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一個不主動學習的孩子?家長都應該看看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 教育 KA兒童之家 2018-11-27

最近經常有家長跟我聊孩子假期的生活如何糟糕,除了上課回家就是玩遊戲,早上起不來,說著不聽,各種吐槽。

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

有的孩子父母是農民,沒有很高的文化,但是孩子卻非常優秀;

有的孩子父母甚至很不堪,比如酗酒,鬥毆,可是孩子卻非常懂事;

有的孩子,也沒見他父母怎麼教育他,可他就是很自律,總是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而反觀更多的孩子,父母天天為了他操碎了心,跑斷了腿,教育上精耕細作,可是,孩子的成長卻似乎並不如人意。

似乎總有一些孩子,生下來就省事,就是給父母幫忙,給父母盡孝,替父母長臉來了;

而另外一些孩子,就是”討債”來了。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想,在這眾多的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結果,但背後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

如何教育一個不主動學習的孩子?家長都應該看看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分析一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自我教育。

教育有4種:

1、家庭教育:

家庭是每個孩子的標配,對於父母而言,孩子是無法選擇的;其實,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更無法選擇。

某種程度上講:什麼樣的家庭,就會造就孩子什麼樣的命運。

2、學校教育:

學校只能解決基本面上的問題,人們往往誇大學校教育的作用,其實學校教育能做的非常有限。

我用兩個詞來形容:

學校教育,可以為孩子的成長“錦上添花”;

卻何難做到“雪中送炭”。

孩子是自己的,還要自己操心,自己負責,自己把關。

作為父母,你必須明白,學校可以做到什麼,無法做到什麼。

明確了這一點,你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永遠不要把自己置身於教育之外,而全權委託給學校,認為孩子每天在學校學習,認為這就是在受教育了!尤其是把孩子送到名校去,認為有優秀的師資就萬事大吉了,這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

稍微學點教育學的人都知道,這是19世紀後半期西方代表人物華生提出來的一種教育觀,華生關於環境決定兒童心理髮展的觀點,完全是他的行為主義基本觀點的具體體現。這個基本觀點是:人們的行為由外界刺激決定(刺激—反應)。

3、社會教育

有一句話說:社會就是一個大染缸。

所以,把一個孩子扔進社會,他會變成什麼樣,說實話,就看他的造化了。

造化好,運氣好,自然好上加好,

社會會快速幫你完成成熟和蛻變;

造化不好,運氣不好,資質有限,社會就像漏斗,很快會分成三六九等。

所以社會教育就兩個字:

篩選。

4、自我教育

經常聽到一句話:每個人的命運是把握在自己的手裡的。

其實就是講自我教育的作用。

作為孩子,要想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唯一的途徑就是在人生的路上,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

最為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幫助孩子開啟自我教育的能力。

因為:

父母再神通廣大,也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

父母再能幹細緻,也不可能參與到孩子生命中每一個瞬間,看到孩子周遭發生的每一件事。

所以,人生註定,最後要孩子獨自面對。

擁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是一個孩子獨立的能力,就是一個孩子獨立擔當自己人生的能力。

當然,越重要的東西,越費勁。

如何教育一個不主動學習的孩子?家長都應該看看

比起給孩子講解清楚一道題,更難的是如何讓他在我們的引導下自己把答案搞出來;

比起事無鉅細地參與孩子的人生,更難做到的是用盡心力培養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麼究竟如何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教育呢?

如何教育一個不主動學習的孩子?家長都應該看看

我們今天給大家3點建議:

1、只有你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人看的時候,他的自我教育才會啟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人養狗,很有趣,其間你會悟到很多。

有的人會給狗理特別的髮型,把身上的毛,這兒減掉,那兒留長;

有的人會給狗穿衣服,紅的,綠的;

甚至給狗戴髮飾;

當然脖套是必須的,狗的自由是沒有的。

人們在給狗做這些的時候,其實很少感到彆扭,似乎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一件事,壓根不用考慮狗狗的習性和愛好。

為什麼?

因為我們把狗狗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很多父母對孩子,其實並沒有比對待一隻狗更好。

我們生下一個孩子,並沒有把他當做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而是把他當做我們生命的延續來看,當做第二個自己來看。

所以:

小的時候,我們要求孩子給自己爭氣,長臉;

長大以後,我們希望孩子留在我們身邊,不要遠走高飛。

孩子不爭氣,不長臉,或者優秀得海闊天空地飛走的時候,我們會抱怨一句:

唉,不知道我們辛辛苦苦地養他做什麼?!

所以,因為這樣的念頭,孩子是什麼樣對我們而言不重要,我們看重的是,我們希望你是什麼樣。

所以,馬老師見到好多好多小孩子,長到15、6歲了,還是一個小孩,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吃什麼,要問媽媽的意見;穿什麼,要問媽媽的意見;做什麼,要看媽媽的臉色。

......

他的存在,只不過是作為父母的意志的體現。

而自己是什麼,他不知道。

很多父母講:馬老師,不是的,我的兒子好叛逆的,完全不聽我的話。

每當這時,我總要問:

真的嗎?

