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國際組織負責人:“一帶一路”奏響綠色發展大合唱

經濟 投資 能源 美國 中國新聞網 2017-05-15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電 (周乾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中國致力於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多位國際機構負責人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可持續發展是幫助世界從緩慢經濟復甦中走出來的有效途徑,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共識高度一致,將會對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帶來多方面的有利影響。

全球綠色發展署(GGGI)署長弗蘭克·萊博曼(Frank Rijsberman)表示,中國是新興經濟體,亦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增長方式和發展路徑方面的創新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貴參考。

美國能源基金會(Energy Foundation)首席執行官艾瑞克·海茨(Eric Heitz)認為,除了自身發展以外,中國不斷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清潔能源投融資、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等方面對全球綠色增長合作做出重要貢獻。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中國環保部、外交部、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佈了《關於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用3至5年時間,建成務實高效的生態環保合作交流體系、支撐與服務平臺和產業技術合作基地,制定落實一系列生態環境風險防範政策和措施。

“綠色‘一帶一路’就是要將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嵌入基礎設施及投資關鍵過程的決策和實踐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政策與倡導總監李琳說。

萊博曼也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綠色經濟合作的平臺,推動更多綠色投資和綠色基建項目落地的同時,改進發展中國家的綠色技術和知識水平。

“全球綠色經濟合作的難題或源於各國關於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理念和技術水平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他說,“‘一帶一路’就是發現和識別利益連接點很好的嘗試。”

今天,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許多國家,仍然面臨著資源短缺、生態脆弱等問題,合作項目也存在著潛在的生態風險。在此背景下,全球綠色經濟合作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各位NGO機構代表紛紛支招。

李琳建議,探索建設跨境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護區與生態走廊項目,促進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在貿易與投資中加強環境考量,鼓勵環境友好型產品與服務。

她同時提醒,應吸收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發展經驗,更好地處理經濟與環境的關係,對於一些破壞環境、不可持續的高耗能、高汙染項目,要首先予以否定。

海茨認為應優先考慮在提升能效方面的投資,尤其是工業、建築和基礎設施領域,從而以較低的能耗和成本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贏。

“一帶一路”建設由中國首倡,不少國際機構也正積極參與其中。全球綠色發展署近期協助邀請了來自10個國家共計16名學員來華參加“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班;世界自然基金會開展多項“一帶一路”政策研究,推動能力建設並推廣在地實踐;美國能源基金會支持金融機構建立海外能效投資項目的導則和標準,並在“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中進行應用。

海茨告訴中新社記者,未來將繼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工作,為中國在國際上進行綠色投資、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的國際形象添磚加瓦。(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