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大革新來了,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經濟 投資 歷史 聯合國 勝利退出演藝圈 淵譽財經論 2019-07-19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深度好文: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大革新來了,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我國經濟發展了數十年,我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是世界製造業工廠,同時,國內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也正是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國內經濟社會的向好改變,讓國內經濟發展模式作出了調整,近年來,我國經濟已經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

並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也就意味著,過去一些經濟粗放式增長的“老路子”不會再走,而且,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也不會通過貨幣“大水漫灌”強刺激經濟增長,那麼對國內經濟意味著什麼?不走過去拉動經濟的老路子,經濟更加健康可持續

先簡單說一下數十年來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第一個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對拉動我國經濟的推動力量是舉足輕重的,也是無可爭議的。第二個是我國經濟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利用人口紅利+經濟全球化的紅利,進一步助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第三個是負債驅動投資,主要是側重於基建投資和水泥盒子。

這三項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彼此共振並強化,讓我國經濟不斷取得新突破,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第四個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將是科技創新和消費。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步向前,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最終消費在這兩年來已經取代投資,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的驅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全球經濟增長具有放緩的壓力,國際貿易爭端錯綜複雜,對所有經濟體帶來不確定性影響,於此同時,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挑戰和機遇,如何應對經濟挑戰?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我國經濟下一步舉措是什麼?在近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高層表示:“中國不會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不會走鋪攤子、粗放增長的老路“。

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來強刺激經濟增長,目前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流動性鬆緊適度,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將為實體經濟創造一個更好的貨幣環境。不走“粗放式增長的老路”,而更側重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相應的,過去一些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道路將走不通,另外,一些粗放式生產的企業發展之路也將舉步維艱。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實體經濟企業不斷調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持續推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石,製造業的發展水平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尺度,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整體制造業發展從低端製造產業到中端製造產業,再到高端製造產業的過程,也即意味著一個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過程。

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的我國,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產業配套齊全(全球唯一的最全工業鏈),消費市場廣闊,地域寬廣,既能容納健康的中低端製造業,更能讓中高端製造業更好發展,這也就透露出,我國經濟長期是光明的。


未來我國經濟的驅動力是消費和科技創新,消費是當前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而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要素,從我國經濟歷史上來看,科技創新賦予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健康發展的路徑,並且,也從中引發了數次致富熱潮。

產業結構升級與財富潮的關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農業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這個階段時期,國內的經濟產業主要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1978年,農業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業比重降至70.5%。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生產力迅速解放和發展,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第二產業獲得高速發展,其中,依賴我國勞動力充足並且成本低,勞動群眾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在中低端製造業產業中獲得高速發展,一舉讓我國經濟拿下世界工廠的稱號。

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可見,通過數據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實現了重大進步,第二三產業獲得蓬勃發展。

經濟產業結構中,工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技術水平落後,僅能製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處於手工作業和簡單製造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國逐漸轉向工業國,工業規模由小變大,技術水平由低轉高,製造業從中低端製造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並且實現了從產品單一向門類齊全的變化,實現了工業製造業配套完善的過程。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優勢使得我國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重要的一點是,工業門類配套齊全,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底蘊。

通過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來觀望,過去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時期,物質財富相對匱乏,而當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財富獲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發展時期中更加可得以印證,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以改革開放以後,此後湧現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

依然是在工業製造業產業中,我國製造業產業隨著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產業過程中,又將創造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有兩個信號比較明顯,第一個是近年來,一批房地產老闆在湧向高科技產業,比如進入電子通信、醫療儀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第二個是,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進一步向上增長的空間巨大)。

在高技術產業中,一般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財富,一種是通過科技研發獲得專利,擁有技術知識產權的人將變成富翁。另一種是通過高技術附加在相關製造業企業中的企業主,也即是說,通過技術來獲得新產品,或通過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經濟邁進的過程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具體說是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高新技術快速的向前推進,相信我國經濟的明天會更好。

"

銘記歷史,才能大步向前,從我國近代經濟歷史上來看,數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有沒有想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而當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從過去到現在,經濟取得巨大的發展,而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中亦十分凸顯。

