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前言

當前誰對經濟形勢把握最準,商業銀行是當之無愧的經濟“晴雨表”。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驅動著整個經濟肌體良性運轉,銀行又是金融業的主力,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

最近,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年報全部發布。淨利潤總計1.06萬億元,日賺29億元,全部實現日賺過億;資產總額合計達113.85萬億元,是全國GDP的1.26倍。

看得見的數據令人眩暈,看不見的還有經濟湧動的脈搏。誰在拉動中國經濟?哪些領域消費量最大?這些都能在年報中找到答案。

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看得見的盈利,六大行日賺29億

先從看得見的說起,2018年年報顯示,各銀行延續了2017年的回暖勢頭,合計實現淨利潤1.06萬億元,淨利潤增速均超過4%。

從淨利潤看,工商銀行全年實現淨利潤2977億元,名正言順的“宇宙第一行”;建行、農行、中行實現淨利潤分別為2546.55億元、2028億元和1801億元;交行實現淨利潤736.3億元,首次入圍國有大行行列的郵儲銀行淨利潤突破500億元,達523.84億元。

從增幅看,六大行都實現了利潤上漲。郵儲銀行以9.8%的增速在六大行中居首,建行、農行的淨利增幅分別是5.11%和5.08%,列第二三位;交行、中行、工行分別同比增長4.85%、4.45%、4.09%。

營收方面,工行依然穩坐頭把交椅,達7251.21億元,增長7.32%。建行和農行緊隨其後,全年收入都超過6000億元,中行位列第四,營收略高於5000億元。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營收均超過2000億元。從營收增速來看,郵儲銀行增速最快,達16.18%;農行營收增速也達到10.99%;中行最慢,為4.14%。

資產規模方面,2018年末,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和郵儲銀行的資產規模依次為27.7萬億、23.22萬億、22.61萬億、21.26萬億、9.53萬億和9.52萬億。在資產規模增幅上,除了建行增幅為4.96%外,其他五家銀行資產增幅均保持在5%以上,中行以9.25%的增幅居首。

由於防控風險被當做頭等大事,商業銀行加大了不良貸款清收力度。2018年,農行不良率1.59%,較上年下降0.22個百分點;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不良率均較上年末下降;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0.86%。

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利潤哪裡來 利息收入佔7成

雖然成績好似去年,但是在業績發佈會上,行長們卻並沒有欣喜。數據統計,國有六大行2018年共創造2.96萬億的營業收入,2.26萬億的利息收入,佔總營業收入的76.35%。也就是說,銀行們現在掙錢的本領和幾十年前沒有多少區別,銀行轉型還處在起步階段。

2018年,工行利息淨收入5725.1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74%;建行2018年利息淨收入4862.78億元,在營業收入中佔比為 73.80%;農行去年淨利息收入4777.60億元,在營業收入中佔比為79%;中行2018年淨利息收入3597.06億元,在營業收入中佔比為71.4%。

利息收入不斷增長,利差收益有提升,銀行怎麼能不賺錢。2018年,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郵儲銀行的淨息差分別為2.30%、2.33%、1.90%、2.31%、1.51%和2.67%,除交行與上年持平外,其他銀行分別同比提升8個、5個、6個、10個和27個基點。

銀行效益這麼好,誰在貸款?說出來真讓人不相信。2018年,六大行合計貸款增加額為51305.59億元,其中,公司類貸款增加額為14876.08億元,佔比約28.99%;個人貸款增加了31180.04億元,佔到了60.77%,其中新增個人住房貸款為25338.96億元,佔據全部新增貸款的49.39%,接近半壁江山。

現實就是這麼諷刺,政策堅決制止的人們反而趨之若鶩。限購政策不斷加碼,住房貸款久久批不下來,利率還動輒上浮20%。按理說,銀行這樣惜貸,貸款總額不出現斷崖式下滑,至少也得減少。恰恰相反,住房貸款增幅遙遙領先其他領域,再算上假借消費貸款曲線購房的,佔比還會更高。

