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動內、阿里拉外:物流變革已關乎生死存亡


京東動內、阿里拉外:物流變革已關乎生死存亡

電商巨頭們在快遞業內掀起的“降本增肥”潮正愈演愈烈。

自3月11日,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為將物流成本從目前的GDP佔比16%降低到5%,46.6億重金投資申通快遞,進一步推動智慧物流的落地,另一電商巨頭京東緊隨其後,也加大了“降本”的新動作。4月7日夜,京東就“京東將取消旗下快遞員底薪”事件做出了回覆,確定將啟動取消底薪、工資全憑績效的新模式。此消息一出,業內便引起了一片譁然。

其實,無論是重金拉盟友的阿里,或者內調管理體系的京東,這些大動作發起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在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裡,提高企業收益率。但因電商市場的賽道上已佈滿“淘金者”,阿里、京東們難以在已是一片高濃度紅海的電商業內,再次出現爆發式營收增長。故而,阿里、京東們紛紛將提高企業收益率的目光聚焦在供應鏈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流。

不過,目標同為優化供應鏈的阿里、京東,佈局的重心卻大有不同。阿里更多是想借助外部力量將物流智能化來實現降本,而京東的佈局重心則是通過調控內部管理體系,來實現降本。那麼,“阿里”的外控降本與“京東”的內調降本,哪種方式更勝一籌呢?

阿里的外控降本法:智能化

作為輸出快遞量最多的企業之一,電商巨頭阿里曾給自己設下一個“阿里不做物流”的形象。但伴隨著線上市場流量紅利的消退,企業營收增速不斷放緩等情況的出現,阿里成本壓力愈來愈大。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綜合盈利能力,它開始加大補齊物流短板的動作,故而近來對物流業的干涉是越來越大。

無論是向菜鳥網絡增資53億成為該企業控股股東,還是重金投資中通、圓通、申通、百世匯通等物流企業,持有物流市場半壁江山的股份,亦或是在去年會議上,所表明的“為全力建設智能物流骨幹網,上千億資金不夠就投資幾千億”的強硬態度與決心,這一系列行為都凸顯了阿里的野心。

從某個角度看來,阿里在物流業內的佈局的確沒有違背“不做物流”的初衷,而是通過入股、控股的形式參與其中,主要以資金力協助參股物流企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快遞運輸速度與服務質量,進而推動阿里電商業務的服務質量,對雙方而言是一種雙贏的結局。

進一步深看將會發現,阿里對各大物流企業的推動都有“物流智能化”這一共同點。很顯然,阿里不惜花重金插足物流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藉助通達系、菜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外部資源之力將物流智能化,從整個物流服務體系上,多維度降低成本,實現物流成本從目前16%的GDP佔比下降至5%。

畢竟,物流智能化意味著運輸、分揀、派送等環節都依託於人力的傳統物流業的運營模式將會被連根拔起,迎來全面整改,物流企業們歷年來飽受於人力成本高、運營效率低等行業陣痛,也將會得到緩解。例如,僅分揀一個環節的智能化,順豐就節省了2/3的人力成本。

而作為與物流業相輔相成的電商業,自然也會沐浴到行業升級帶來的降本、增效等紅利。相應的,作為電商業內最大巨頭企業的阿里也將是物流智能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近來,阿里為了更好地將智能化物流賦能於企業的業務發展,也為了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其旗下的淘寶正加大對下沉市場流量的挖掘,不僅整合了天天特賣、聚划算、淘搶購三大平臺,還將推出升級版優質優價的“特賣專區”。

可以預見的是,阿里未來輸出的快遞量會不斷上漲,企業對物流業的依賴會越來越大,而藉助外力推動物流智能化,有助於阿里大範圍撕開成本難降、營收難高漲的口子。

京東的內調降本法:結構優化

其實,不僅是阿里在力推智能化物流,有自建物流體系的京東也在積極推動智能化物流的進階。如無人快遞車、無人機配送機器人、亞洲一號、國內首個5G物流園等智能化物流相關的輸出建設,都是京東優化供應鏈的最好證明。不過,相比物流智能化的輸出強度,京東近來對內部組織結構的整頓力度更大,對自身影響也更大。

自京東宣佈取消快遞員底薪、降低公積金基數等調整戰略起,被攪弄神經後的物流業、京東內部等都開始陷入緊繃狀態。而面對京東這巨大的內部變動,“京東四分五裂、京東譁變、中年危機”等相關輿論也紛沓而來。

