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是認真的'

經濟 技術 李克強 投資 黃金 文化 兩會 中國經濟網 2019-09-06
"

來源:國是直通車

龐無忌 國是直通車

9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

李克強在會上表示,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大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創新積極性和創造潛能,大力攻堅克難,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

就在幾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再取消一批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更大釋放市場主體創新創造活力。

今年以來,無論是在G20大阪峰會、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國際性論壇,還是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全國兩會等國內重要會議,中國高層的演講和表態中,“創新”二字幾乎從未缺席。

回溯過去,2012年,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隨後又進一步定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此後官方大大小小的政策,地方各級機構的會議,甚至企業家、普通人談論的內容當中,創新每每成為高頻詞彙。

"

來源:國是直通車

龐無忌 國是直通車

9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

李克強在會上表示,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大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創新積極性和創造潛能,大力攻堅克難,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

就在幾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再取消一批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更大釋放市場主體創新創造活力。

今年以來,無論是在G20大阪峰會、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國際性論壇,還是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全國兩會等國內重要會議,中國高層的演講和表態中,“創新”二字幾乎從未缺席。

回溯過去,2012年,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隨後又進一步定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此後官方大大小小的政策,地方各級機構的會議,甚至企業家、普通人談論的內容當中,創新每每成為高頻詞彙。

創新,中國是認真的

中新社 魏晞 攝

瞄準關鍵制約

此番,李克強在座談會上“對症下藥”,再提創新,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向縱深推進。

李克強指出,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要面向未來,瞄準我國創新發展的關鍵制約,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做紮實,使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站得住、站得穩、有根基。

為何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視為我國創新的關鍵制約?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一個國家或者企業在產業鏈或價值鏈上往往經歷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

過去,中國的產業比較低端,依靠吸引先進技術,改進生產效率,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技術也不斷升級。全世界跨國公司來中國投資,讓中國經歷了幾次產業轉移。30年來,中國逐漸融入世界分工體系中。

不過,這樣的發展模式近年來遇到了“天花板”。

不少跨國公司投資的主要動機是希望獲取廉價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等,以降低成本,但技術含量較高的部分仍然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不會輕易向外轉移的,即便在本土設立研發機構 ,也大多是為了解決當地產品銷售的問題。

如今中國需要向產業鏈的高端升級,繼續走“引進來、消化吸收”的老路是行不通的。這個時候需要提升的是原創能力和科研能力,只能依靠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也意味著,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到了必須加強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研究和創新單靠市場是無法完成的。

經濟學理論認為,由於知識的公共性和可分享性,完全依靠市場經濟來提供創新可能會面臨不足。由於投入收益不確定性很大,企業缺乏投入基礎研究的動力,這就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推動產學研的融合發展。如此不難理解從官方角度推動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

目前,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有許多薄弱點,比如人才隊伍的制約以及如何與企業的發展更好銜接等。

專家認為,現在真正要做的,是要圍繞企業向價值鏈上端攀升的需要,提供相應的知識和技術,讓企業把原理搞明白、技術機制搞清楚,使其掌握產業升級的能力。因此,現階段,應用基礎研究尤為重要,是重點中的重點。

有專家表示,當然我們需要一定比例的超前探索,但眼下真正解決產業的升級問題,國家的科研投入才能帶來經濟回報,為企業幫上忙。

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李克強此次強調,創新成果往往不是計劃出來的,政府要為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營造寬鬆環境。

從基礎科研活動的特點來講,基礎研究的黃金年齡段一般是30-40多歲,因此提出更大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創新積極性和創造潛能,實際上也促進了基礎科研領域的創新。

同時,科研與工程管理不同,有很多是類似“黑暗中的探索和驗證”,所以要給科學家提供寬容失敗的空間。

此外,也要從經費管理、課題驗收等各個方面調整制度,給科研者營造沒有壓力、自由思考、專注於科研的環境,減少繁瑣的行政事務對其的干擾。

事實上,在對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和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由方面,我國近幾年一直在加大推進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佔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

來自科技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全社會R&D(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佔GDP比重預計為2.15%。研發人員總量預計達到418萬人年,居世界第一。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超過58.5%。

全方位點燃創新引擎

在針對科技創新的薄弱環節做出部署的同時,中國正在點燃包括制度創新在內的全方位創新引擎。

對一個社會來說,只有科技創新是不夠的,只有生產關係、體制機制、觀念、文化氛圍等全方位轉變,科技創新才能走得快,才能走得穩。而中國提倡的正是包括科技和制度創新在內的雙輪驅動和全面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表示,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全方位的戰略。近10年來,中國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更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其中,劉元春指出,創新精神正在成為一種國民精神。

這一變化在許多企業家中表現明顯。近期,浙江省的一份調查顯示,83%的被調查企業家認同創新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作用。超五成的企業家制定創新戰略目標。企業創新主體意識正在覺醒。

與此同時,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創新發展戰略,深入到中國各級政府以及各個部門當中,成為各種政策出臺的基礎性考慮:

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護創新人才的熱情。中國高層今年多次強調,杜絕強制技術轉讓,依法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負,促使企業“輕裝快跑”,激發其創新動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降低創業創新成本。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的設立和政策“放活”,為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更多的培育土壤。

完善法治、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各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優質產能的進入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當前實施的各項重大政策的背後都不難看到進一步激發創新的意圖。

劉元春指出,如今中國的各項指標如:研發佔GDP的比重,新經濟佔GDP的比重,專利的增長,技術交易額的增長等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跡象。中國作為一個超大市場,本就有促進經濟主體產生自我創新意識的內生性動力,如今更是形成了一種“想要獲得利潤必須創新”,“山寨假冒難以生存”的“創新生態”,創新的承載力不斷增強,而創新又讓市場進一步擴大,如此良性循環。

2018年,中國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1.5件。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0強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