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盲目自信到盲目設限,是很多家長教育失敗中走過的一條共同心路

家庭教育 心理學 早期教育 育兒 素質教育觀察 2018-12-16

01

嬰兒在剛剛出生時,有一種叫做"全能自戀"的心態。他會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別人的存在都是為他服務的。

餓了,有人送上吃的;

冷了,有人為他保暖;

如果不高興了哭一哭,立即有人奔過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你瞧,我只要動一動心念,就能讓別人按照我的意願行動。

隨著他們的長大,漸漸從依附中剝離,經歷過求而不得的挫折,才知道自己的弱小無助。

我們的很多大人身體長大了,心智上或多或少還保留著嬰兒的一些特點,以至於成為了父母,還不知道如何恰當地養育自己的孩子。

比如,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沒有考慮孩子的實際成長髮育狀況:

他的心智是否能夠理解我的意思? 他的能力是否跟上我的要求?

他們覺得,我希望孩子表現怎麼樣,孩子就得表現怎麼樣,否則就無法接受、暴跳如雷。

這跟嬰兒的"全能自戀"有什麼兩樣呢?

把自己當成家庭的中心,期望自己動一動念想,孩子就會主動符合他們的要求。

當他們的念想落空了,就開始惱羞成怒,打罵和控制就變成了另一個"走捷徑"的法寶。

漸漸地,他們又發現這條路其實也難走,每次情緒化的操作過後,出現的反彈要以更大的力度才能壓下去。

以至於越到後面,越失控。當所有的力氣都用盡也無濟於事之後,發出這樣的哀嘆:我家的孩子怎麼會這麼不省心!

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省心的事,如果從一開始就不夠用心,後面就只能加倍地費心了。

從盲目自信到盲目設限,是很多家長教育失敗中走過的一條共同心路

02

從盲目自信到盲目設限,是很多家長教育失敗中走過的一條共同心路。

從一開始期待孩子完美滿足自已要求,到漸漸無奈地接受現實,心是不甘的,於是就有了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幻想。

面對自家孩子的現狀,只有滿滿的焦慮。即使求助於他人,即使有人分享了經驗,也不敢再認同,反駁道:

"站著說話不腰疼!"

"孩子哪有那麼好搞定?"

就這樣自己給自己設限,給孩子設限。

從盲目自信到盲目設限,是很多家長教育失敗中走過的一條共同心路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達克效應。越是無知無能的人,越是覺得自己正確和了不起;越是有能力和知識的人,越能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欠缺。

我也曾走過這樣的一段路程,從無知的盲目自信最後跌到自卑。

一開始躊躇滿志,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成,遇到困難了,卻開始退縮和懷疑自己,受到挫折和打擊後,又轉而否定自己。

教育孩子的過程不也是這樣的嗎?

一開始我們圖省事,理所當然地覺得孩子應該聽我們的,沒有必要費那麼大的周折。

就是我們對孩子的這種傲慢,自然地引起孩子潛意識的牴觸。因為,只有發自內心的溝通才是無障礙的,只有尊重才會換來尊重,換來心悅誠服的接受。

我們明明比孩子懂得多,能幹的多,完全可以做一個讓孩子崇拜欣賞和學習的榜樣,卻把自己變成了孩子心目中的一個盲目干涉她的、不講理的暴君。

他心裡在想,你一點都不懂他,還自以為是地講大道理,於是他開始牴觸,於是你覺得自己無能,開始否定自己,開始盲目設限。

從盲目自信到盲目設限,是很多家長教育失敗中走過的一條共同心路

03

那我們要怎麼做呢?

一、通過學習瞭解孩子和認識自己。

當我們瞭解孩子的世界,才會知道孩子的很多表現並不是不懂事和故意對抗我們,而是因為認知的不足,才明白很多我們灌輸給孩子的大道理,其實他是根本無法理解的。

才知道要讓孩子接受我們的觀點,必須要走進孩子的內心,站到他的角度去溝通。

才知道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他相信人們說的每一句話,相信自己所看見的就是真實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常常會在無意中觸發孩子成長的某個契機,指引著孩子的行為模式,甚至影響到他的一生。

我們會十分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一言一行引導出孩子的優秀品質。

二、通過實踐,跳出自己,改變自己。

每個人的認知途徑,都是從成長環境和經歷中獲得的,環境是底色,經歷是突破。

小時候,我們也無法理解什麼"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

順境中,我們會對輕易到手的好東西不珍惜,我們會對玩樂、美食和禮物貪得無厭,遇到了挫折才會感覺出節制的意義;

逆境中,我們會對自己的不幸遭遇充滿抱怨,我們甚至因無法忍受而百般逃避和擺脫,經歷過才知道堅忍的可貴。

經歷和實踐讓我們成長,我們也就學會了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屬於他的成長體驗。

當我們不斷地跳出自己原有的認知偏差,擁有更成熟的心智去與孩子相處後,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其實沒有那麼難搞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