你把自由都給他,你看他能不能安頓好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能,這就是一個指標,他只不過是想要逆著你來一下,至於自己的人生,究竟要怎麼樣過,他是沒有成熟的想法和堅定的執行力的。

一個孩子,到15歲的時候,如果他在內心中還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大寫的“”來看,還不因為生而為人而喜悅,而自豪,還不因為體驗到自己生命無限的可能性而充滿熱情和動力,那麼抱歉:

你的教育是失敗的。

把他還給他,把他的生命還給他,把他的人生還給他,在心裡尊重他的存在,認可他是不同於你的新的一個人,認可他將展開一段完全不同於你的新的生命歷程,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

一個能夠切實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孩子,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對自己的責任心和擔當力就會自然產生。

這樣,孩子自我教育的契機,就開啟了。

2、讀書才能明理。

這裡的讀書不僅僅指教科書,也不僅僅指上學,而是指孩子在學校生活之外的閱讀量,以及閱讀的品質。

讀書才能明理,明理就是自我教育。

一般而言,一個孩子在他進入社會之前,他接觸的人,最近是父母,再次就是親朋好友,再遠就是師長。

這些人構成了他的現實。

這樣的現實塑造了他,但也淹沒了他,因為人很難超脫眼前看到更高一層。

就像你住在2層,你可以俯視1層,但你永遠看不到3層、4層、5層,處在更高層次的人,他們在想什麼。

而所謂上進,一定是要他的眼光能夠超越眼前的現實,能夠超脫世俗,看到很遠的遠方。

當然,你可以去旅行,你可以去和外面的人接觸,但,真正的接觸,應該是心靈與心靈的接觸。

所以真正的上進,根本性的上進,其實很難。

怎麼才能超脫出去?

書籍就為你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如何教育一個不主動學習的孩子?家長都應該看看

書籍可以超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一個孩子通過它看到一個他現實當中絕對沒有機會接觸到的人、事、物,以及思想,讓他看到一個超越自己小世界,更為廣博開闊的世界。

讀一本好書,就是你尋找到了一位高人前輩,他們穿越千古,跨越萬里,坐在這裡,和你娓娓道來;

讀一本好書,就是你穿越到另外一個世界中,用你的靈魂去體悟別樣的人生和酸甜苦辣。

另外,很多父母苦於給孩子講道理,做思想工作,因為我們的學識,相比孩子的成長,和時代的進步,總是顯得那麼單薄。

但是,如果孩子愛上讀書,愛上讀好書,那麼,就相當於在書裡,為自己找到一位水平更高的老師。

讀巴爾扎克,就相當於在和巴爾扎克對談;讀列夫托爾斯泰,就相當於在聆聽托爾斯泰的高論......

在書裡,那些高人前輩思想大家,用各種各樣更形象、更精闢、更豐富的表達方式,把這個社會,更真實一面,更多樣的形態,以及他們對社會人生的真知灼見,毫不保留地講給孩子聽。

所以,每一個愛讀書的孩子,無不愛思考,也無不愛反省,所以,他們會更懂事,也會更有主見。

所以,想要孩子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那麼就一定要培養孩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這一個習慣養成了,就相當於您為孩子請了無數個高人大家做老師,他們比你更有思想,他們比你有更豐富的見識,他們對社會有更真切的瞭解,他們比你的思想更深邃博大,您自然可以退居二線,樂享其成了。

3、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

非常規的人,才能成就非常人能做出的事業。

所以,那些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是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但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其實很懼怕孩子與眾不同,當他們看到孩子與大多數孩子不一樣的地方,會很害怕,希望把這個東西給它幹掉,讓孩子變得與其他人有一樣的想法,一樣的做法。

可是這樣的做法,唯一的結果不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變得一無是處,泯然眾人。

不敢讓孩子獨特,無法包容孩子的獨特,其實就會剝奪孩子對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而變成別人的傀儡,喪失掉自我,人云亦云,這樣下去,談自我教育也就無從做起了。

自我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敢於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最後:

高人指點

有的人把自己的一生搞得一地雞毛,到鬚髮皆白的時候,只剩下一聲嘆息;

有的人拿著一把爛牌,卻用心用魂,打出一盤好棋,老之將至的時候,終於可以欣慰地告慰自己的一生;

還有的人,渾渾噩噩,平平庸庸地度過了一生,最後,一生的日子,啥子滋味,居然沒有品味出一點;

有的人,上學的時候汲汲以求,卻學業平平;工作以後兢兢業業,卻也平常無奇,他終其一生都沒有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裡,如何修正;

......

盧梭講:人生而自由,卻無處而不在枷鎖中。

這種枷鎖,更多的是你的視野、格局、思維方式、觀念和做事狀態的侷限束縛。

掙脫這種枷鎖,是每一個有志於人生的孩子的畢生期待;

也是每一個有志於孩子成才不負一生的父母對孩子的畢生期待;

跳脫出去,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人生、學業,你的人生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打開。

可是,這種跳脫何其艱難,何其不易。

所以,古人講人生三大幸事:

出生名門、貴人相助、高人指點。

因為前者,是一開局就給你一個高的定義和格局;

而後者,是幫助你跳脫出原有層次的唯一辦法。

我們談自我教育,談社會教育,其實都是在幫助孩子,能夠跳脫出原生家庭父母思維方式的侷限,給孩子一個新的視角。

所以,如果您感覺自己能力有限,視野狹窄,一定要幫孩子找到他人生的良師益友,這良師益友,不是給孩子講兩道題,補兩節課,而是能夠在學業上、人生層次上為孩子打開新的一扇窗戶,能夠在精神上給他一個提振,讓他意識到:

人,原來可以這樣活著!

“教育,就是用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的過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