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從我國經濟的縱向對比來看,數十年前在經濟生活中,很多人愁吃愁喝愁穿,是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數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是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不得不客觀的說,縱向來看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取得巨大成績。

從我國經濟的橫向對比來看,更能凸顯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綜合經濟實力,包括但不限於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科技實力,工業基礎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之後我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經濟實力值得稱讚。

從人均收入上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摺合成人民幣的大約為6.7萬元,也就是每月收入在5600元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99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96至389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96至12055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通過數據很明顯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越來越近。相信進入高收入國家指日可待(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這中間的距離涉及到很深的內容,國際上很多經濟體在該距離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大力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比199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可以從數據看出,我國科技研發事業蒸蒸日上,科技實力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積蓄能量。

我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工業生產力日益增強,在工業領域中,我國製造業擁有全球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工業全產業鏈,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我國經濟擁有全球唯一的全工業門類,是推動國內製造業發展重要的力量,結合科技的大發展,長期看,使得我國經濟未來充滿光明。

無論是通過我國經濟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在傾訴著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數十年來取得巨大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並且,通過經濟總量,科技研發、人均收入、工業基礎等數據,均透露出我國經濟的韌性與經濟潛力,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經濟還在保持著中高速發展,從而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取得進步。

深度好文: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大革新來了,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我國經濟發展了數十年,我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是世界製造業工廠,同時,國內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也正是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國內經濟社會的向好改變,讓國內經濟發展模式作出了調整,近年來,我國經濟已經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

並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也就意味著,過去一些經濟粗放式增長的“老路子”不會再走,而且,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也不會通過貨幣“大水漫灌”強刺激經濟增長,那麼對國內經濟意味著什麼?不走過去拉動經濟的老路子,經濟更加健康可持續

先簡單說一下數十年來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第一個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對拉動我國經濟的推動力量是舉足輕重的,也是無可爭議的。第二個是我國經濟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利用人口紅利+經濟全球化的紅利,進一步助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第三個是負債驅動投資,主要是側重於基建投資和水泥盒子。

這三項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彼此共振並強化,讓我國經濟不斷取得新突破,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第四個拉動我國經濟的核心力量,將是科技創新和消費。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步向前,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最終消費在這兩年來已經取代投資,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的驅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全球經濟增長具有放緩的壓力,國際貿易爭端錯綜複雜,對所有經濟體帶來不確定性影響,於此同時,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挑戰和機遇,如何應對經濟挑戰?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我國經濟下一步舉措是什麼?在近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高層表示:“中國不會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不會走鋪攤子、粗放增長的老路“。

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來強刺激經濟增長,目前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流動性鬆緊適度,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將為實體經濟創造一個更好的貨幣環境。不走“粗放式增長的老路”,而更側重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相應的,過去一些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道路將走不通,另外,一些粗放式生產的企業發展之路也將舉步維艱。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實體經濟企業不斷調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持續推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石,製造業的發展水平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尺度,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整體制造業發展從低端製造產業到中端製造產業,再到高端製造產業的過程,也即意味著一個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過程。

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的我國,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產業配套齊全(全球唯一的最全工業鏈),消費市場廣闊,地域寬廣,既能容納健康的中低端製造業,更能讓中高端製造業更好發展,這也就透露出,我國經濟長期是光明的。


未來我國經濟的驅動力是消費和科技創新,消費是當前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而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要素,從我國經濟歷史上來看,科技創新賦予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健康發展的路徑,並且,也從中引發了數次致富熱潮。

產業結構升級與財富潮的關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農業吸納了83.5%的就業人口。這個階段時期,國內的經濟產業主要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1978年,農業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業比重降至70.5%。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生產力迅速解放和發展,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第二產業獲得高速發展,其中,依賴我國勞動力充足並且成本低,勞動群眾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在中低端製造業產業中獲得高速發展,一舉讓我國經濟拿下世界工廠的稱號。

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40.7%、52.2%;可見,通過數據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實現了重大進步,第二三產業獲得蓬勃發展。

