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回望40年改革之路

我們經歷了多少利弊得失

又有哪些繼續改革的空間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40年的經歷,就像乘坐高速列車,飛馳而過,但車窗外許多一閃而過的風景,卻歷歷在目。40年,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不過像萬里長江中的一簇浪花,但多方面的改革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可能繼續影響今後幾代人。”

1978年開始從事經濟改革研究的王小魯,親歷了我國諸多改革的研究和推進。從早期關注的農村和國有企業改革,到近十年來主要研究的中國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城市化、市場化改革等問題,王小魯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改革進程。

本週六(5/25),我們將邀請經濟學家王小魯 先生分享40年間的親身經歷與親眼所見,並就其思考和看法與讀者進行現場交流。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主講嘉賓簡介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王小魯

經濟學家、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他是中國經濟改革長期的倡導者,曾任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組成員、《走向未來》叢書編委,研究領域包括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城鄉發展、市場化改革等,曾獲得首屆和第十一屆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1984、2004年)、首屆中國軟科學獎(2010年)。

*在活動現場參與互動,將有機會獲得《改革之路——我們的四十年》簽名書一本。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講座報名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主題

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時間

5月25日(週六) 14:00-16:30

地點

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

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5號院1號樓

(世紀財富中心東座)2層

報名

請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填寫報名表

入場禮包含

內部閱讀資料X1、推薦書單X1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書籍推薦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中國在1978年走上了改革之路,從舊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到2018年已經走過了40年。在這40年間,經濟保持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長,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長達到7.4%。

相比之下,改革前實行全面計劃經濟的20年,經濟雖然達到了年均5.1%的中速增長,但居民收入年增長率只有1.7%(均按不變價格計算),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

改革前的1977年,中國人均GDP只有185美元(人民幣341元,按當時的官方匯率1.84元摺合為美元),改革40年間躍升到人均8836美元,從世界上特別窮困的低收入國家變為中等收入國家。以不變價格人民幣計算,這期間人均GDP增長了25倍。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1977年,中國GDP總量按當時官方匯率摺合1750億美元,僅相當於美國的8%;2017年中國GDP總量摺合12.3萬億美元,已相當於美國的63%。

按GDP總量計算的中國經濟規模,在這40年間連續超過瑞士、荷蘭、澳大利亞、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俄羅斯、巴西、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40年間中國最大的變化,是從中央集權的、低效率的計劃經濟體制,通過一步步的改革轉向了市場經濟的軌道。

40年前的計劃經濟時期,幾乎所有經濟決策都聽命於政府,企業生產、產品價格、居民收入和消費都由政府決定;企業效率很低,浪費嚴重,技術進步緩慢,物資嚴重匱乏,居民生活貧困。

改革40年間,不僅經濟高速增長,居民生活顯著改善,而且經濟效率有了重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大多數年份都有進步,平均每年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超過2個百分點。這些成就,就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取得的。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改革前,農村居民絕大多數生活在貧困狀態。經過40年改革,他們大部分擺脫貧困,步入小康社會。按照2010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國家貧困線計算(2010年不變價格;按購買力平價法折算,該貧困線與世界銀行2015年價格人均每日1.9美元貧困線接近),1978年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為97.5%,2017年降至5.3%,7億多人脫貧,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據國家統計局歷年《中國統計年鑑》數據)。

這40年間,中國從一個農業人口為主體的落後國家轉變為城鎮人口為主體的、在向現代化邁進的國家,城鎮化率從1977年的17.6%上升到2017年的58.5%。

這40年間,中國從一個閉關自守的封閉經濟轉向了開放經濟,外貿依存度(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之比)從8%上升到33%,中國成為國際分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這40年間,中國經濟從國營經濟和農村公社集體經濟一統天下轉向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混合經濟。市場開放,經濟活躍,民營經濟在總產出中佔了主要地位,民有、民享的程度顯著增加,效率顯著提高。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40年前,中國只有國營部門的幹部職工享有“鐵飯碗”,其他居民沒有社會保障。40年後的今天,建立了全面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了絕大多數居民。

這40年的改革,是通過“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漸進方式,克服了重重阻力實現的。一個十幾億人口的世界大國的體制轉軌,沒有先例可循,沒有完整的理論可以借鑑。其他一些以為照搬某種既定的模式進行一攬子改革就能成功的轉軌國家,大都遇到了嚴重困難。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的“休克療法”式改革,一度使俄羅斯經濟幾近崩潰,GDP急劇下跌近一半,發生了大規模失業、惡性通脹、居民收入大幅下降。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儘管歷程很長,而且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在改革的同時實現了經濟基本穩定和高速增長、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總體上是成功的。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並非沒有明確方向。事實上,改革從開始階段就基本上是朝市場化方向推進的,而且在推進過程中,認識逐步清晰、方向逐漸明確,並沿著這條通向市場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反,當某些時期出現偏離這一方向的情況時,改革與經濟發展都遇到了困難和挫折。

儘管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但中國的改革並未完成,還遺留了諸多重大問題沒有解決。目前經濟正面臨某些嚴重的挑戰,主要是因為仍然存在諸多過去改革尚未解決的體制問題,某些時期還發生改革停滯或方向模糊的情況,改革尚待推進。

同時,中國目前還仍然是個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只相當於美國的15%,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距離實現現代化還有遙遠的路要走。如果不堅持繼續改革,現代化目標很難實現。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改革之路——我們的四十年》

王小魯 |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019-3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作者親身參與其中,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經歷了改革多方面的進展。本書是作者從自己的視角,對過去40年改革歷程所做的總體回顧。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既可以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看到關於改革開放的真實記憶,又能以客觀、敏銳的經濟學視角審視改革的成就和問題。

主辦:中國建投 承辦:建投書局

聯合主辦:新京報經濟智庫

支持單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小魯:回望四十年經濟改革之路

策劃:孔慶梅 趙 博

編輯:趙 博

審校:秦靜花 張 澄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改革之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