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

“我住經十東,你住經十西。想你去見你,得開倆小時!”從1941年初建到2019年開始最大規模整修,經十路磕磕絆絆歷經了78個歲月。經十路的發展歷史其實是濟南城市發展的縮影,雖然很是擁堵,但仍舊是聯繫省城東西部的生命線。如今,經十路整修正酣,未來這座橋樑將發揮更大作用。

"

“我住經十東,你住經十西。想你去見你,得開倆小時!”從1941年初建到2019年開始最大規模整修,經十路磕磕絆絆歷經了78個歲月。經十路的發展歷史其實是濟南城市發展的縮影,雖然很是擁堵,但仍舊是聯繫省城東西部的生命線。如今,經十路整修正酣,未來這座橋樑將發揮更大作用。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與北園路等組成首條環市路

30年來長度增加了10倍

省城的哥王和龍在濟南開出租車已經23年,最近看到經十路在整修,他感慨地說,經十路也到了整修的“年齡”了。在他印象中,經十路是濟南最寬的主幹道,能堅持這麼久肯定不容易。

“當時濟南市區最東面就是燕山立交,出了二環東路就是郊區了。原來經十路就是雙向四車道,路也很窄,跟其他路沒有多大區別。”王和龍回憶,2004年修完後路上沒有多少車,一馬平川,當時眼光的確很超前。

1904年濟南開埠,“經緯路”就成為商埠區的一大特色。濟南最早出現的經緯路是經一路,它修建於1904年前後。1941年,經十路由日本人初建,當時又叫“興亞大路”,1946年才得名“經十路”。

《濟南百年城市發展史——開埠以來的濟南》提到,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集中財力來打內戰,修建道路比較少,比較大的工程就是1948年修建了環市公路,即堤口路、北園路、經十路、緯十二路這樣的一個環形路,其目的還是為了便於運輸以抵抗解放軍進濟南。

如果說當時修建經十路更多的是為了軍事和戰爭考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濟南隨後展寬了緯二路和經十路東段(均為50米寬),形成了貫通省城南北和東西的兩條主幹道,初步解決了商埠地段和城市南部路區南北交通不暢的局面。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經十路都是濟南城區的南郊。80年代,由經十路、緯十二路、堤口路、北園路、歷山路組成了濟南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環行線,並以此為起點,通過新闢或拓寬、改造的段店路、辛西路、英雄山路、經十路東段、工業南路、工業北路、黃臺北路、濟濼路、濟齊路等9條對外的市郊輻射路,組成了濟南對外交通的道路網絡。

1989年的經十路東起濟王公路,西連段店路、濟長路,全長9.34公里,為快慢行的三塊板路面,全寬50米。2002年經十東路拓寬改造全長13公里,西至燕山立交橋,東頭為邢村立交橋。目前經十路東西全長90餘公里,橫跨七個區,30年間增長了10倍。

"

“我住經十東,你住經十西。想你去見你,得開倆小時!”從1941年初建到2019年開始最大規模整修,經十路磕磕絆絆歷經了78個歲月。經十路的發展歷史其實是濟南城市發展的縮影,雖然很是擁堵,但仍舊是聯繫省城東西部的生命線。如今,經十路整修正酣,未來這座橋樑將發揮更大作用。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與北園路等組成首條環市路

30年來長度增加了10倍

省城的哥王和龍在濟南開出租車已經23年,最近看到經十路在整修,他感慨地說,經十路也到了整修的“年齡”了。在他印象中,經十路是濟南最寬的主幹道,能堅持這麼久肯定不容易。

“當時濟南市區最東面就是燕山立交,出了二環東路就是郊區了。原來經十路就是雙向四車道,路也很窄,跟其他路沒有多大區別。”王和龍回憶,2004年修完後路上沒有多少車,一馬平川,當時眼光的確很超前。

1904年濟南開埠,“經緯路”就成為商埠區的一大特色。濟南最早出現的經緯路是經一路,它修建於1904年前後。1941年,經十路由日本人初建,當時又叫“興亞大路”,1946年才得名“經十路”。

《濟南百年城市發展史——開埠以來的濟南》提到,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集中財力來打內戰,修建道路比較少,比較大的工程就是1948年修建了環市公路,即堤口路、北園路、經十路、緯十二路這樣的一個環形路,其目的還是為了便於運輸以抵抗解放軍進濟南。

