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互促共贏的商丘探

經濟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交通 河南日報商丘觀察 2017-05-30

初夏的豫東大地,天氣開始變得有些炎熱。

5月20日,週六,下午六時,夕陽映照下的商丘市運河濱河遊園悠閒而溫馨,幾位市民乘興駕上電動遊艇,在運河上“撒歡”,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放眼望去,清清的運河水映照著晚霞,河兩岸花紅樹綠,彩色的林蔭小道上,附近的市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散步,下棋,聊天。

不只是運河,包河、忠民河、蔡河等那些過去的臭水溝,如今都變成了商丘市民茶餘飯後休閒娛樂健身的好去處。以前不願出門、不想出門的市民,現在也經常走出家門,呼吸新鮮空氣,享受美好的市容環境。

近年來,商丘市牢固樹立生態質量就是生活質量,生態環境就是投資環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民生的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把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升和治理汙染結合起來,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良性發展路子。

據監測,今年以來,截至5月18日,商丘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74天,較去年同期增加33天;PM10平均濃度1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PM2.5平均濃度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綜合指數居全省前列。自3月份以來,5條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國家環保部通報,2月份、3月份商丘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分別居全國第9位、第6位。

在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商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6%,增速居全省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9%,增速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稅收收入增速居全省第1位;城鎮居民收入增長9.4%、居全省第1位,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開門紅”。

天變藍了,水變清了,河岸變綠了,城市變乾淨了,市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

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互促共贏的商丘探

美麗的商丘藍魏文慧攝

以綠“蔭”城 城在林中

有綠,城市才有生機。

近年來,商丘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提出了城區園林化、城郊森林化、廊道生態化、農田網格化、村鎮林果化的目標,不斷加大對城市園林綠化的投入力度,使城市的公園、綠地、小遊園等日漸增多,城市的生態功能不斷完善。

在商丘市城鄉總體規劃中,規劃建設人民公園、沙河公園、日月湖綜合公園、漢樑文化公園、商都公園等17處市級公園;並在中心城區規劃綠地“三區、五廊、九帶、多園”。三區:黃河故道生態開敞區、歷史遺蹟生態開敞區、商東農林生態開敞區。五廊:商周-商濟高速綠廊、連霍高速綠廊、濟廣高速綠廊、京九鐵路綠廊、隴海鐵路綠廊。九帶:依託包河、忠民河、萬堤河、康林河、古宋河、周商永大運河、蔡河、東沙河、日月河,打造中心城區九條主要濱河綠化景觀帶,串聯中心城區各公園等公共開放場所,共同構成中心城區藍綠交織的自然生態網絡。多園:在中心城區規劃建設多處市民公園、街頭綠地和濱河綠地。

“以前啊,我上青島旅遊時看到人家那很多綠地公園,在公園內跳舞、唱歌,看著都眼饞,不想走,我在想商丘要是有這些那該多好呀。現在好了,現在商丘大變樣,不僅有上千畝地漢樑文化公園、商都公園,還有應天公園、森林公園等等,公園多了,環境好了,市民遊玩的地方也多了。”60歲的商丘市劉元笑著說。

在城市公園的規劃建設中,商丘市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在公園綠地內留出一定的水面,收集雨水,形成海綿城市體系,提升城市的靈氣。其次,做好喬木灌木結合,形成林蔭綠地,打造城市天然森林氧吧。再次,最大限度地增加便民服務功能,規劃獨立活動區域,以滿足老年、青年、兒童等不同年齡市民的活動需求。同時,還要彰顯文化特色,形成了獨具商丘特色的文化主題公園。

商丘市城市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7年商丘將不僅在綠化面積上實現突破,還要在綠化標準上精益求精,力求實現從“園林”到“園藝”的轉變,不斷提升園林綠化的品質,打造精品園林綠化項目,爭取今年年底城市建成綠地綠化覆蓋率達到41.7%,綠地率達到37.5%,不斷提升市民人居幸福指數,讓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新商丘變成現實。

以水“潤”城碧水繞城

有水,城市才有靈氣。

商丘自古水系發達,地表水系共有“9河2湖”,七縱兩橫的內河流經商丘市區總長度136公里。

然而,由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多年來,部分內河河道被擠佔嚴重,造成河床淤積,河貌損壞,內河儼然成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的消納站。

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水城共生的生態城市,讓碧水繞城,近年來,商丘市把城市河流綜合治理和景觀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以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態修復”的推進原則,以打造“河道清潔、河水清澈、河岸美麗”城市景觀為目標,一河一策,標本兼治,統籌科學地實施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作。

為此,商丘市在中心城區重新規劃了“九河、十三湖”的河湖水系結構。九河,即包河、蔡河、忠民河、古宋河、周商永大運河、萬堤河、康林河、東沙河、日月河;十三湖,結合河流水系與主要的商業、商務、居住功能區佈局,形成包括古城湖、日月湖、鄧斌口湖等在內的13處湖泊水面。

同時,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滯留池、生態溼地,河道建設採用生態駁岸、生態浮島,種植相應的水生植物、沉水草,配置增氧曝氣、推水設施,死水變活水等多種形式,逐步恢復河道生態功能,保護河湖、溼地、坑塘自然形態,提高水體溶氧能力,促進水質提升,逐步實現城市水體良性生態系統。在河岸景觀綠化建設上,將設置濱河車道、自行車道、人行景觀道、沿岸綠化、節點景觀組團。

目前,商丘市城區的河湖水系已經完全打通,成為一個相互貫通的活水水系。

去年新建成並開放的日月湖,是一條以引黃調蓄、灌溉補源、生態觀光、給民權電廠供水的綜合性水系,總投資4.4億元,水域面積1.17平方公里,景觀工程面積為54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38萬平方米,形成集防洪、文化、休閒、慢行、景觀於一體的複合型城市景觀。和商丘古城湖形成一古一新、遙相呼應的生態發展良好格局。

以文“化”城文明養城

有文,城市才有內涵。

商丘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商人、商業、商文化、火文化以及上百家姓氏文化的發源地,而且是先師聖人孔子的祖籍、文哲大師莊子的故里、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因此,商丘古蹟繁多,遺存豐富,名人薈萃。

博大精深、厚重多元的文化植根於商丘人的血脈和靈魂深處,滋養出愛國奉獻、忠厚善良、樂於助人的性格特質,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傳承。

新一屆商丘市委提出,要以“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為主線,打造華夏曆史文明商丘傳承創新區。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建設文明城市。

為此,商丘把發掘、傳承優秀歷史文化,與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立足於好人文化,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唱響“商丘好人”品牌,壯大“商丘好人”群體,湧現出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商丘義工聯、商丘市“的士之家”、商丘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服務隊、“跟我來”志願服務隊、民權“愛心家園”志願服務隊等一大批先進個人和群體典型。隨著好人團體不斷湧現,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商丘還有10支、總數在7.5萬多人的志願者服務隊伍,積極投身文明城市創建、文明交通、文明旅遊、結對幫扶、關愛留守兒童、關愛農民工等志願服務活動。形成了“商丘好人”道德品牌、文化品牌,多次被中宣部領導點贊。“商丘好人”已成為一張叫響全國的名片。

目前,商丘各行各業湧現“商丘好人”12600多名,800多人的事蹟被中央、省級媒體報道,117人入選“中國好人榜”候選人,2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27人榮登“河南好人榜”,7人分別被評為全國、全省道德模範或道德模範提名獎。2015年,商丘市榮獲“全國見義勇為城市獎”。(記者 王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