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衚衕。街長160米,寬2-2.5米。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又名濯纓泉,屬於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餘米長、東西二十餘米寬,水面六百餘平方米。原來在明代德王府院內,故得名。後來清軍攻佔濟南後,將王府池子劃了出來,流落到民間,“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氣派。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衚衕。街長160米,寬2-2.5米。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又名濯纓泉,屬於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餘米長、東西二十餘米寬,水面六百餘平方米。原來在明代德王府院內,故得名。後來清軍攻佔濟南後,將王府池子劃了出來,流落到民間,“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氣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道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衚衕。街長160米,寬2-2.5米。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又名濯纓泉,屬於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餘米長、東西二十餘米寬,水面六百餘平方米。原來在明代德王府院內,故得名。後來清軍攻佔濟南後,將王府池子劃了出來,流落到民間,“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氣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百花洲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衚衕。街長160米,寬2-2.5米。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又名濯纓泉,屬於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餘米長、東西二十餘米寬,水面六百餘平方米。原來在明代德王府院內,故得名。後來清軍攻佔濟南後,將王府池子劃了出來,流落到民間,“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氣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百花洲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在王府池子街北端路東,鄰近與起鳳橋街的交叉路口,有騰蛟泉,為濟南珍珠泉泉群的21處泉池之一,在新評出的七十二名泉中位列第二十三泉。泉池呈長方形,深1.5米,以青石圍砌,精緻方正。“騰蛟泉”之名取自泉西側的騰蛟起鳳坊,當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橋,名起鳳橋。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衚衕。街長160米,寬2-2.5米。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又名濯纓泉,屬於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餘米長、東西二十餘米寬,水面六百餘平方米。原來在明代德王府院內,故得名。後來清軍攻佔濟南後,將王府池子劃了出來,流落到民間,“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氣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百花洲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在王府池子街北端路東,鄰近與起鳳橋街的交叉路口,有騰蛟泉,為濟南珍珠泉泉群的21處泉池之一,在新評出的七十二名泉中位列第二十三泉。泉池呈長方形,深1.5米,以青石圍砌,精緻方正。“騰蛟泉”之名取自泉西側的騰蛟起鳳坊,當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橋,名起鳳橋。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翔鳳街,翔鳳巷位於濟南老城區,東起平泉衚衕,西止芙蓉街,是濟南最窄的小巷,寬度僅為80釐米,此條小巷舊時為兩邊房子的牆縫形成,俗稱"牆縫巷",後取其諧音翔鳳巷,寓意為讓鳳凰飛到這裡圖個吉祥。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衚衕。街長160米,寬2-2.5米。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又名濯纓泉,屬於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餘米長、東西二十餘米寬,水面六百餘平方米。原來在明代德王府院內,故得名。後來清軍攻佔濟南後,將王府池子劃了出來,流落到民間,“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氣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百花洲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在王府池子街北端路東,鄰近與起鳳橋街的交叉路口,有騰蛟泉,為濟南珍珠泉泉群的21處泉池之一,在新評出的七十二名泉中位列第二十三泉。泉池呈長方形,深1.5米,以青石圍砌,精緻方正。“騰蛟泉”之名取自泉西側的騰蛟起鳳坊,當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橋,名起鳳橋。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翔鳳街,翔鳳巷位於濟南老城區,東起平泉衚衕,西止芙蓉街,是濟南最窄的小巷,寬度僅為80釐米,此條小巷舊時為兩邊房子的牆縫形成,俗稱"牆縫巷",後取其諧音翔鳳巷,寓意為讓鳳凰飛到這裡圖個吉祥。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曲水亭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接西更道街北口轉東止東更街北口,長530米,寬2.8米,瀝青路面。在小興隆街西口附近的河東岸,原有三間草房,名曲水亭,坐東朝西,房前屋後,小溪彎彎,流水潺潺,垂柳依依,亭門懸掛著鄭板橋撰寫的對聯:“三椽茅屋,兩道小橋,幾株垂柳,一灣流水”。街以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稱。

曲水亭街是一條歷史文化特色老街,連接大明湖、百花洲、王府池子、芙蓉街,文化氣息十分濃厚。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來的泉水匯成河,與曲水亭街相依,一邊是青磚碎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現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著《老殘遊記》中“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曲水亭街,叫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極富文化韻味。

舊時農曆三月初三,各地文人墨客聚會於此。人們要到水邊洗濯以消除不祥,然後宴會開席,文人便開始“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用觴杯盛滿酒,放在托盤上,然後把托盤放在水面上,任其順流漂下,托盤漂至拐彎處,往往會停止不動,只要酒杯停下,坐在河邊的人就要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然後還需吟詩一首,如吟詩不佳,便會被罰酒。據說,這種曲水流觴盛會一直流行至清代。

"

老舍曾寫道:“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

不過百年的時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濟南城已經消失不見,城牆城樓早已湮滅,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著,訴說著歲月的滄桑。2017年,濟南僅存的一段城牆,由於拆遷得以重見天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又勾起多少懷舊的回憶。今天,我們就去濟南老府城裡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時光。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名曰濼邑,後又改為歷下。“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經濟已相當繁榮,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中心。

濟南府城成型於宋代,最初是夯築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甕以磚石,改造為磚城。明代城牆周長6160米、高10.7米、闊16.7米。最初只有四個城門,西門濼源門、南門歷山門、東門齊川門、北門匯波門。清光緒年間,又開四個便門,均沒有城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城

