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一帶一路”就是分享經濟發展經驗

經濟 王戰 投資 東盟 全景網 2017-05-19

過去三年裡,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戰和上海社科院的專家們走訪了16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

“我們在考察中,甚至走了很多其他學者沒到過的地方,比如伊朗的恰巴哈爾港,他們說我們是中國來的第一個專家組。其實他們和蘇州工業園區是同年成立的,他們也叫自貿區,但是企業只有三四百家。我們還去了菲律賓達沃市,也去了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王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接待外國代表團時他們經常問,你們的意圖、動機是什麼?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我向他們總結一句話:其實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裡,我們自己已經搞了‘一帶一路’,一條沿海經濟帶,一條沿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延伸開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沿江經濟帶往西延伸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這麼解釋,他們一聽就明白了。”王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所以說,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好的經驗分享給相關國家,因為各地不一樣,有的地方建自由港,有的是自貿區,有的是工業園區,還有出口加工區,甚至還有高新園區,而這些中國都有,所以我們可以拿這些案例和他們分享,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5月17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在“一帶一路”研究成果報告會上,發佈了《“一帶一路”投資貿易發展報告》(下稱“報告”),基於對全球化條件下貿易流向和流量的研究提出,全球貿易主要發生在歐盟、美國和中國三大經濟體,以市場和完成產品工序作為貨物貿易發生的主要原因。圍繞三大經濟體市場和產品工序,形成了區域價值鏈體系,而在區域價值鏈體系下,其他國家(地區)根據各自的資源和要素稟賦,為區域價值鏈體系提供資源或者承擔部分產品工序。

報告顯示,2016年,三大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金額佔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6%,其中美國出現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二次鬆綁後發達經濟體將勞動密集為主的工序配置到中國,形成了全球供應鏈貿易,由跨國公司控制著貿易分配權,決定了貿易的流向和流量。東亞市場和東南亞市場成為發達經濟體的生產和市場消費地。貿易流向主要依據三大經濟體或區域價值鏈的分工體系,而貿易流量主要取決於這些經濟體的資源和製造能力。

“我們對經濟全球化的研究發現,全球貿易佔GDP比重到2008年已經達到了峰值60%,現在不斷往下走,意味著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力已經不夠了。”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沈玉良認為,某種程度講,對一些全球價值鏈的淺度參與國來說,“一帶一路”倡議將改變這樣的格局,而且這種變化是必然的。

在投資方面,報告顯示,從存量來看,重點觀察的“一帶一路”相關65個國家累計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規模從1990年的1247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4.29萬億美元,佔全球FDI存量比重從5.68%上升到17.18%;流量上看,從1990年的165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904億美元,佔全球比重為16.5%。

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上,截至2015年底累計FDI存量為1156.8億美元。從累計投資來看,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存量主要集中在東盟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聯酋等資源豐富國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