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轉型記

在沙河,道路升級改造後,人、車、貨分流通行,提高了車輛通行效率。

沙河轉型記

沙河街道綜合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路況。

沙河轉型記

在沙河,商圈分成三個片區,每個片區都有物流集散點,分別由3家大型綜合物流公司統一管理。通過APP,商戶可無縫對接完成下單、取貨、運貨全過程。

“嘩啦,嘩啦”,順著廣州大道中轉入先烈東路,數十萬人流、物流在此彙集。每天凌晨開始,720萬件衣物流向全國。這裡是華南三大服裝批發集散地之一,90年代末期流行一句話:“服裝看沙河,沙河一漲全國漲”。

從“一塊布做攤位”自發形成的市場到集聚了24個批發市場的商圈,30年來,天河區沙河街道成為年產值300多億的廣州服裝行業名片,也誕生了不少從白手起家到億萬身家的服裝界創業“傳說”。與此同時交通擁堵黑點和“髒亂差”曾一度成為沙河的代名詞。

所幸,變化在悄然發生。從2015年開始沙河市場商戶與周邊居民有了愈發明顯的感受:堵車黑點少了,開車通過濂泉路1小時車程變15分鐘……現在對沙河的評價漸漸集中於一句話:路通了,人心齊了。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郭蘇瑩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1、 50萬人次集聚的“雙十一”市場一度“停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沙河大街還是自發形成的“沙河易市”。九十年代末期,由於靠近廣州東站,物流條件極為便利,沙河大街被拆除,市場開始由零售向批發轉變。

有經營者記得,2008年沙河最為知名的萬佳服裝批發市場,15年的經營權租金還是3萬元。而今,熱門檔口15年的租金翻了百倍,最高可達500萬元。

彼時,服裝批發業正是發展黃金期,懷揣著家人湊的20萬元南下闖廣州的李顯,正昏天黑地忙到深夜:黑色塑料袋裝上貨物,用淺色筆跡標明買家的收貨信息,次日7點前通知發包工人將服裝貨物發走。

“手工發貨、人力運走,車和人走一條道。拉包工從這個市場到另一個市場,要花一個鐘;如果開車出沙河,要更久。”髒亂差,是李顯對沙河直接的印象,也是很久以來,沙河撕不掉的“標籤”:“一條路上,有車、有人、有擺攤的、賣小吃的,還有那麼多貨物,怎麼可能走得快。”

佔地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每天十多萬從業人員,一百餘家物流,約3000噸貨物流向全國……龐大的物流、人流進出令“人、車、貨”大戰天天上演。

交通混亂也一度成為此地的“頑疾”。在過去,一提到沙河頂、濂泉路,不少的士司機就會面露難色:“不去,太堵了,進去沒個把小時出不來。”若是執意要走,司機也只肯在廣州大道口放下乘客。

沙河的早上,經常被被卸貨工人吵醒。對於沙河居民陳阿姨來說,住在市場邊,也成了困擾全家多年的“心病”。“小孩吵著要搬家。路上很多垃圾,無論外出還是回家,到高峰期沒有個把小時進不來。”

龐大的“人、車、貨”體量也給管理者帶來了巨大壓力。在2015年“雙十一”高峰期,單日人流量達50萬人次。從沙河街道辦到轄區派出所、城管各部門不得不全員上陣,手拉手組成600人的人牆維持秩序。“一天下來,手都舉酸了。”有城管隊員說。

即便是這樣,在2016年“雙十一”期間,沙河市場也曾因包裹堆積如山,車輛進出和叉車作業受影響,一度出現“停擺”。

如同多數集中於人口稠密老城區的專業市場,由於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交通擁堵、臨街佔道、物流混亂、難擴規模,成為沙河服裝批發市場轉型升級面臨的一道難題。

更有甚者,因服裝市場集聚、早期缺乏規劃,市場內“跑馬圈地、見縫插針”式搶建造成消防隱患,成為隱匿在市中心的不定時“炸彈”。

“各個市場不相連,商戶‘圈地’佔道,走入市場如走‘迷宮’。到處是堆積的物料,一旦起火不堪設想。那時候我聽到消防車聲音就著急,整夜整夜睡不著覺。”提起此前的情形,沙河街主要負責人說。

不單是沙河服裝批發市場,實際上廣州大多數專業市場都弊病纏身久矣。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如今的專業市場大多集中在人口稠密的老城區,鄰街佔道、物流混亂、難擴規模等,都成了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的障礙。整治與轉型迫在眉睫。

2、 從市場拆牆到物流“觸網”

如今的李顯,已經是年銷售額數千萬、中國風服飾銷往全球的李老闆。在他看來,曾經的沙河與現在的沙河最大的區別就是“物流通了”“路不堵了”,受益於此,“貨到得快,客戶的返單也快多了”。

這也是不少商戶與買手的心聲。做女裝直播的劉阿姨說:“因為交通和環境,以前很多人都寧可去價格更高的十三行拿貨,也不願來沙河。”2014年,隨著市場快速發展,城市中心交通不堪重負,環境成了制約沙河發展的關鍵因素,整治的壓力如影隨形。

人、車、物,對應的是交通、消防、人員與物流四大問題。2015年10月,廣州市天河區成立沙河地區綜合整治領導小組,以問題導向、源頭治理的方法,逐個擊破。沙河批發市場周邊路網呈“五橫五縱”格局,這些路網如同“血管”,關係到沙河每天約3000噸貨物流轉的效率。打通“血管”,疏通佔道的人與物是關鍵。

