、控制社會生產的國家計委。

現在,人們能從媒體上了解這個部門的幾乎所有政策詳請——在某些方面幾乎就是反映中國經濟冷暖的“溫度計”,人們還迫切希望得知油價漲跌、藥品降價、環保政策,甚至節假日製度的調整……如今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不僅如此的“親民”,也更加積極主動地扮演好人民“服務員”的角色,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發揮著自己的力量。

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簡政放權作為自身改革的首要任務,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採取了一系列減少審批、加強監管、優化服務的具體措施。

據瞭解,2013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連續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由長變短。如,全面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清理,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類別。全部取消執業資格認定事項,包括價格評估人員、價格鑑證師、招標師職業資格認定,以及價格評估機構資質認定等事項。取消15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審批事項,1項強制性中介服務事項等。

而梳理整合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主要職責不難看到,當前和今後主要聚焦在:

擬訂並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提交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

負責監測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態勢,研究宏觀經濟運行、總量平衡、國家經濟安全和總體產業安全等重要問題並提出宏觀調控政策建議,負責協調解決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

承擔指導推進和綜合協調經濟體制改革的責任,組織擬訂綜合性經濟體制改革方案,指導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和改革試驗區工作,承擔規劃重大建設項目和生產力佈局的責任,引導民間投資的方向;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組織擬訂區域協調發展及西部地區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等。

時間,鐫刻國家發展改革委機構改革的恢弘曆史。在於永平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勃勃生機,經濟實力增長之快,人民獲得實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宏觀調控是為深化改革創造適宜的經濟發展環境,宏觀調控離不開深化改革的配合,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都是為了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在這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時間,還將見證中國改革發展的燦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家發展改革委這個重要的宏觀管理部門必將匯聚起更加有分量有擔當的磅礴偉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願景也必將在改革發展的新起點迎接璀璨的壯闊篇章。”於永平表示。

國家發展改革委,永遠在路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