如果說當時修建經十路更多的是為了軍事和戰爭考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濟南隨後展寬了緯二路和經十路東段(均為50米寬),形成了貫通省城南北和東西的兩條主幹道,初步解決了商埠地段和城市南部路區南北交通不暢的局面。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經十路都是濟南城區的南郊。80年代,由經十路、緯十二路、堤口路、北園路、歷山路組成了濟南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環行線,並以此為起點,通過新闢或拓寬、改造的段店路、辛西路、英雄山路、經十路東段、工業南路、工業北路、黃臺北路、濟濼路、濟齊路等9條對外的市郊輻射路,組成了濟南對外交通的道路網絡。

1989年的經十路東起濟王公路,西連段店路、濟長路,全長9.34公里,為快慢行的三塊板路面,全寬50米。2002年經十東路拓寬改造全長13公里,西至燕山立交橋,東頭為邢村立交橋。目前經十路東西全長90餘公里,橫跨七個區,30年間增長了10倍。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當年經十路拓寬提前完工

成展示省會形象的新窗口

《濟南市志(1956-1985)》記載,經十路東起省團校與濟王公路相接處,西經歷山路,穿津浦鐵路至段店橋,長9346米,中段(歷山路至緯十二路)為市區內環路南段。1941年新闢廣場東溝至營市街路基,寬16米。1949年後,經多次向東延伸、加寬和鋪裝路面,並把營市街至段店橋路段併入形成該路。

進入新世紀,經十路最大的一次整修與拓寬發生在2003年。作為當時濟南歷史上最大的一項綜合性工程,經十路道路拓寬改造及環境建設工程全面開工。濟南城建集團副總經理史紅軍15年前參與了經十路的改擴建,那時他剛年滿30歲,是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

提起當時的情景,史紅軍還是很興奮。他說:“第一次修的時候,當時是精益求精,按照最高標準修建的。不管是結構層、路面、檢查井還是立岩石都是最高標準,甚至包括景觀的融合,當時非常系統,包括道路的實用、經濟以及美觀等等,這些都考慮進去了。”

當年經十路綜合改造的範圍東起燕山立交,西至擔山屯立交,從燕山立交橋到二環西路,道路改造總長為16.9公里。這是濟南市“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戰略目標的重點工程,也是城區建設的示範工程。

“為了迎接2004年亞洲盃足球賽,五月份的時候從八一立交橋到燕山立交橋的瀝青全部鋪起來了。那是第一次用SMA標準,圓的檢查井改為方的檢查井,這都是最新的理念。通車的時候很是興奮,老百姓都豎起了大拇指。”史紅軍說。

史紅軍介紹,經十路當時那麼大的交通量能夠全部封閉,而且道路全斷面同時鋪瀝青,這在濟南城建史上從來沒有的。“快車道用六臺攤鋪機同時鋪瀝青,不間歇,道路全斷面做面層。當時為了保證瀝青面層的使用壽命,還養護了兩天。”

雖然現在史紅軍沒有具體負責本次經十路的整修,但是他也非常關注。“當時工期也比較緊張,一般正常修路的話得一年時間。2003年10月份開的工,第二年五六月份左右就放開了。”

"

“我住經十東,你住經十西。想你去見你,得開倆小時!”從1941年初建到2019年開始最大規模整修,經十路磕磕絆絆歷經了78個歲月。經十路的發展歷史其實是濟南城市發展的縮影,雖然很是擁堵,但仍舊是聯繫省城東西部的生命線。如今,經十路整修正酣,未來這座橋樑將發揮更大作用。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與北園路等組成首條環市路

30年來長度增加了10倍

省城的哥王和龍在濟南開出租車已經23年,最近看到經十路在整修,他感慨地說,經十路也到了整修的“年齡”了。在他印象中,經十路是濟南最寬的主幹道,能堅持這麼久肯定不容易。

“當時濟南市區最東面就是燕山立交,出了二環東路就是郊區了。原來經十路就是雙向四車道,路也很窄,跟其他路沒有多大區別。”王和龍回憶,2004年修完後路上沒有多少車,一馬平川,當時眼光的確很超前。

1904年濟南開埠,“經緯路”就成為商埠區的一大特色。濟南最早出現的經緯路是經一路,它修建於1904年前後。1941年,經十路由日本人初建,當時又叫“興亞大路”,1946年才得名“經十路”。

《濟南百年城市發展史——開埠以來的濟南》提到,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集中財力來打內戰,修建道路比較少,比較大的工程就是1948年修建了環市公路,即堤口路、北園路、經十路、緯十二路這樣的一個環形路,其目的還是為了便於運輸以抵抗解放軍進濟南。

