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提前退休?快醒醒吧'

""財務自由+提前退休?快醒醒吧

做著FIRE美夢的年輕人們,你如果真把退休當作理想,說明你很可能還沒睡醒。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6月20日《南方週末》)

一個FIRE的人,即便經濟資本充沛,文化資本亦未減損,但人走茶涼,社會資本可能大打折扣

一百多年的約翰·密爾估計萬萬想不到這世上會出現“車釐子自由”“小龍蝦自由”這一系列物化自由標準,進而還有買車自由、買房自由、旅遊自由、養娃自由……物化自由的黑洞深處,是“財務自由”這個大BOSS。

當一個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工作賺錢時,他便實現了財務自由。他可能賦閒在家,也可能繼續工作,但他無需看誰臉色,可以說走就走。人們討論財務自由時,首先豔羨的就是這份底氣。推人及己,負能量爆棚,徒嘆自己無能,只能把工位坐穿。於是演進出一個新的概念: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自由+提前退休。這個首字母組詞不可謂不妙,FIRE本身就是解僱的意思。

對普通人而言,怎樣才算實現了財務自由呢?1000萬?5000萬?1個億?人與人之間差異巨大,難以一概而論。有個不等式可作參考:“睡後收入”>日常開銷→財務自由。

“睡後收入”=被動收入,亦即“躺賺”的錢,包括房租、利息、版稅、捐贈、股權分紅、股票增值等。一個財商中等偏上的人,不可能讓錢躺在銀行裡死賺2%的利息,也不可能一頭扎進股市P2P的火海火中取栗,他們會合理配置資產。有人算過,資產的一般回報率約為7%,剔除通脹因素,約為4%。也就是說,假如你有1000萬在“生錢”的資產,理論上一年能賺40萬。

40萬是否夠一家人日常開銷?家裡人丁越多,越愛花錢,開銷就越大。所謂“日常開銷”,僅考慮柴米油鹽醬醋茶,未計入意外大額開銷,比如:突然查出大病,臨時要買學區房。因此,睡後收入最好能顯著>日常開銷,足以應對不時之需,結餘部分捲入資產雪球,雪球越滾越大,才能永續良性循環。

睡後收入要顯著>日常開銷,或減少日常開銷,或提高睡後收入。如何減少開銷?該花的錢一分少不了,其餘能省則省。如果不限制慾望,實現FIRE就只能靠增加睡後收入了。問題在於:一個退休之人要提高睡後收入,談何容易?“社會資本”的概念有助於我們看清真相。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場域”和“資本”的概念。

場域可粗略地理解為客觀關係網絡,由不同的社會要素連接而成。社會要素通過佔有不同位置,在場域中存在併發揮作用。位置是人們形成社會關係的前提,社會成員因佔有不同的位置,而獲得不同的社會資源和權利。

在場域裡,資本≠錢,它分為三類: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基於對生產資料的佔有,以金錢為符號;文化資本體現文化品位差異,以學歷為符號;社會資本基於位置優勢及其資源獲得,以社會地位為符號。

一個FIRE的人,即便經濟資本充沛,文化資本亦未減損,但人走茶涼,社會資本可能大打折扣。當他擔任某公司CxO時,他是那個關係網絡裡的重要節點,在權限之內決定資源分配,接收釋放各路信息,優先接觸各種良機,這種場域位置決定了他能較輕易地將社會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擴大“睡後收入”規模。

而在解甲歸田成為“前CxO”以後,他不再是原有關係網絡的節點,資源、信息、機會的走向不再經過他,如果沒有可靠的接班人、代理人,經濟資本失去社會資本加持,在同類資本中淪為平庸,“睡後收入”增長顯著受限。

所以我們看到,名利場上急流勇退、金盆洗手絕非易事。未必都是貪得無厭,一些當事人的真實心態是“守江山”;一旦離開,別說再發展,連守都守不住。

一些人抱著馬放南山的心態FIRE後,終日無所事事,一副頹喪的樣子,就連自家孩子都看不起他,更別說樹好做人榜樣了。有的誤入歧途,迷戀夜場酒局賭桌,最終人財兩空、家破人亡,活生生把自己FIRE成了人間悲劇。

什麼叫“提前退休”?退休是否=不幹事?事實上,財務自由只是給了人挑三揀四的資格,不必被迫幹,但必須有事幹,挑那些自己喜歡的事幹,哪怕閉門讀書也行,這能提升文化資本;參加公益組織行善也行,這將開闢新的社會資本場域。

那些闖過風浪、見過世面的大佬,自稱且人稱FIRE,實則只是華麗轉身。騰訊那幾位大佬號稱退休了,信不得,做慈善、做投資,他們忙著呢。他們只是換了種活法。

這幾年被投資界捧上聖壇的段永平,40歲移民美國,這18年看似歸隱山林,實則隔空操盤,培育出VIVO、OPPO和拼多多;閒來無事,就請巴菲特吃吃飯,給大學捐幾個億。他不再親自帶兵打仗,改培養年輕將軍了。

做著FIRE美夢的年輕人們,你如果真把退休當作理想,說明你很可能還沒睡醒。

(作者系媒體人)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魏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