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高度,家庭教育中的“五層”父母,你到了哪層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在拿自家娃和別人對比後,常常抱怨說:“你怎麼不如某某……”,孩子不是很受傷,就是嗤之以鼻不以為然。家長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娃,卻很少想過,自家孩子是否也羨慕別人家的父母。

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孩子的,對於孩子的愛很多父母都說“已經盡力了”,覺得自己能給的就這麼多,認為自己作為父母很合格,隨後自然而然地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一旦結果不理想,他們就會指責學校教育與社會氛圍,卻沒有靜下心來反思,看自己能不能達到那種高度。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高度,家庭教育中的“五層”父母,你到了哪層

家長們都過來看看,看自己屬於哪個層次,還有無提升的可能呢?

第一層次:僅付出金錢(保姆)

低層次的父母,更像是孩子的保姆,他們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認為盡善盡美了。在生活上幾乎對孩子有求必應,即使經濟條件並不允許,但寧可苦了自己也要成全孩子,穿衣佩戴講究名牌,一點兒不含糊。孩子不願意擠公交車,不願意換乘地鐵,家長直接出錢打車。

在學習上就更是如此了,聽到同班同學報了哪個補課班,不管有沒有必要,也要爭著搶著給孩子報上。看到別家寶寶都有才藝,父母也趕緊張羅起各種興趣班,力爭讓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初衷是好的,就是孩子未必認同,週末不僅要寫自己的作業,還要從早到晚參加毫無興趣的興趣班,把孩子累得苦不堪言。孩子成績不好時,父母常說“我都已經這樣付出了,你還要我怎樣?”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捨得給孩子花錢無可厚非,但父母只將金錢付出作為對孩子的養育,只“養”不“育”,導致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帶來的後果,一是親子關係疏離,在孩子眼中,父母可能僅僅等同於提款機,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礎;二是容易養成孩子驕縱、奢侈的性格,須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三是“養不過,父之過”,家庭教育不到位,難以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對孩子不良習慣糾偏,自信心培養等都有不利影響,家裡“只付出金錢”的推脫教育,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高度,家庭教育中的“五層”父母,你到了哪層

生娃後讓寶媽難以抉擇的是做上班族還是做全職媽媽,在做全職媽媽的考量中,給孩子更多的陪伴是重要的一條。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所以選擇留守。

2010年有部電視劇《婚姻保衛戰》,劇中黃磊飾演的許小寧就屬於全職奶爸的角色。擅長煮飯和帶娃的許小寧認為,他辭職擔當家庭煮夫的職責,既能陪女兒一同長大,又能自己輔導功課,也省了請家教的錢,一舉兩得。

而現實中卻是,太多的父母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位經常在外地出差的爸爸說:“因為工作失去了很多和女兒在一起的時光,她第一次走步,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打預防針都沒能陪在身邊,甚至她第一聲叫爸爸也是對著照片說的。現在回過頭想想,當初如果能申請換個工作崗位無非是少掙點錢,可惜時光回不去了,女兒已長大。”

放下手機,減少一些沒必要的社交,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娃才能茁壯成長。捨得給孩子花時間的家長,才是大手筆的父母,因為教育的長期性和連貫性,很多父母因看不到眼前的結果,往往忽略了陪伴,卻錯過了孩子成長與教育的最佳時期。須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啟蒙教育,其實是從家庭開始的。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高度,家庭教育中的“五層”父母,你到了哪層

第三層次:思考教育目標(智者)

“我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怎樣的人?我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很少有家長能提出明確的教育目標,大部分人甚至從來都沒想過這個問題。他們更善於付出艱辛的努力,認為“我已經做到了家長的職責,孩子最終成為怎樣的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是他們的事”,而缺乏可操控的預期目標,丟失了方向感。

你可以期待孩子考上一所重點大學,然後找到一份好工作,能過上幸福的人生;你可以發掘引導孩子掌握一技之長,長大後他或許可以以此為生,或者能成為他煩惱之外的宣洩渠道;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勇敢、善良、正直的人,也可以從小對他進行意志品質的教育……大的目標下還有小的目標,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掌舵人。

訂立這些目標時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進行,並徵求娃的意見,然後再製定具體的行動計劃,也列個“五年計劃”之類的。相反,沒有思考過教育目標的家庭,孩子就容易淪為學習機器,他只知道提高分數,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以致高考填報志願時全憑感覺走。有的因為從小缺乏目標的激勵,一路成長隨心所欲,往往幸福感、成就感也很低。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高度,家庭教育中的“五層”父母,你到了哪層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著名主持人董卿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你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對於父母而言,最大的悲劇在於,一方面抗拒自己的成長,一方面卻在嚴加管教子女,把成長的任務轉接到孩子身上,格外需要娃們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付出,這就是“雙標”。對孩子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無法自立自強的家長,顯然沒有資格成為孩子的榜樣。

這並非要求每個父母都是成功人士,而是要努力從自身加以改善,給孩子一個向上的力量。小琪是一位全職媽媽,曾經她也圍著柴米油鹽和孩子的吃喝拉撒打轉,兩年後在意識到自己可能與社會脫軌後她積極轉變,一邊帶娃一邊考心理諮詢師證、教師資格證,並大量學習育兒知識,還嘗試自媒體寫作。她的世界裡不再是單調的圍著孩子和鍋臺轉,她有了自己的粉絲,有了更多的朋友,也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這就是成長型的媽媽。

近些年,家長和孩子一起上大學的新聞非常多,也給那些懶惰的父母提個醒。學習是一生的功課,無論何時都不應該拒絕成長,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之後。言傳身教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家長先提高自己,再提高孩子,與孩子一同成長!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高度,家庭教育中的“五層”父母,你到了哪層

第五層次: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後盾)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是最高層次的父母,這需要父母極大的理解和不斷的鼓勵。什麼是最好的自己?怎樣衡量一個人是否為真正的贏家?並不是用擁有多少金錢來衡量的,而用孩子過得是否幸福來衡量。

小琳高考成績優異,志願填報的都是211、985大學的園林專業,這讓親戚很不理解,認為孩子“沒出息,白白考了這麼高的分數”。但小琳的父母卻支持她的選擇,父母認為“孩子既然有能力考上重點大學,就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這非常難得。

現實中面對孩子畏縮不前,指東打西,很多父母是採取呵斥、強行干涉的態度解決的,覺得娃“丟人”,其實大可不必。父母應多給予孩子愛的擁抱和鼓勵,告訴他無時無刻不站在他的身後,鼓勵孩子去發揮。

就像《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喜愛攝影的學生,最終在父親的支持下成為一名著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家,而放棄了在大多數人眼中前途無量的原專業。能否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時候全在父母一念之間。

各位家長朋友,你現在屬於哪個層次呢?你願意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更多地陪伴,共同學習,並支持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嗎?你的難處在哪兒?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