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校教授破解世界難題 沙漠“變沙為土”成現實

經濟 大學 黃河 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 2017-09-07
重慶高校教授破解世界難題 沙漠“變沙為土”成現實

圖為烏蘭布和沙漠中的人造綠洲。 陳植煒 攝

中新網重慶9月6日電 題:重慶高校教授破解世界難題 沙漠“變沙為土”成現實

作者 陳植煒

終年缺水的乾旱沙漠裡開出花朵,長出大蔥、西瓜等蔬菜水果?重慶交通大學易志堅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成功實現將沙漠“變沙為土”。4日至6日,中新網記者隨科研團隊深入位於內蒙古的烏蘭布和沙漠見證沙漠中的“人造綠洲”。

重慶高校教授破解世界難題 沙漠“變沙為土”成現實

圖為沙漠人造綠洲中長出的花朵。 陳植煒 攝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乾旱地區人口迅速增長,全球性土地荒漠化問題越發嚴重,涉及各大陸110多個國家,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危害,全球因此每年喪失可耕地一千多萬公頃,經濟損失超過40億美元。

據介紹,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分佈較廣、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3.62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7.46%。

從銀川機場到烏蘭布和沙漠大概兩個半小時車程。行至2小時左右時,車隊開始駛入沙漠地帶,通往實驗基地的公路修建在沙漠中央,公路的邊界在黃沙的掩埋下已經看不清了。

在同行人員感嘆無邊沙漠壯闊的同時,打開車窗迎面而來的是帶著顆粒狀沙子的空氣。當車隊駛入位於沙漠中央的實驗基地,有同行者驚呼:這沙漠中竟然有綠洲!而這就是易志堅團隊在沙漠中實驗建立起來的“人工綠洲”。

重慶高校教授破解世界難題 沙漠“變沙為土”成現實

圖為沙漠和人造綠洲的“黃綠分界線”。 陳植煒 攝

據介紹,內蒙古烏蘭布和等沙漠是京津冀風沙源頭,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其生態環境恢復可根本緩解京津冀地區沙塵天氣與黃河沙害等問題。

進入實驗基地,與在沙漠公路上的體驗不同,撲面而來的是青草和樹木的清香味。閉著眼會讓人不敢相信自己剛才所進入的是一片荒涼大漠,相反會讓人誤以為身處草原之中。

此時,剛停好拖拉機的駕駛員張優田跟記者聊了起來。“這裡白天有時候還可以看見鳥在上空盤旋,晚上能聽見蛙聲和蟲叫。”張優田對中新網記者說,自己也覺得納悶,不知道這麼大面積的沙漠裡,這些動物是從哪裡來的。

張優田是3個月前從老家重慶跟隨團隊來到烏蘭布和沙漠的,主要任務就是駕駛拖拉機對已改善的沙漠進行澆水,以保證植物在被改造的沙土中正常生長。他說,自己剛來的時候綠洲已經建起來了,只是沒有現在這麼大面積,不知不覺,“人造綠洲”已經達到了現在的規模。

重慶高校教授破解世界難題 沙漠“變沙為土”成現實

圖為易志堅教授演示黃沙如何“秒變”土壤。 陳植煒 攝

易志堅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土壤力學特性和土壤生態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繫,即土壤顆粒之間存在“萬向結合約束”,這也是土壤保存水分、營養的基礎。

據介紹,“萬向結合約束”體現在土壤具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兩個性質上。易志堅說,自修復即土壤遇水後能夠在溼潤和乾燥狀態間自由轉換,自調節即土壤能夠為植物的生根發芽提供空間,並將植物根系“抱住”,為植物生長提供可能性。

“我們今年在改造後的沙漠中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長勢都非常好。”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趙朝華說起研究成果難掩興奮,接下來團隊會對植物和土壤進行對比分析,尋找更適合在改造出來的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趙朝華介紹說,團隊的研究是從原理上解決沙漠問題,每個地方沙子的粗細可能不同,不同的沙漠其氣候和可能適用的具體技術也可能不同,但其原理相同,因此只要在技術範圍內,世界其他地方的沙漠也有可能得到治理。

“目前項目的推進仍然著眼在生物多樣性的試驗上,並沒有過多考慮其經濟性,希望可以通過大家的努力讓沙漠形成新的生態系統,真正變沙漠為綠洲。”項目投資人、博恩集團董事長熊新翔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