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我國改革將如何進一步深化'

經濟 金融 投資 政治 中國經濟時報 2019-08-01
"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其中,對改革的要求著墨較多。會議提到,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推進改革開放,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要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

而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守初心、擔使命的重要體現。改革越到深處,越要擔當作為、蹄疾步穩、奮勇前進,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要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迎難而上、攻堅克難,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堅定不移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

下半年我國改革將如何進一步深化?本期圓桌論壇邀請知名專家就此話題展開討論、展望分析。

主持人 周子勳

嘉賓

馮俏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王小廣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研究員

胡 遲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研究員

多項改革舉措助推經濟穩中有進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以來,我國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營商環境更加完善,有力增強了微觀主體活力,使得上半年經濟運行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對此,當前哪些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對穩定經濟大局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馮俏彬:我認為,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能夠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離不開我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和促改革的舉措。

一是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有了新突破。在全球化面臨逆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際,我國通過宣佈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政策,向世界傳遞了維護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明確信號,有利於向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確定性。特別是當前擴大開放已進入2.0版,即從製造業為主的開放轉向擴大服務業開放,從實業開放轉向制度開放,從注重出口轉向進出口並重,有利於發揮我國巨大市場潛力,一方面推進我國自己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動世界一起發展。

二是包括減稅降費在內的營商環境優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看來,減稅降費的效果正在落地之中,廣大市場主體普遍受益,對政府政策的信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增加,更加將注意力轉向自身生產經營的改進上。這是當前經濟發展中最值得珍視的苗頭和現象。下一步,要通過有形或無形的各種方法,將減稅降費的成果向轉型升級、業務拓展、市場開發等方面進行引導。

王小廣:在我看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新進展,對穩增長、推進高質量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今年宏觀經濟政策把穩增長放在首位,但堅定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而是以常態化的逆週期調節、促改革激發市場、擴大有效需求為主要抓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把市場主體的活躍度保持住、提上去,是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關鍵所在。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上下功夫。今年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就“放管服”改革中的一些痛點、堵點和難點進行突破。把清理規範涉企收費與“放管服”改革緊密結合,大力清除企業不合理負擔,成為今年給中小企業減負、激發活力的關鍵一招。對中小企業投資、經營、就業等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

二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特別是應對美國對我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升級,一方面黨中央、國務院積極展開有理、有節的必要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從長計議,做好持久較量的準備,主動擴大開放、加快我國經濟的國際化進展,以新的更高水平的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外商投資法》的修改、二十二個領域放鬆或取消准入限制的政策深得國際社會讚賞,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外商投資企業在華投資發展的信心,對穩外資、穩外貿均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三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不斷深化推進,對穩定金融市場、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科創板規則的制定及正式上市,是資本市場近年來力度最大的改革措施,對促進企業創新、穩定股市將起到較好的作用。

胡遲:我認同前面兩位老師所談到的減稅降費與“放管服”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的觀點。的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減稅降費是公平普惠、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最直接有效的改革舉措,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據統計,減稅降費政策的效果已經顯現。2019年1—6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同比增長3.3%。與以前相比,預算收入同比下降,且低於GDP的增長幅度。減稅降費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增強了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從“放管服”改革來看,自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實施以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推進“放管服”改革的力度。通過不斷放寬市場準入、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徹底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等手段,從多方面多層次系統化推進。從簡政放權和放管結合“兩輪驅動”到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位一體”全面推進,從點式推進向線和麵縱深發展。簡政放權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了企業的內在活力。

此外,針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金融風險在某些地區、行業或時點上有所積聚的情況,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既有利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又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舉措。這些舉措的貫徹實施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

線,有力地支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性領域的改革亟待突破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守初心、擔使命的重要體現。要推動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那麼,當前我國在發展與改革領域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在推進改革發展等工作中存在哪些短板和差距?

馮俏彬:總的來說,還是當前我國改革的複雜性要求有更高的站位、有對整個複雜系統的統籌掌控、有對關鍵性領域改革的清晰信號與方向指示。目前,一些制約我國發展和改革深化的問題多是深層次問題,大多與認識有關、與體制機制相關,對此如何改,還沒有完全形成共識。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改革在基層推進的過程中,往往會遭遇到基層政府、幹部群眾難以把握的一面,導致改革難以深入。

王小廣:我國改革處於深水區、攻堅期,許多關鍵性領域的改革亟待突破。目前改革的難點、痛點主要有:一是財稅改革仍然滯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稅負重的根本原因是稅制結構不合理,間接稅比重過高,直接稅比重偏小。大幅減稅可以在短期內起到降低企業稅負的作用,但由於經濟下行會導致稅收增長的放慢,減稅的空間也會受到限制,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深化稅制結構改革。

二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點多、任務重,如利率雙軌制改革需要較為充分的競爭環境,而非銀行金融體系發展、創新型金融體系的建立既存在發展機制問題,又面臨監管能力不足的問題。

三是科技、教育方面的體制性問題越來越突出,對創新型國家的發展產生越來越明顯的阻礙。最近幾年,科研投入強度增加很快,但科研的質量仍然偏低,主要是科技的鼓勵機制、轉化機制和金融支持機制存在許多堵點、難點。如投機的回報率仍然偏高,而對應的創新的回報率卻偏低,要降低投機的回報率、提高創新的回報率,必須深化科技鼓勵機制、轉化機制和金融支持機制的改革。

胡遲:在我看來,“放管服”改革的成效仍是初步的,營商環境還不盡如人意。目前各種市場準入限制、審批許可、不合理的管理措施還是較多,市場監管不公、檢查任性、執法不力等問題依然突出,一些領域競爭不公平、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問題仍然存在。橫向比較,我國營商環境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有些指標排名還比較靠後。