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盈利點在哪裡?消費導向拉動

利率市場化大勢所趨,吃息差的好日子不會太長,轉型的方向就是加大非息收入。可惜這塊數據並不好看,工行下降1.5%,中行下降0.34%,交行下滑15%,郵儲下滑26%,建行、農行略有增加。

拋開成績,大體可以看出幾個特徵。一是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大幅下降,二是銀行卡業務持續增長,三是線上業務全面爆發。反映的經濟規律則是:消費拉動決定商業銀行服務升級。

非息收入下降主要是因為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的固收類產品的衝擊比較大。2018年,工商銀行的個人理財和對公理財的業務收入分別為275.96億元和145.82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6.0%與23.2%。建行下滑最快,理財業務收入為111.13億元,較2017年減少44.55%。

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最近,銀行紛紛設立理財子公司。這並非存量的22萬億元規模銀行理財業務“轉軌”,而是銀行、信託、證券、基金、保險等各類機構同臺競技,正式迎來了大資管時代。對於消費者而言,可選擇的空間更大,選擇誰取決於誰的服務更好。

另一項服務升級是線上業務。過去,銀行的線上業務僅限於轉賬,絕大部分業務被互聯網企業獨佔,如今,銀行機構開始全面收復線上市場。2018年,建行電子銀行業務收入185.85 億元,大幅增長98.96%;農行電子銀行業務收入增長34.6%;中行電子渠道交易金額同比增長16.18%。

銀行年報體現出的另一大趨勢是,國民經濟三駕馬車正從投資、出口主導轉向消費主導。超前消費的意識覺醒,信用卡消費、分期付款成為購物習慣。去年,工行銀行卡業務收入增加50.27億元;建行信用卡手續費達到350億元,增長15%;農行銀行卡手續費增長12.7%;交行增長23.65%;郵儲銀行增長27.77%。

招商銀行不僅累計髮卡量突破了一億張,全年的信用卡交易額也是最多的,達到了3.8萬億元。雖然招行沒有被列入國有大行,正是憑藉“零售之王”的口碑,該行實現營業收入2485.55億元,淨利潤805.60億元,超過交行和郵儲銀行,是事實上的大行。

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科技賦能,提質瘦身雙刃劍

從非息收入的變化我們就發現,互聯網行業的場景化思維深刻改變著銀行,這也是“金融科技”火爆的原因,金融正滲透到金融各個領域。

今年年報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在提及金融科技的數量分別是15次、64次、7次、21次、21次和3次。

建設銀行在2018年年報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次數最多,已經將金融科技滲透到了各個層面。在業績發佈會上,董事長田國立說,伴隨著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 技術等在金融領域的運用,到銀行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已是不得不然的選擇,要全力開啟“第二發展曲線”。首席財務官許一鳴解釋,“第二發展曲線”包括B端賦能,C端突圍,G端(指政府端)連接,提高數字化、精細化資源配置水平。

便捷是科技最大的力量,足不出戶就能辦業務,但也意味著銀行網點越來越雞肋。2017年末,六大行員工總數量為186.67萬人,到了2018年末為183.94萬人,合計減少員工數27370人,其中農業銀行減員規模最大,減員13616人,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減員均超過3000人,交通銀行減員1698人。年報顯示,多數銀行的稅前收入都在20萬以上,生活中抱怨不到5000的卻比比皆是,銀行不再是鐵飯碗,願意繼承父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結語

我們比喻銀行就像大象,轉型雖難,它們還是在拼命奔跑。這像極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期正在消減,增長雖在繼續,轉型壓力也日趨增大。改革瞬息萬變,996成為企業標配,曾經的溫情早已不在,個人要麼順勢而為,要麼被無情淘汰。

揭開國有六大銀行年報背後的隱祕

文字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