經濟產業結構中,工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技術水平落後,僅能製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處於手工作業和簡單製造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國逐漸轉向工業國,工業規模由小變大,技術水平由低轉高,製造業從中低端製造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並且實現了從產品單一向門類齊全的變化,實現了工業製造業配套完善的過程。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優勢使得我國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重要的一點是,工業門類配套齊全,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底蘊。

通過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來觀望,過去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時期,物質財富相對匱乏,而當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國內勞動群眾的物質財富獲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發展時期中更加可得以印證,第二產業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以改革開放以後,此後湧現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

依然是在工業製造業產業中,我國製造業產業隨著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產業過程中,又將創造出一批批財富弄潮兒(有兩個信號比較明顯,第一個是近年來,一批房地產老闆在湧向高科技產業,比如進入電子通信、醫療儀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第二個是,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進一步向上增長的空間巨大)。

在高技術產業中,一般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財富,一種是通過科技研發獲得專利,擁有技術知識產權的人將變成富翁。另一種是通過高技術附加在相關製造業企業中的企業主,也即是說,通過技術來獲得新產品,或通過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經濟邁進的過程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具體說是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高新技術快速的向前推進,相信我國經濟的明天會更好。

深度好文: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大革新來了,綜合實力到底有多強?


近年來,一方面隨著全球貿易爭端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全球貿易活動出現劇烈波動,影響到全球貿易增長。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增長出現疲憊之時,海外主流經濟體經濟出現增長放緩的壓力,影響到海外市場的總需求,進而也衝擊到整體的貿易增長。

對於我國的貿易進出口情況來講,面對海外經濟環境錯綜複雜的形勢,我國進出口貿易表現出超過預期的韌性,不過,通過數據來看,期間也往往會出現一些波動。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按美元計價,我國出口貿易再現負增長,進口貿易同樣是負增長,對我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我國進出口貿易韌性強,高瞻遠矚的佈局令人叫絕

淨出口作為拉動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不過,最近幾年來,淨出口對我國經濟拉動力逐漸削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關鍵的,那就是內需拉動我國經濟的力量在提升。目前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的第一驅動力。也因此,外貿進出口的情況,總體對經濟的影響是降低的。

近日,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元計價下,6月我國出口總額為2128.4億美元,同比增速-1.3%,前值1.1%,可見6月增速重回負增長。進口總額1,618.6億美元,同比增速-7.3%,前值-8.5%,跌幅小幅收窄,6月貿易順差規模509.8億美元。

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出,6月當月我國出口情況貌似不是很樂觀,主要因素在於當前全球貿易摩擦帶來錯綜複雜的環境,以及海外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總需求有所降低。而6月當月進口表現有所向好,但是其依然在負增長的狀態,表明短期國內內需市場或同樣不是很樂觀。

不過,對於我國內需市場來講,我國人口眾多,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形成了強大的消費基礎和廣闊的消費市場空間,為國內形成強大市場打下深厚根基,長期看我國內需市場毋庸置疑是光明。6月當月的數據是短期的經濟數據,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下,短期的經濟數據存在波動是正常的,通過上半年的國內進出口貿易來看,我國對外貿易整體表現是平穩增長的。

海關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4.67萬億元,其中,出口7.95萬億元,增長6.1%;進口6.72萬億元,增長1.4%;貿易順差1.23萬億元,擴大41.6%。可以從上半年我國進出口數據看出,我國整體對外貿易情況表現出“相當強的韌性”,尤其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下表現如此,更是難能可貴。

而且,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對外開放,以及國內減稅降費的落實推進,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大力支持,有效提升了國內經濟企業的信心,結合我國經濟企業不斷調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不斷轉換,不僅有利於國內經濟的增長,而且,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將帶來更強動力。

有時候,一些提前經濟佈局當時看不出所以然來,而隨著時間的進展,這些佈局釋放的能量超乎想象,現在回想,那時全球貿易還還未出現當前錯綜複雜的環境。

也可以稱之為具有戰略眼光的部署,現在看起來令人拍案叫絕。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4.24萬億元,增長9.7%,高出外貿整體增速5.8個百分點,佔我國外貿總值的28.9%,比重提升1.5個百分點。相信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會持續保持健康增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