如果說當時修建經十路更多的是為了軍事和戰爭考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濟南隨後展寬了緯二路和經十路東段(均為50米寬),形成了貫通省城南北和東西的兩條主幹道,初步解決了商埠地段和城市南部路區南北交通不暢的局面。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經十路都是濟南城區的南郊。80年代,由經十路、緯十二路、堤口路、北園路、歷山路組成了濟南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環行線,並以此為起點,通過新闢或拓寬、改造的段店路、辛西路、英雄山路、經十路東段、工業南路、工業北路、黃臺北路、濟濼路、濟齊路等9條對外的市郊輻射路,組成了濟南對外交通的道路網絡。

1989年的經十路東起濟王公路,西連段店路、濟長路,全長9.34公里,為快慢行的三塊板路面,全寬50米。2002年經十東路拓寬改造全長13公里,西至燕山立交橋,東頭為邢村立交橋。目前經十路東西全長90餘公里,橫跨七個區,30年間增長了10倍。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當年經十路拓寬提前完工

成展示省會形象的新窗口

《濟南市志(1956-1985)》記載,經十路東起省團校與濟王公路相接處,西經歷山路,穿津浦鐵路至段店橋,長9346米,中段(歷山路至緯十二路)為市區內環路南段。1941年新闢廣場東溝至營市街路基,寬16米。1949年後,經多次向東延伸、加寬和鋪裝路面,並把營市街至段店橋路段併入形成該路。

進入新世紀,經十路最大的一次整修與拓寬發生在2003年。作為當時濟南歷史上最大的一項綜合性工程,經十路道路拓寬改造及環境建設工程全面開工。濟南城建集團副總經理史紅軍15年前參與了經十路的改擴建,那時他剛年滿30歲,是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

提起當時的情景,史紅軍還是很興奮。他說:“第一次修的時候,當時是精益求精,按照最高標準修建的。不管是結構層、路面、檢查井還是立岩石都是最高標準,甚至包括景觀的融合,當時非常系統,包括道路的實用、經濟以及美觀等等,這些都考慮進去了。”

當年經十路綜合改造的範圍東起燕山立交,西至擔山屯立交,從燕山立交橋到二環西路,道路改造總長為16.9公里。這是濟南市“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戰略目標的重點工程,也是城區建設的示範工程。

“為了迎接2004年亞洲盃足球賽,五月份的時候從八一立交橋到燕山立交橋的瀝青全部鋪起來了。那是第一次用SMA標準,圓的檢查井改為方的檢查井,這都是最新的理念。通車的時候很是興奮,老百姓都豎起了大拇指。”史紅軍說。

史紅軍介紹,經十路當時那麼大的交通量能夠全部封閉,而且道路全斷面同時鋪瀝青,這在濟南城建史上從來沒有的。“快車道用六臺攤鋪機同時鋪瀝青,不間歇,道路全斷面做面層。當時為了保證瀝青面層的使用壽命,還養護了兩天。”

雖然現在史紅軍沒有具體負責本次經十路的整修,但是他也非常關注。“當時工期也比較緊張,一般正常修路的話得一年時間。2003年10月份開的工,第二年五六月份左右就放開了。”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4億多的交通流量撐起了

濟南城市發展的生命線

從業20餘年的通達出租車公司姜洪國師傅回憶起當時修路的情形時說,雙向十車道非常寬,是濟南最寬的馬路,當時如果不修,濟南根本沒有正兒八經的路。不過,後來私家車越來越多,經十路也逐漸擁擠了起來。“剛修好的時候,車根本不多,跑起來非常舒坦。路上有車的話就是黃面的、夏利以及桑塔納啥的,沒啥好車,2008年之後才有了私家車名詞。”

目前任職於濟南市政設計集團的鄭明萬參與了當年經十路改擴建的設計工作。他回憶,當時經十路設計理念很超前,其中主路中間雙向八車道,輔路主要供慢行車走,作為沿線單位的出入口以及自行車通行。

提起經十路整修的原因,濟南市政設計集團相關負責人說,從經十路建成到現在有15年,有4億多輛車行駛在了經十路上。經十路對濟南來說意義重大,到目前依然運行情況良好,超出了設計部門的預期。

同樣,超出他們預期的還有省城私家車的增速。“當時預測的車輛年增速在5%-8%,前10年增長率會高一些,後期因為基數比較大,車輛增長率會有所下降,但一般都在10%以內。”鄭明萬說。

統計數據顯示,濟南市2004年的機動車保有量約為81萬輛,其中小汽車保有量為23萬輛左右。2005年至2008年,濟南市小汽車增長率保持在每年19%左右。2008年到2017年,濟南市機動車年平均增長率為9.65%,雖然增速較之前有所下降,但是增速仍居高位。

