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有利條件比較多(經濟新方位·70年數據說明什麼)'

"
"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有利條件比較多(經濟新方位·70年數據說明什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製圖:張丹峰

核心閱讀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顯示,我國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產業、需求、區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

我們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給發展機遇帶來新內涵;傳統產業企業不再執著於擴張產能,將更多資金用於提質增效;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迴旋餘地在中西部地區。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顯示,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從落後的農業國演進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產業、需求、區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

船行大海,難免遇到各種風浪。今年以來,外部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如何從70年經濟數據中讀出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產業基礎十分薄弱,工業技術水平落後,僅能製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

今天,我國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調整。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三次產業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服務業佔比大幅提高,發揮了經濟增長“穩定器”作用。

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就業比重分別為26.1%、27.6%、46.3%,其中三產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個百分點。“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看,2018年三產增加值增速比二產快1.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9.7%,比二產高23.6個百分點。這表明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國家統計局服務業統計司司長杜希雙說。

——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規模由小變大,技術水平由低轉高,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更加迅猛。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3.9%,比1995年提高6.9個百分點。“從過去幾年實踐看,行業領先企業在推進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方面已取得明顯進步,生產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導致的壓力,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說。

——新興服務業繼續發揮引領作用。電子商務、數據消費、現代供應鏈等新技術新模式日新月異,服務業成為創新創業熱點。2018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佔三產增加值比重分別升至5.2%和6.9%;全年完成快遞業務量507億件,比上年增26.6%。“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有利條件比較多。我們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給發展機遇帶來新內涵。”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

需求結構持續改善

三駕馬車協同發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居民消費受限,投資資金匱乏,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一般消費拉動。1952年,最終消費率高達78.9%,資本形成率為22.2%,貨物和服務淨出口為負。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投資和出口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近年來,我國積極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著力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需求結構逐步合理化。

——消費穩居增長第一引擎。2018年,我國最終消費率為54.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6.2%。而且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我國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國家統計局做了測算,中國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元—50萬元之間的,約1.4億個家庭,有購車、購房、閒暇旅遊的能力。消費對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形成了有力支撐。”寧吉喆說,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提升產品質量,能夠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這是巨大的潛力。

——投資結構也在不斷改善。改革開放前,由於資金和物資匱乏等原因,有限的投資主要用於重點建設工程和重工業發展。近年來,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投資在優化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認為,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傳統產業企業不再執著於擴張產能,而將更多資金用於提質增效。

——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出口商品總額中初級產品佔80%以上。1978年,初級產品佔出口總額比重仍高達53.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貿易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2018年,出口商品總額中初級產品比重下降到5.4%,工業製成品比重上升到94.6%。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取得積極成效,自貿區建設從無到有,與世界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貿易往來更緊密。

區域結構更加協調

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我國區域發展差距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特徵,總的看,當前區域發展差距明顯小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同時也比世紀之交明顯縮小,新增長極增長帶湧現。2018年,全國各省份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的比值為4.5,而1952年為8.1。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明顯快於東部地區。2012—2018年,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年均增長8.2%和8.5%,東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年均增長7.2%和6.1%。

——產業佈局更加平衡。1952年,我國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和東北,兩板塊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73.8%。2018年,中部和西部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比重,分別從1952年的12.6%、13.6%提升至22.5%和17.8%,合計超過全國2/5。

“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迴旋餘地在中西部地區,這裡是我國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支撐。”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認為,目前投資存量差距仍然明顯,西部鐵路密度和等級公路密度僅有東部的21%和24%,中部人均年乘飛機次數僅為東部的30%,基礎設施是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的一大短板。“在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帶動下,在妥善防控地方債務風險的前提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仍有投資提升空間,將對我國擴大投資需求形成重要支撐。”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2日 02 版)

(責編:牛鏞、嶽弘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