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市場供需,拼命拿地建房,真相究竟是什麼?

經濟 上海 銀行 購房 文章 駐家金陵 2019-06-04

文/樓市大家談(quanadcom)

從長遠來看,我國城市化的加速,給三四線城市帶來了人口紅利。說白了,那些說農民進城買房的專家,實際上看的比較簡單。哪有那麼多人一進城就能買一二線城市的房子呢?有時候,很多人是想買一二線城市的房子,但是經濟負擔過大,他們會選擇現在市裡買套過渡的房子,以後這套房子賣個好價錢,那麼未來在大城市買房就不是夢了。其實現在來看,我國的房子是夠住了,雖然沒有具體的、準確的數字表明我國的房子究竟夠不夠住,但是可以從統計的部分城市的空置率來看,我國的房子確實是夠住了。

房子夠住了,大家希望的就是開發商能少建點房子。在過去,由於棚戶改良政策的推進,三四線重點城市的拆遷戶補償了不少拆遷款,而住房需求的增加,導致那裡的房子越來越多,被有心人趁機,房價被越炒越高。所以說,現在的開發商也是看見了相對於前幾年的利潤的下降趨勢,不再無腦的建房了,我們很欣慰。但是開發商真的不建房了嗎?說轉型就轉型?並不是,對於一二線城市的開發商來說,他們對拿地建房還有相當大的熱情。

不顧市場供需,拼命拿地建房,真相究竟是什麼?

穩地價上,二線城市土地成交量火爆

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三點上,在穩地價上面,二線城市就沒有做到。近日,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回溫明顯,土地成交量高,數十家房企依然瘋狂搶地。二線城市的土地市場回溫無疑會帶動其他城市土地城市的回溫,事實證明,這個“小陽春”確實不簡單。去年下半年融資多,有錢了就要拿地,偏偏開發商在調整政策下只看好一二線城市,所以二線城市又有“搶人大戰”的加入,開發商自然不會放過“良機”了。而此次土地市場的回溫,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對那些土地過熱的城市提出了預警信息。

在拿地建房這件事上,開發商是不會考慮太多了,或許供需在他們面前也是需要考慮的,但是誰不看好一二線樓市呢?雖然“房住不炒”,強調樓市的穩定發展,但是這顯然打擊不了房企的拿地信心。從小城市看不見多的利潤,他們自然會把眼光放在大城市上面來,所以不顧市場供需,拼命拿地建房,其實理由也說的差不多了,無疑就是對市場的信心吧。過去是專注於在大中小城市拿地建房,使得縣城都建設了不少新房,現在是著重於大城市的土地。

不顧市場供需,拼命拿地建房,真相究竟是什麼?

到底是房子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開發商這麼拿地建房,不知道是秉持著破罐破摔的思想,竟然也有不少普通老百姓支持。按說,這種行為似乎意味著未來房價還會上漲,我們應該制止才對,但是很多人認為,房子多了,以後賣不出去了,銀行貸款還不上,房價一定會跌。會產生這樣的思想不奇怪,你叫人家別再拿地建房了吧,誰聽我們的呢?然後用一種逆向思維去想,似乎這樣也不錯?

但是筆者認為,房子還是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我們現在的房子是夠住了的,如果不把掌握在有錢人和炒房客手裡的房子不逼出來,“房子是用來住的”這個目的就很難真正實現。因為房子被賦予了其他屬性,就很難脫離開來。未來,只要很多人手裡依然掌握很多房子,那麼這群人依然是贏了的人。不知道這個觀點大家能不能認同,筆者是認為,房子不是越多越好,現在最主要的是把有多套房的人手裡的房子逼出來,這樣才是大勢所趨。當然了,房子也不是越少越好,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供需平衡。

不顧市場供需,拼命拿地建房,真相究竟是什麼?

不顧市場供需,拼命拿地建房,10年後房價如何?

曾經馬雲說了“房價如蔥”的理論,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而已,他想表達的應該是房價會越來越低的意思。作為一個理性主義者,採取不悲觀也不樂觀的態度分析,未來10年,開發商不顧市場供需,拼命拿地建房,10年後房價肯定會跌,但是不是每個城市都會跌,因為筆者認為,10年,還不夠房地產市場面貌大改變。

按照上海人均年收入8萬左右來說,上海正常的房價應該是120萬到160萬之間,也就是說一平米的房子價格應該是1.2萬到1.6萬之間。用這個數據可以得出什麼呢?那就是,未來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應該跌到當地居民收入的15到20倍才對。現在上海的房價大大超過了人均年收入。但是這僅僅是從年收入和房價對比來看的,按照人流量和購房需求來說,上海未來房價還是會穩定在這個上面。所謂房企依然看紅利大,拼命拿地建房,很容易想到。

不顧市場供需,拼命拿地建房,真相究竟是什麼?

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因為人流少的情況,當地居民購買力又不夠,房子最多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就是“有價無市”。所以說,筆者認為,10年看起來很長,對於房地產市場來說卻不算長,三四線城市房價迴歸是肯定能的了,但一二線城市依然是屬於經濟、人口需求、產業支撐的城市,房價很難如蔥價。

長期堅持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大家點個贊,以示鼓勵。喜歡我就關注一下哦,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