隨著濟南城市形態發生變化,“住東不住西”現象更加明顯。每到早晚高峰時期,經十路擁堵也似乎成了常態。不過,不能不承認,除了北園高架路,經十路是省城唯一一條連通東西城區的生命線。

省城的哥王和龍說:“早晚高峰擁堵是每個城市的通病,但是從開車角度來說,經十路暢通性還是非常不錯的,平峰期走經十路比走高架還要舒服,因為高架上會出事故,容易上不去下不來。”

"

“我住經十東,你住經十西。想你去見你,得開倆小時!”從1941年初建到2019年開始最大規模整修,經十路磕磕絆絆歷經了78個歲月。經十路的發展歷史其實是濟南城市發展的縮影,雖然很是擁堵,但仍舊是聯繫省城東西部的生命線。如今,經十路整修正酣,未來這座橋樑將發揮更大作用。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與北園路等組成首條環市路

30年來長度增加了10倍

省城的哥王和龍在濟南開出租車已經23年,最近看到經十路在整修,他感慨地說,經十路也到了整修的“年齡”了。在他印象中,經十路是濟南最寬的主幹道,能堅持這麼久肯定不容易。

“當時濟南市區最東面就是燕山立交,出了二環東路就是郊區了。原來經十路就是雙向四車道,路也很窄,跟其他路沒有多大區別。”王和龍回憶,2004年修完後路上沒有多少車,一馬平川,當時眼光的確很超前。

1904年濟南開埠,“經緯路”就成為商埠區的一大特色。濟南最早出現的經緯路是經一路,它修建於1904年前後。1941年,經十路由日本人初建,當時又叫“興亞大路”,1946年才得名“經十路”。

《濟南百年城市發展史——開埠以來的濟南》提到,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集中財力來打內戰,修建道路比較少,比較大的工程就是1948年修建了環市公路,即堤口路、北園路、經十路、緯十二路這樣的一個環形路,其目的還是為了便於運輸以抵抗解放軍進濟南。

如果說當時修建經十路更多的是為了軍事和戰爭考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濟南隨後展寬了緯二路和經十路東段(均為50米寬),形成了貫通省城南北和東西的兩條主幹道,初步解決了商埠地段和城市南部路區南北交通不暢的局面。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經十路都是濟南城區的南郊。80年代,由經十路、緯十二路、堤口路、北園路、歷山路組成了濟南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環行線,並以此為起點,通過新闢或拓寬、改造的段店路、辛西路、英雄山路、經十路東段、工業南路、工業北路、黃臺北路、濟濼路、濟齊路等9條對外的市郊輻射路,組成了濟南對外交通的道路網絡。

1989年的經十路東起濟王公路,西連段店路、濟長路,全長9.34公里,為快慢行的三塊板路面,全寬50米。2002年經十東路拓寬改造全長13公里,西至燕山立交橋,東頭為邢村立交橋。目前經十路東西全長90餘公里,橫跨七個區,30年間增長了10倍。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當年經十路拓寬提前完工

成展示省會形象的新窗口

《濟南市志(1956-1985)》記載,經十路東起省團校與濟王公路相接處,西經歷山路,穿津浦鐵路至段店橋,長9346米,中段(歷山路至緯十二路)為市區內環路南段。1941年新闢廣場東溝至營市街路基,寬16米。1949年後,經多次向東延伸、加寬和鋪裝路面,並把營市街至段店橋路段併入形成該路。

進入新世紀,經十路最大的一次整修與拓寬發生在2003年。作為當時濟南歷史上最大的一項綜合性工程,經十路道路拓寬改造及環境建設工程全面開工。濟南城建集團副總經理史紅軍15年前參與了經十路的改擴建,那時他剛年滿30歲,是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

提起當時的情景,史紅軍還是很興奮。他說:“第一次修的時候,當時是精益求精,按照最高標準修建的。不管是結構層、路面、檢查井還是立岩石都是最高標準,甚至包括景觀的融合,當時非常系統,包括道路的實用、經濟以及美觀等等,這些都考慮進去了。”

當年經十路綜合改造的範圍東起燕山立交,西至擔山屯立交,從燕山立交橋到二環西路,道路改造總長為16.9公里。這是濟南市“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戰略目標的重點工程,也是城區建設的示範工程。

“為了迎接2004年亞洲盃足球賽,五月份的時候從八一立交橋到燕山立交橋的瀝青全部鋪起來了。那是第一次用SMA標準,圓的檢查井改為方的檢查井,這都是最新的理念。通車的時候很是興奮,老百姓都豎起了大拇指。”史紅軍說。

