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6年“1號文件”聚焦民生 揚州打造民生幸福“升級版”

節能減排 創業 投資 時政 揚州網 2017-04-20

原標題:名城揚州打造民生幸福“升級版”

為政之要,在於為民。為讓百姓過上更好生活,揚州連續16年出臺“1號文件”聚焦民生,每年新增財力七成以上用於改善民生。2017年的民生“1號文件”,把持續拓寬富民增收渠道擺上“頭版頭條”,大力實施“12345”創新工程,通過創業創新帶動就業;通過建設特色小鎮、發展農家樂等路徑,切實提高農民收入……26件民生實事,錨定“富民座標”,既是市委市政府的鄭重承諾,更是460萬揚州人民憧憬的新福祉。老百姓都說,這是民生幸福“升級版”。

一條路徑

連續16年“1號文件”聚焦民生,踩著百姓腳印幹實事

“我們老人上午逛瘦西湖公園,中午到社區食堂吃飯,8塊錢三菜一湯。”去年底,虹橋社區張春林老伯亮相央視《新聞聯播》,這樣介紹揚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和安逸的晚年生活,幸福溢於言表,引來全國無數觀眾對揚州的羨慕。

一位坐在手推輪椅上在社區公園閒逛的老人,在接受電視臺記者採訪時,激動得努力從輪椅上站起來說:“這幾年政府辦的這些民生實事,全是踩著老百姓腳印走的。”這樣的話從一個腿腳不甚靈便的老人口中吐出,緣於其從黨和政府的民生工作中真正體會到了“獲得感”,更是對黨和政府工作的極大褒獎。

最基本的民生,就是最重要的民生。自2002年起,16個“1號文件”踩著百姓腳印幹實事,踩出一條清晰的民生幸福工程路徑——由“解困民生”“普惠民生”向“幸福民生”轉變。

為了讓百姓“喝上乾淨水”,揚州先後投入近45億元,在全省第二家、蘇中蘇北第一家實現區域供水全覆蓋,城鄉居民飲用水“同源同網同質”,讓全市460萬人民全部喝上了乾淨的長江水、運河水。

為了讓百姓“吃上放心菜”,揚州實施了“1161”菜籃子工程、“115”鮮奶工程、社區平價蔬菜店,讓百姓的菜籃子越拎越便捷、越拎越便宜、越拎越放心。

為了讓百姓“呼吸上新鮮空氣”,揚州在大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工作的同時,啟動實施新一輪“綠楊城郭新揚州”三年行動計劃,組織實施“共保藍天”專項行動,碧水藍天成為城鄉居民最大的生態福利。

“揚州的經濟總量不一定比其他城市高,但是很多民生工作也不比其他城市遜色。”常年走南闖北的高郵籍資深媒體人劉炎迅,春節期間觀摩揚州的城市公園和農村衛生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參加“百名回鄉過年揚州人座談會”時,他這樣點贊家鄉的民生幸福工程。

“民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市委書記謝正義在全市聚焦富民·民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進一步把聚焦富民、改善民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度的責任擔當,集中力量再幹幾件大事實事,推動民生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個理念

用政府“緊日子”換百姓“好日子”,集中力量辦好人民群眾關注的大事

前不久,儀徵市大儀鎮62歲的邵桂蘭在家門口的大儀中心衛生院接受了疝氣切除手術,令她意外和感動的是,蘇北醫院知名醫生、麻醉專家守在她身邊。像大儀中心衛生院這樣的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揚州一共建成了18家,累計投資約10億元,造福300多萬農民。

健康快樂是老百姓的本質需求。近年來,揚州著力構建現代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醫療衛生監督和體育健身鍛鍊“六個體系”,努力打造“健康中國的揚州樣本”。“十二五”期間,揚州人均期望壽命增加了4歲,2016年更是達到了78.97歲,比全國高了3歲。

用政府“緊日子”換來百姓“好日子”。近年來,揚州每年把新增財力的70%用於改善民生,從百姓最難、最急、最盼的事入手,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以“釘釘子”的精神,集中力量辦成了幾件大事。

一串串溫暖的民生數字、一項項紮實的民生大事,既是民生改善的標尺,更帶來人民群眾更大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治城先治水。過去五年,揚州投入120億元,鋪設地下雨汙管網582公里,基本建成“不淹不澇、清水活水”城市,成為揚州人交口稱讚的“裡子工程、良心工程”。

興城先興人。“十二五”以來,全市教育經費投入累計達400億元,是“十一五”的兩倍,辦學條件極大改善,教師待遇顯著提高,有力激發和調動了全體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我市通過“組團辦學”“教師交流”等工程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優化配置,“零擇校”新政的實施贏得了全社會一片點贊。去年,揚州高考綜合實力在穩居全省前列的基礎上,再創四個“歷史新高”。