此外,金融風險雖有所控制,但依然不可掉以輕心。今年以來,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增速已經明顯放慢,但債券市場違約頻現,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逐漸顯露,表外業務和非標資產違約增加。金融領域中這一系列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我國的金融風險還存在金融業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的交叉傳染風險。一方面防範金融風險需要去槓桿,另一方面,在去槓桿的背景下,融資收縮則可能會進一步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不利於實體經濟的成長。這也是防範金融風險再需要平衡處理的問題。

產業發展的質量也還不夠高,產業的轉型升級仍然有待提升。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已經迅速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但是對於這些產業的關鍵核心領域的內容,我們始終沒有掌握擁有,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工信部2018年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這說明我國經濟的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安全容易受到外部威脅。

當務之急是多措並舉穩住經濟下行

中國經濟時報:下半年中國經濟要走出困境,亟須在哪些改革方面落地攻堅?

馮俏彬: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當務之急是穩住經濟下行,為此更需要在短期調控上堅定不移地推進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同時保持流動性的穩定充裕,另外還要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至於走出下行,現在言之為時過早。

王小廣: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圍繞擴大消費、穩就業,需要改革城市治理中的一些“重堵不重疏”的管理機制。城市治理既要重視秩序(穩定),更要重視活力,而以前,我們對激發城市經濟特別是市中心區的活力有明顯忽視,主要原因是城市管理的粗放或隨意性。我國經濟下行最應注意的問題是消費下降、就業壓力。為此,一方面,要改革完善形成靈活、精細的城市治理模式,改革相應的管理機制,減少各種“限堵”法規、政策的出臺;另一方面,要研究出臺促進城市發展“再中心化”、振興街道經濟的規劃和政策,增強城市活力,鼓勵發展夜間經濟。

二是在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同時,擴大對內開放,特別是對新興服務業態的發展要創造更加寬容的政策環境予以鼓勵。

三是房地產調控核心是建立長效機制,而長效機制中最關鍵是改革相關土地稅收、不動產稅收制度。這一進程的穩妥、加快推進,不僅有利於化解金融風險、穩定房地產市場、促進社會公平,而且可以改變社會過度的“投機”氛圍、降低投機的回報率,進而促進創新發展。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釋放了重要信號。

胡遲:一是推進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措施與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前期政策要提效,落實好減稅降費、專項債等政策,對所承諾的減稅降費措施一定要兌現。未來的減稅降費政策要進一步設計好傳導機制,不斷提升政策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使減稅降費的效果真正惠及企業。財政政策要統籌好減稅降費和保持財政平衡的關係,可考慮調增專項債限額,合理運用PPP等手段。未來要繼續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全面改革任務的重要支點。簡政放權要著重多維度權力下放、加強監管要著重聯合與責任追究以及依法加強責任監管。

二是繼續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攻堅戰。雖然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沒有再提“結構性去槓桿”,說明去槓桿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風險隱患依然不容忽視。為了繼續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攻堅戰,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四部門印發《2019年降低企業槓桿率工作要點》,提出大力發展股權融資等21項任務。下半年的任務就是要把該要點規定的21項任務清單落地實施,進一步降低企業槓桿率,為經濟平穩健康增長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

期望更富針對性、開創性、差異性的改革舉措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提出,要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推出一些更有針對性、開創性的改革舉措。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鼓勵引導支持基層探索更多原創性、差異化改革,及時總結和推廣基層探索創新的好經驗好做法。對此,您如何解讀?如何才能激勵一些有針對性、開創性的改革舉措與原創性、差異化改革落地開花?

馮俏彬:我認為,這指出了我國當前改革與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更加有針對性、開創性的改革舉措”,就經濟發展的規律而言,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包括醫療、教育、文化等)的開放上、消費升級上、新經濟的成長上,現在看服務業放開進展過慢、消費升級有潛力但受到預期變壞的影響,新經濟廣為擴散尚需時日。因此這方面相關改革很緊迫。這也是為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強調“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的應有之義。

至於如何激勵基層廣大幹部群眾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我看來,關鍵還是要做對激勵與懲罰並重的機制,如果只有後者沒有前者,人人明哲保身,就很難激發基層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王小廣:基層改革更具有倒逼性,當年小崗村“包乾到戶”的改革是窮則思變的結果。根據這一原理,要鼓勵經濟困難、面臨重大發展挑戰的地區的幹部多從深化改革的角度想問題、想實招,發揮“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建立“失錯”“容錯”機制,使改革更富原創性、根本性和差異性。

胡遲:我認為,這透露了兩層含義:首先,只有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我們才會更好地瞭解人民的需求,改革措施才會更好地適應人民的實際情況,改革的目標才會與人民的利益訴求更好地對接。否則改革政策與人民群眾的訴求就會變成相互脫節的“兩張皮”,改革與發展就失去了“初心”。其次,人民群眾最熟悉改革的實際情況,而且擁有無窮的智慧。只有眼睛向下、腳步向下,鼓勵引導支持基層先探索,再及時總結,才會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吸取精髓,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更多原創性、差異化改革舉措。我國改革開放之初農村改革中出現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先發源於農民的實踐探索,再由中央總結,由當時的幾個“一號文件”推廣開來的。

這種改革的思路與做法值得繼續發揚。為此,要創造一種社會氛圍,讓大家明白改革與大家的利益息息相關,鼓勵廣大的人民群眾關心改革,參與改革,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而只有當改革的成果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所分享,人民群眾才會自然而然地關心改革,支持改革,才能從人民群眾中產生更多的更多原創性、差異化的改革支持與舉措。未來的“十四五”規劃等重要的改革發展政策應當在其制定階段就公開討論,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做到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