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家鄉孕育新時期“博山精神”

焦裕祿 農村 三農 經濟 魯網淄博新聞中心 2017-05-14

魯網淄博5月13日訊(記者 崔新孝 通訊員 蘇兵 陳穎)幾十年前,焦裕祿離開故鄉,以捨己為民的公僕情懷,探求就裡的求實作風,迎難而上的奮鬥精神,帶領蘭考人民戰天鬥地,成為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如今,在焦裕祿出生、成長、進步的故鄉博山,這個響徹中華大地的名字一直指引著廣大幹部群眾前行。博山區1966年在焦裕祿家鄉北崮山村建起了全國第一個焦裕祿紀念館,並在全區號召學習焦裕祿精神,自此數十年來從未斷線,影響帶動著一代代的山城兒女。全國“孺子牛”獎獲得者、“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呂緒蘭,紮根基層、興醫為民的“全國醫院優秀院長”亓慶良,“全國三八紅旗手”泉子村書記吳聖霞……豐碑下矗立起一個個新時期的“焦裕祿”。

“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是焦裕祿精神的精華所在,也是博山區弘揚傳承裕祿精神的內涵。今年年初,中共博山區委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入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的決定》,向全區廣大黨員幹部吹響新號角——把焦裕祿精神內化為自覺行動,凝聚成推動博山發展的“博山精神”。

博山區共有288個村(社區),由於群山環繞,往返一個偏遠村往往就需要大半天的功夫。近來,村民們奇怪的發現,原本安靜的村子裡經常活躍著一群人,他們拿著小本本走村入戶,“張家長李家短”的四處打聽。

“難為這些領導了,我耳聾聽不見,他就一遍一遍的喊著跟我說,給我講政府的好政策,問我有啥困難。”博山鎮北邢村70歲的村民孫炳勝有些激動地告訴記者。

今年3月下旬開始,博山區開展了弘揚焦裕祿精神“問民生、辦實事、強作風”蹲點調研大走訪活動,廣泛調研瞭解民情,向群眾宣講政策、解決難題,確保社情民意在一線瞭解、發展思路在一線完善、惠民實事在一線興辦、組織建設水平在一線提升、幹部作風在一線錘鍊,真正讓百姓貼心暖心。

正如走訪孫大爺的機關幹部魏勇說的,要像焦裕祿一樣擺正自己“人民公僕”的位置,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焦裕祿精神。截至目前,大走訪活動已覆蓋全區所有村社區,走訪群眾、入戶調研5.59萬戶。

打造以焦裕祿精神為核心的“博山精神”,博山區不但讓黨員幹部走到群眾中去,還通過有效舉措拉近幹群關係,讓心心相連。

“一到週末,就有機關人員來打掃衛生。剛開始我們就看熱鬧,後來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人家都來給咱打掃衛生,咱起碼先把自家門前整理乾淨吧。”城東街道三路市場沿街的經營業戶趙宏說。

博山區全城清潔行動開展的有聲有色,不但群眾滿意,機關幹部也提神振氣。據該區清潔辦的工作人員介紹,隨著全城清潔行動的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沿路群眾從最初的“袖手旁觀”,到現在的主動參與、自覺維護,他們拿出自家的掃帚、簸箕紛紛加入到清理隊伍中。往日那些堆放在路邊的雜物、街面上的垃圾、牆上的亂貼亂畫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整潔的環境和幹群之間越走越近的心。

焦裕祿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不能只掛在嘴上,要用“釘釘子”的精神,務實功、出實招、幹實事,轉化成讓廣大群眾看得見摸的著現實成效,才能讓他們信服。

池上鎮泉子村地處博山區東南部,交通不便,是省級貧困村。也正因為地理位置偏僻,泉子村反而保留下了石板房、石板路等最原始的村落面貌,擁有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基礎。“去年村裡農家樂收入了20多萬,村民年收入兩三萬,雖然和鄉村旅遊發展成熟的村子比還有挺大差距,但是也讓村民看到了希望,有了奔頭。”泉子村黨支部書記吳聖霞說。

談起弘揚和傳承焦裕祿精神,被村民請命,接過丈夫擔子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今年剛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的吳聖霞有自己的見解:“我覺得帶著村民脫貧致富,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就是我最應該乾的。只要我有一百分的能力,就下二百分的力氣。”經過兩年的摸索,泉子村確定了以鄉村旅遊為突破口,衍生特色民宿、美食體驗、養殖體驗、休閒採摘、銷售體驗等幾大功能區,進一步盤活鄉村經濟的路子。今年,通過引進年輕人才和發展電商平臺拓寬營銷渠道,更多人知道了泉子村的漫山杏花、盛夏美景……

為百姓謀福祉是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的最終目的。今年以來,博山區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任務,成立9個專業委員會和24個指揮部,把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細化為一個個具體項目,以“掛圖作戰”的形式,由專業委員會和指揮部分別制定各自工作推進方案,明確任務目標、推進措施和完成時限,保障項目推進和任務落實。

“我是裕祿故鄉人,敬業奉獻為人民”正成為焦裕祿精神在故鄉博山落地生根的真實寫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