從2010年起,揚州累計投入170多億元,用5年時間實施了老小區、老街巷、老莊臺等“八老”改造工程。讓揚州城市美麗變身,市民生活品質改善,市民盛讚“八老”改造是我市最為系統、投入最大的一項實事工程、民心工程。

揚州還投入50億元,在蘇中蘇北第一家實現被徵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讓失地農民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養老保障;每年投入13.5億元,在主城三區實現社會保障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標”,為460萬居民撐起越織越密的“保障網”。

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問題,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揚州“十二五”期間很重要的一條經驗。

一個座標

錨定“富民座標”,精準施策,讓百姓“口袋”更加殷實

早春二月,空氣中的年味還沒有完全散去,市級機關的5800多名幹部組成1018個工作組,走村訪戶,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短短一個多月,全市機關幹部走訪群眾63000多戶、企業6800多家,梳理問題建議5200多個,已幫助解決或承諾解決問題1850多個。

“富民的路子,要站在田埂上想”。聚焦富民,走千村,訪萬戶,這一走,看到了歡笑,看到了感動,看到了成就,也看到了期望;這一走,建機制、解難題、求實效,用心用情用勁,幹群關係得到了昇華。

怎樣錨定“富民座標”?揚州這樣作答:把就業富民作為第一路徑,把創業富民作為最大潛力,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民生。

為讓百姓“有穩定的就業”,全市加快建設“15分鐘就業服務圈”,打造充分就業城市,各類就業服務機構每年推薦的就業崗位超過1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

為推進創業富民,今年我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創業信息資源和平臺整合,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和統籌力度,完善專業化、網絡化創業服務體系”。同時明確,“新建創業指導中心9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10個,發展10個專業化眾創空間,開展創業培訓1.5萬人,支持成功創業7500人,新增就業創業20萬人次以上”。一組斬釘截鐵的數據為創業促就業提供了明確目標。

為推進精準扶貧,市委、市政府的承諾擲地有聲:今年所有縣(市、區)要實現年人均收入7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革命老區高郵市周山鎮針對不同貧困對象,通過納入低保、費用減免、幫助就業、產業扶持等不同方式,推進精準扶貧,做到一戶一策,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為幫助困難家庭,不讓一個人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隊,“十二五”期間,揚州持續完善救急難工作制度機制,自建制以來,已救助各類急難對象1.1萬人。揚州救助急難家庭的實踐探索入選《全省基層改革100個案例精選》,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

一個導向:以“五可”標準推進民生工作,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1號文件”出臺了,如何讓民生工程的實施目標、標準、步驟及效果達標?揚州以“可定義、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工作法推進民生工作,“要幹什麼,乾的是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需要什麼資源,達到什麼效果,何時完成,誰來完成,出了問題誰來負責,每一條都要清清楚楚!”揚州的這一做法在《求是》雜誌、全省民生幸福工程會議上被廣泛推介。

民生工作,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王麟來,揚州市民觀察團團長,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份1月23日的《揚州日報》,上面全文登載了2017年度揚州民生“1號文件”,他告訴記者,每年他都多次受邀參與對民生“1號文件”落實情況的監督工作。

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建設成果都要在媒體公示,每一個民生工程實施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都要接受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市民代表組成的測評代表團的“考試”。為確保民生工程有力推進、有效落實,揚州制定了“三公開三報告”制度,即公開事項、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報告、向組織報告、向服務對象報告。揚州“三公開三報告”制度已經成為讓群眾監督推進民生工程的有效機制。

為人民辦事,請人民參與,讓人民評判。《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這樣點贊:讓老百姓全過程參與,引導大家一起想、一起幹、一起苦,一起出謀劃策、一起推動實施、一起管好用好運行好,民生事業才更有底氣、更接地氣、更聚人氣、更能為大家帶來福氣。

2013年開始,市委、市政府每年推出《“三直接”十大環節操作規範》,強化對直接面向群眾服務、直接分配財政資金、直接接觸工程建設的環節和人員的監管,截至去年,已經出臺了40個環節的操作規範。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制定,都是一個民主論證、百姓廣泛參與的過程。每年"1號文件"制定前,市委、市政府都會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平臺,以及市長信箱、12345政府熱線等渠道,廣泛徵集百姓意見,從百姓最難、最急、最盼的事入手,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市委書記謝正義去年在專題調研民生工作時說,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是一句空話,要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以創新的思路和務實的舉措,推進全市“十三五”民生工作在“十二五”較好的基礎之上形成新的民生品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好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本報記者 胡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