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回來看濟南:合肥也曾大拆違,後跨入大建設之路

經濟 交通 十三五 投資 齊魯壹點 2017-05-13

近年來,在全國城市發展版圖上,合肥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合肥有著一大堆響亮的名片,他是皖江示範區、合肥經濟圈、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城市。從排名靠後的中部省會城市,一躍成為經濟總量增速最快的長三角副中心,近十年來,合肥的發展速度驚人,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合肥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從“十五”末的第17位、18位左右,提升至前10位或接近前10位。合肥的廣度、速度、高度和厚度,成為這座城市突飛猛進的標誌。

合肥回來看濟南:合肥也曾大拆違,後跨入大建設之路

合肥市濱湖新區夜景。許暉 攝

廣度:從“環城”突圍拉開框架

如今的合肥,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名副其實的“大合肥”。不少人上下班都要“穿城”二三十公里,花上一兩個小時。但就在十多年前,合肥還不大。而放在更長的歷史維度來看,合肥在建國前,還不過是個小縣城。郊區“環抱”城區的格局,成了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2002年,當時的合肥市委市政府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和反覆論證,提出對城市版圖進行調整。這次調整,拉開了城市的框架,打通了城鄉的間隔,原來“農村包圍城市”的格局被打破,城市化的進程加速了。行政區劃調整後,市區總面積增加76.37平方公里,達到596.01平方公里。

隨著城市框架的打開,合肥的格局也不斷開闊起來,這從城市定位的不斷提升,可見一斑。翻閱合肥“十一五”規劃,當時的目標定位為“現代化濱湖城市”,而在五年後,這一目標被表述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一個“大”字,展現了合肥空間格局的改變。

2006年,合肥啟動濱湖新區建設,城市開始向南擴張。2011年8月,合肥再次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800裡巢湖成為合肥的“內湖”。空間戰略上,從“141”組團升級為“1331”組團,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也在積極創建。

到了“十三五”,合肥有了新的目標——成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整個城市也正從“環城”向“濱湖”,再向“環湖”,甚至“臨江”轉變。 這座城市的廣度,漸漸延伸到了大江大海。

速度:後程發力中部省會居首

城市框架的拉開,帶來了合肥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2002年,合肥經濟總量只有400多億元,在中部省份的省會中也排名靠後。2006年時,經濟總量上升至1073.86億元,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中終於實現進位。到2008年,合肥經濟總量連續超過南昌、昆明,再前進2位。“兩連跳”後,合肥經濟發展開始走上快車道。

到2015年,經濟總量超過福州和長春,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2位。多項核心經濟指標跨入全國省會城市前十位。同時,合肥佔全省GDP總量達到25.7%,穩居全省第一。經濟增速居長三角副中心、中部省會和省內城市首位。在全國省會級城市中,連續10年經濟增長保持兩位數的,只有3座城市,分別是合肥、貴陽和西寧。有相關機構做過統計,近十年合肥經濟平均增速達到14.91%,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折桂。

高效率的背後,是“效能革命”後形成的制度保障和規則支撐。在合肥,工業項目3個月內就能辦好手續,開工建設。建設項目查驗申報的辦理時限,在合肥最多隻需8個工作日,而在有的城市則需要100多個工作日。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優化了審批流程,也讓市場環境變得透明,公共資源交易更加順暢。

近年來,在很多大項目上,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合肥速度的魅力。比如濱湖新區的萬達文旅城,王健林就感慨,“合肥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雙方創造了新的合肥速度,簽約到開工是一個神話。”而萬達文旅城也給合肥帶來了巨大的提升,濱湖新區從合肥市民的後花園,開始定位成世界級旅遊目的地,遊客數量成倍猛增。

高度:自主創新搭建國家級平臺

今年初,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讓合肥成為全國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讓合肥的科技創新,再次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焦點。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座城市對科技成果轉化為創新產業的執著。擁有中國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眾多科教資源的合肥,科技成果不勝枚舉,但如何跨越科研成果到產業成果的“死亡峽谷”,推動產業發展從製造到創造,是合肥這些年來孜孜不倦的追求。

十一五期間,合肥的城市口號就是“包公故里,科教名城”。到了十二五期間,口號改成了“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從科教到創新的差別,代表了合肥對創新的渴盼。這種渴盼落腳在具體的項目的措施上。尤其是安徽省、中國科學院、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方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希望走出一條政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創新之路,促進基礎研究成果向先進技術和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中科大先研院成立後,努力成為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的“芯片”,在中科大海內外校友中形成了“蜂聚效應”,在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中也形成了“磁鐵效應”更在社會各類高技術和投資企業中形成了“溢出效應”。而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知名高校,也紛紛來到合肥,校地共建,將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帶到合肥,轉化成先進產業,這些都將是合肥未來發展高度的奠基石。

而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開建,合肥也將打造一批重大創新平臺,超導核聚變中心、國家量子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聯合微電子中心、離子醫學中心、智慧新能源集成創新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七大平臺,將把合肥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

厚度: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這些年來,讓合肥人引以為豪的,還有城市“大拆違、大建設”的力度。2002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之初,合肥100米以上的高樓可能還不足10座。如今合肥不僅遍地高樓林立,“頂峰”也直逼600米。

2005年開始,合肥因一場大刀闊斧的“大拆違”引起社會關注。隨之而來的2006年,“大建設”成為主旋律。這一年,安排建設道路115條、橋樑27座,道路總長180公里,拉開了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序幕。

2006年9月30日,全長7000多米的金寨路高架橋正式動工,打響合肥高架時代“第一槍”。十年後,不僅有9條高架穿梭在合肥上空,合肥軌道交通1號線也開通了“地鐵時代”。多條軌道交通線路同時開工建設,到2020年,市民可乘坐的地鐵線路多達5條。

合肥還抓住了高鐵時代的機遇,多條高鐵線路經過合肥,讓合肥成為高鐵版圖中的交通中樞,形成了米字型的高鐵網絡,這讓合肥到北京、上海的距離縮短為四個小時和兩個多小時,極大地促進了合肥承接先發地區的產業和人才流入,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動力。

(新安晚報記者 項磊)

編輯:劉志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