史紅軍介紹,經十路當時那麼大的交通量能夠全部封閉,而且道路全斷面同時鋪瀝青,這在濟南城建史上從來沒有的。“快車道用六臺攤鋪機同時鋪瀝青,不間歇,道路全斷面做面層。當時為了保證瀝青面層的使用壽命,還養護了兩天。”

雖然現在史紅軍沒有具體負責本次經十路的整修,但是他也非常關注。“當時工期也比較緊張,一般正常修路的話得一年時間。2003年10月份開的工,第二年五六月份左右就放開了。”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4億多的交通流量撐起了

濟南城市發展的生命線

從業20餘年的通達出租車公司姜洪國師傅回憶起當時修路的情形時說,雙向十車道非常寬,是濟南最寬的馬路,當時如果不修,濟南根本沒有正兒八經的路。不過,後來私家車越來越多,經十路也逐漸擁擠了起來。“剛修好的時候,車根本不多,跑起來非常舒坦。路上有車的話就是黃面的、夏利以及桑塔納啥的,沒啥好車,2008年之後才有了私家車名詞。”

目前任職於濟南市政設計集團的鄭明萬參與了當年經十路改擴建的設計工作。他回憶,當時經十路設計理念很超前,其中主路中間雙向八車道,輔路主要供慢行車走,作為沿線單位的出入口以及自行車通行。

提起經十路整修的原因,濟南市政設計集團相關負責人說,從經十路建成到現在有15年,有4億多輛車行駛在了經十路上。經十路對濟南來說意義重大,到目前依然運行情況良好,超出了設計部門的預期。

同樣,超出他們預期的還有省城私家車的增速。“當時預測的車輛年增速在5%-8%,前10年增長率會高一些,後期因為基數比較大,車輛增長率會有所下降,但一般都在10%以內。”鄭明萬說。

統計數據顯示,濟南市2004年的機動車保有量約為81萬輛,其中小汽車保有量為23萬輛左右。2005年至2008年,濟南市小汽車增長率保持在每年19%左右。2008年到2017年,濟南市機動車年平均增長率為9.65%,雖然增速較之前有所下降,但是增速仍居高位。

隨著濟南城市形態發生變化,“住東不住西”現象更加明顯。每到早晚高峰時期,經十路擁堵也似乎成了常態。不過,不能不承認,除了北園高架路,經十路是省城唯一一條連通東西城區的生命線。

省城的哥王和龍說:“早晚高峰擁堵是每個城市的通病,但是從開車角度來說,經十路暢通性還是非常不錯的,平峰期走經十路比走高架還要舒服,因為高架上會出事故,容易上不去下不來。”

濟南迎賓大道經十路:78年來多次延長,如今仍是省城發展的橋樑

經十路兩側為經濟活躍帶

變身濟南發展的中軸線

濰坊市民王先生在十年前來到濟南工作,因為當時收入不是很高,2013年前後便在濟南東繞城高速附近購置了一處房產。“當時就是圖便宜,距離市區很遠,但是考慮到該處樓盤位於經十路邊上,交通很方便,而且看好濟南發展,從目前來看當時的選擇是明智的。”王先生說。

王先生的想法不僅代表了一些濟漂的想法,而且對濟南土著來說,沿著經十路工作和生活似乎也成了他們的選擇。而濟南十幾年的發展,也是沿著經十路向東和向西延展的過程。“二十年前,我最遠到燕山立交和漿水泉等地方,原來這些地方是農村。現在打車去高新區、港溝、漢峪金谷、浪潮以及政府機關的越來越多。”的哥王和龍說。

2003年,省委研討確定濟南東拓、西進、南控、北跨和中疏的十字發展方針。東部城區以經十東路、工業北路、工業南路為東西主要交通走廊,形成全國重要的軟件產業基地、環渤海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製造業走廊。

2008年,濟南城鄉規劃體系基本建立,並於當年完成了奧體文博片區、龍洞片區、奧體東地塊、燕山新區等規劃編制,及時辦理了全運村、奧體酒店、省博物館、省檔案館等項目的規劃手續。同年奧運聖火沿經十路傳遞,途徑全民建設中心、奧體中心、齊魯軟件園等地標。

非常明顯,最近10年,濟南發展以經十路為主線,力圖打造東西城市時代發展軸。而近幾年,濟南超算中心、彩石片區、蓮花山片區以及國際醫學中心都佈局在經十路南北兩側,都看中了經十路這條戰略橋樑的巨大作用。

15年之前經十路拓寬完成後,不少市民發出了“經十路有必要這麼寬”的疑問,而從現在看來,這些疑問聲也隨著省城的發展慢慢消失在了鋼筋混凝土之內。(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 實習生 高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