暫且先不論市場對於此次調整的看法,就企業發展而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京東不得不為之的無奈之舉。

在電商層面上,異軍突起的拼多多,成功搶灘了一定市場份額,於用戶規模上看京東第二電商的地位已然已失守。且因創始人事件,京東去年資本動盪,股價大幅度跳水,企業營收增長速度放緩,去年更是出現IPO後首次跌破30%的狀況。因此,滿心焦慮的京東急需尋找新增長點來制約拼多多的衝擊、緩解京東殘留的後遺症,進而加固市場地位。

在物流層面上,京東物流雖一直都以速度快、服務好的口碑穩居業內前列,但在光環籠罩下的京東物流,卻長期深陷於虧損泥潭中。據京東披露的消息可知,扣除內部結算,京東物流2018年虧損總額超過28億元,且近12年裡都處於虧損狀態。

再加上,京東先前對物流業務的發展重心,主要為內部的京東商城服務,後知後覺的京東物流於2013年才開始逐步向外打開服務“大門”,近年來接攬個件、提供冷鏈業務等開放動作不斷,都是京東為強化物流體系而做出的改革。

物流體系的變動意味著,京東為適應物流板塊向外部擴充業務的變化需求,打破先前採取的“僅限於服務企業內部物流業務”的運行體制,採取適用於內外服務的新運行體制,才能達到對企業內部調整升級的目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京東物流的提效很大程度上也帶動了電商業務的發展,這對於京東守住電商寶座具有驅動作用。一旦京東電商、物流這兩大業務板塊被盤活,企業的精神面貌也會恢復昔日光彩,現有焦慮也會迎刃而解。

內外降本各有千秋:外控“傷財”、內調“傷神”

除了阿里、京東外,蘇寧、亞馬遜、UPS也是物流業“減本增肥潮”中的重要成員。不過,無論它們是通過藉助技術之力,或是對企業內部結構進行優化,阿里、京東們無非都是為了在當下流量效應消退,企業營收增長放緩,人力成本壓力大等影響下,尋找一條以最低的成本,賺取最大的收益的捷徑。

就目前眾企業常用的那兩種降本增效的方式來看,都各有千秋。

外部調控歸根結底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應用到物流業打包、分揀、運輸等各個環節中,以自動機器設備大幅度或是全面代替傳統物流業的高密集人口勞動模式,這種理念的本質其實就是對整個物流體系的重組。可以說,物流向智能化過渡,電商、物流企業們一來可以降低運營成本,二來運營模式高效又安全,一舉多得。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骨感的。物流智能化雖說可從整體上降低成本,但開啟智能化大門的第一把鑰匙必須是成熟的技術,而技術提升的前提是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在研究與摸索上的支持。且該模式投入成本高、前期回報週期長、試錯成本高,對企業“財力”的耐心值和耗損承壓值的考驗都很嚴峻與漫長。

而對於企業而言,內部調整相比外部調整是降本增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該方式直擊“人力成本高,導致企業盈利空間小”這一痛點,通過內部優化去除資源和空間分佈不均、體系不通暢導致效率低等管理原因產生的不必要人力成本,來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簡而言之,以最低人力成本運行優化前的業務量甚至更多業務量,實現企業邊際效用最大化。

但這種內部調整的方式,不僅效果有限且會直接影響企業的運營穩定性。一方面,調整內部機構意味著企業的整個運營模式會面臨重塑,若新的模式未能在短期內穩住內部成員的“心”或是未能推動企業進步,這種刮骨療傷之痛也將是難治癒之症。另一方面,內部調整歸根結底是短期療傷,未能根治“人力成本高”的舊疾,取得階段性進展過後,企業還得承受舊疾帶來的陣痛。

不管怎樣,每種方式都有利弊之分,但因每個企業的情況不一,故而選擇的方式也不同。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當下物流和電商市場格局穩定的大背景下,企業們的增長空間越來越小,而阿里、京東們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方式來降低物流業給他們帶來的成本壓力,的確是企業們提高營收的一個好出口。

但因物流業高度依賴人力,智慧物流也尚未成熟,電商企業們想要通過物流智能化或是大刀闊斧改革等形式來降低成本、提高營收,還是要分階段進行,切不可操之過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