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外貿進出口增長21.8% 中國經濟為什麼還不能樂觀?

經濟 金融 國內宏觀 宏觀經濟 經濟觀察報 2017-05-13
一季度外貿進出口增長21.8% 中國經濟為什麼還不能樂觀?

經濟觀察網 李靜/文 2017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數據迎來了良好開局,在延續2016年下半年以來回穩向好態勢的同時,實現了較快程度的增長。

根據海關統計,2017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6.2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8%;其中出口3.33萬億元,增長14.8%;進口2.87萬億元,增長31%。出口的快速增長反映了全球經濟出現持續改善的跡象,這為我國的經濟運行營造了充分有利的外部環境。進口的快速增長則反映了我國的內需正在得到改善。

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介紹,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從商品結構看,機電產品出口1.94萬億元,增長15.1%,佔比58.1%,其中船舶、汽車、手機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等分別增長34.4%、30.3%、20.6%和14.8%。同時,紡織服裝等7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也保持較快增長,增幅達到10.5%(出口額6547.1億元)。民營企業繼續保持出口第一大經營主體地位,出口1.50萬億元,增長16.9%,佔比45.0%,較去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出口3.49萬億元,增長23.2%,佔全國外貿總值的56.2%,較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市場出口分別增長16.8%、14.0%、11.0%。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對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得到了快速增長,一季度增幅分別達到37.0%、32.8%、31.6%和28.5%。

綜上所述,對外貿易形勢的好轉可以看出,除了有國際貿易形勢緩慢復甦、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增長及去年一季度基數較低等因素作用;更應該看出,近年來國務院支持外貿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營商環境也得到了不斷改善,企業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動力轉換明顯加快。

在經濟企穩的今天,各方面數據向好的跡象越來越明顯,這一方面,證明了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另一方面,外貿形勢的好轉能夠一定程度的減輕穩增長的焦慮感,從而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深化貿易供給側改革中來。但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這種形勢的企穩和好轉,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發達經濟體政治、經濟環境因素以及中國低廉勞動力成本塑造的傳統競爭優勢。如果這兩方面因素效力減弱,或發生變化,則對外貿易方面運行仍有減速可能。且這兩方面因素是一定會發生變化,可持續優勢很難再繼續擴大。因此,我們需要大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深化供給側發力,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著力企業創新能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

這裡所說的企業創新能力,是指企業自己具有的核心技術能力,與政府引導、支持外貿發展一系列政策相對應的。政府引導、出臺支持政策是對外貿易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應該主要是起到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用。唯有此,引導和支持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可能。從長遠看,轉型升級是外貿企業發展的最終出路。對於企業而言,不斷增高的勞動力成本和綜合要素成本上漲,雖然可以一定程度將產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但增加的物流成本也是企業難以迴避的問題。且隨著近年來,訂單不斷向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轉移,如何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優勢,淘汰落後設備,同時對技術進行升級改造,努力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減少對地段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依賴,才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經濟體互通互聯,特別是以馬來西亞、菲律賓為代表的東亞各國,構建更為緊密的區域共同體。東亞地區佔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隱含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如何通過對政策、貨幣、金融、基建、物流……等方面創新,構建一套新的金融體系、貿易協定和多邊、雙邊關係組織框架是擺在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只有主動而為、順勢而為,寄企業內生動力的創新,協同政策引導,才能實現出口貿易的長期向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無限動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