西門稱濼源門,源於濼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門是濟南最古老的城門,由城樓、甕城、箭樓、馬道組成。在今天的濟南,“西門”並不是一個路名,而是一個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團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帶,是濟南最繁華的地帶之一。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西門

南門是濟南府城的正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南門,是濟南最具文化內涵的一座城門。《山東通志·山川志》中記載:“歷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雲乃‘仙祓’訛音也。”“舜田,在縣南歷山下,相傳舜耕於歷山,即此。”因為此門正對著歷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對這座山的城門也就名為舜田門、歷山門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南門

東門名為“齊川門”,府城附近的水流匯聚在此,再轉向東北方,匯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貫穿齊國舊地,所以有了“齊川門”這個稱呼。濟南人習慣稱這座城門為“老東門”,是因為後來在東門以南,又開了一處“新東門”。東門,是落位最晚的城門,是濟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島等地的必經之路。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東門

北門建在大明湖北岸,因為城內泉水匯聚至大明湖,再從北門流出,所以被稱作“匯波門”,濟南人則習慣稱它為“北水門”,它是濟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門。匯波門的歷史要早於濟南明代府城的建造歷史。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成了濟南城的北門。北水門歷代屢修屢建,北水門上的匯波樓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國時代因年久失修最後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園再次大規模整修時,重新修建起匯波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濟南北門

2017年3月15日,濟南拆違拆臨有了意外收穫,一段600多歲的明代古城牆,得以重見天日。這段城牆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整個牆體原本由大青磚和石條砌築而成,城牆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牆體由大青磚砌築,並用白灰勾縫,再往上則是五花八門修補的痕跡,現僅剩城牆東外皮。為啥說僅剩外皮了呢?過去濟南的西城牆究竟該有多厚,看看現在趵突泉北路的寬度就知道了。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牆城樓沒了,但泉水還在,老府城裡的老街老巷還在!濟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蘊含了豐富的色彩和豐滿的意象,反映著我們濟南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牆縫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長的巷子叫竹竿巷,頭大尾小的巷子叫牛頭巷;拐了一道彎的叫鐮把衚衕,拐了兩道彎的叫軲轆把子街,拐了三道彎的叫三曲巷;一橫一豎的叫丁字街,橫豎多條的叫棋盤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鐘樓寺街、順河街、朝山街、半邊街、下河崖、菜市街、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館驛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歷山頂、後營房、王府池子、起鳳橋街、雙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園街、芙蓉街、青雲裡、鳳凰嘴、翔鳳巷、茶巷、金菊巷、東流水、丹鳳街、飲虎池街、湧泉衚衕、海晏門。

將軍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卻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西向東依次為天主堂、慈雲觀、將軍廟和城隍廟,以一種強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著你去解讀它的衰微和榮耀。

天主堂是濟南地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濟南,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若趕上教堂彌撒,你會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傳遞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亞的歌聲讓人幾乎忘記了置身於濟南的老街。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稱之為“鞭子巷”。這條古老小巷因“狀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狀元陳冕而廣為人知。又有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此為何巷?”隨從的宰相劉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現在堪稱是廣大吃貨的最愛,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關帝廟位於芙蓉街中段東側,坐東朝西,正對省府東街。該廟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建築由民宅式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新建的南北廂房組成,廟門為硬山頂,正殿為捲棚頂,2009年12月修繕後對外開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衚衕。街長160米,寬2-2.5米。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又名濯纓泉,屬於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餘米長、東西二十餘米寬,水面六百餘平方米。原來在明代德王府院內,故得名。後來清軍攻佔濟南後,將王府池子劃了出來,流落到民間,“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氣派。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道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百花洲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在王府池子街北端路東,鄰近與起鳳橋街的交叉路口,有騰蛟泉,為濟南珍珠泉泉群的21處泉池之一,在新評出的七十二名泉中位列第二十三泉。泉池呈長方形,深1.5米,以青石圍砌,精緻方正。“騰蛟泉”之名取自泉西側的騰蛟起鳳坊,當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橋,名起鳳橋。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翔鳳街,翔鳳巷位於濟南老城區,東起平泉衚衕,西止芙蓉街,是濟南最窄的小巷,寬度僅為80釐米,此條小巷舊時為兩邊房子的牆縫形成,俗稱"牆縫巷",後取其諧音翔鳳巷,寓意為讓鳳凰飛到這裡圖個吉祥。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曲水亭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接西更道街北口轉東止東更街北口,長530米,寬2.8米,瀝青路面。在小興隆街西口附近的河東岸,原有三間草房,名曲水亭,坐東朝西,房前屋後,小溪彎彎,流水潺潺,垂柳依依,亭門懸掛著鄭板橋撰寫的對聯:“三椽茅屋,兩道小橋,幾株垂柳,一灣流水”。街以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稱。

曲水亭街是一條歷史文化特色老街,連接大明湖、百花洲、王府池子、芙蓉街,文化氣息十分濃厚。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來的泉水匯成河,與曲水亭街相依,一邊是青磚碎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現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著《老殘遊記》中“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曲水亭街,叫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極富文化韻味。

舊時農曆三月初三,各地文人墨客聚會於此。人們要到水邊洗濯以消除不祥,然後宴會開席,文人便開始“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用觴杯盛滿酒,放在托盤上,然後把托盤放在水面上,任其順流漂下,托盤漂至拐彎處,往往會停止不動,只要酒杯停下,坐在河邊的人就要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然後還需吟詩一首,如吟詩不佳,便會被罰酒。據說,這種曲水流觴盛會一直流行至清代。

濟南老府城(孔祥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