疏通人流,沙河的整治從拆牆開始:為減輕主幹道的交通壓力,街道協調萬佳、長運等拆除服裝批發市場內的牆,寸土寸金的檔口攤位改為市場內部通道。部分貨物、人員、車輛不必走上主幹道,緩解了主幹道路交通壓力。市場打通了,消防問題迎刃而解。

2016年底,道路的升級改造工作全面啟動:按照“人車分流、各行其道”的思路,機動車道上設置了“廣州最高”隔離護欄防止行人橫穿馬路;人、車、貨分流通行,提高了車輛通行速度。

更深層次的問題來源於物流。沙河現貨進出的交易模式下,手推車與黑膠袋依舊是30多年如一日的“標配”。在現代物流發達的今天,傳統的人力打包、裝卸、搬運卻依然承擔著24個市場絕大多數現貨的進出流轉,效率低下、難守秩序。據統計,原有大小快遞物流點共176個,其中,有固定經營場地的快遞物流點僅13家,其餘多半是路面無證物流收集點。“一百多家物流搶生意,在路邊、在小區搶貨收貨佔道。沒有統一的物流點,路就通不起來。”沙河街道商會祕書長何創發說。

規劃物流,沙河請來專家外援,有了統籌思路。2016年4月,天河區邀請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專家,召開沙河地區交通組織優化及物流提升專項會議,確定了“引入現代物流,促進產業升級”的總體思路。

活躍在沙河商圈的拉包工小何,如今不再依賴熟客的電話通知穿越大半個市場去拉貨,而是手機就近接單後,統一調度上門。曾經半個多小時的路程,如今縮短到10分鐘。“效率高了,收入也多了一兩千。”

日昱物流的運送車輛,也無需沿街裝貨“人車爭道”。在萬佳服裝市場的日昱物流理貨區,GPS調度系統將裝載速度精確到秒,精確定位,提升效率。

這些都是沙河“觸網”,引入現代物流的縮影。整合了“服裝市場+物流企業”的新模式,以互聯網技術整合物流資源,提高物流運營效率。在沙河,商圈分成三個片區,每個片區都有物流集散點,分別由3家大型綜合物流公司統一管理。通過“沙河物流在線”APP,商戶可無縫對接完成下單、取貨、運貨全過程。

APP實現“商戶下單—物流企業接單派單—手推車接單上門取貨”的無縫銜接;一輛5噸貨車從裝貨到出倉不到15分鐘……萬佳服裝市場物流的相關負責人說:“沙河智匯物流平臺APP上線後,成功控制出入沙河運力約30%,還路於市。”

歷經三年多的綜合整治,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沙河目前的變化:轄區內主幹道車輛通行速度提高了5倍多,總警情數連續三年逐年下降。得益於綜合治理,服裝批發市場出入貨源總體呈穩步增長。據統計,2018年10-11月,整體貨量高峰由日均3040噸同比增加至4600噸左右。

3、 “人心擰成一股繩”

如今的沙河,街頭維持秩序的人群中,不僅有來自綜合治理隊伍的執法人員,也有一支由20人組成的特別隊伍,他們扛著“商會市場巡查督導隊”大旗,奔走在街頭巷尾和市場之間,成為沙河秩序的自覺維護者。他們是從市場、商會甚至拉包工人群體中自發志願參與管理的“市場督導隊”隊員。

就在幾年前,這樣的情形對於何創發來說,還是一個“想都想不到”的場景,“我們見證了沙河多年的整治,老實說,無論是市場還是商戶,最初都抱著懷疑的態度。”

“曾經,喊一聲‘兄弟別橫穿馬路’,換來的可能是一頓痛罵。整治中觸及各方利益,執法人員工作開展困難。”各方人員一盤散沙的局面,正是全體管理人員當時面臨的管理難題。

每天,數以千計的手推車拉包送貨的工人將貨品送到各個物流集散地,運往全國各地。而從拉包從業者到市場管理處、檔口貨主、物流公司,整治無一不涉及多方的協調和溝通。

“市場管理者是租賃方,他們想管不敢管;拉包從業者都是個體戶,要管無處管;整治市場又涉及到檔口貨主的利益。”曾在沙河待了20多年的居民王先生說。

2015年,沙河建立綜合治理隊伍和相關配套制度,成立了“天河區沙河地區社會治理綜合整治指揮部”,根據天河區大力推行的“一支隊伍聯勤執法”管理模式,加強各部門間協調聯動,進行日常守點和巡查。

如何將“一盤散沙”凝聚成一支隊伍?近年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力量,整合社會力量,在黨建引領下,各方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成為沙河街道全新的工作模式和思路。

2017年,沙河地區綜合整治辦和沙河商會兩個黨支部成立,進一步強化突出黨的領導,構建沙河街區域化黨建共建格局。發展一線從業人員為黨員,充實基層黨組織力量。

行業企業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使街道從主導型角色轉為指導型角色,充分激發出社會的內動力。在沙河,成立了多支黨員帶領、商戶與市場共同參與的志願者隊伍,先鋒模範和骨幹帶頭作用明顯。無論在“雙十一”前後的貨運高峰期,還是日常常態管理,從商會、市場到拉包從業者,都主動參與其中。

“整治中,黨員帶頭。人心擰成一股繩,沙河有了主旋律。”提到這一變化,沙河街道主要負責人說,“黨建引領,讓大家有了歸屬感。政府對沙河地區治理‘一支隊伍聯勤執法’的成效,讓路通了、物流流轉更順暢了,大家嚐到了甜頭,自然自發地加入到協助整治的隊伍中。”何創發鬆了一口氣:“原來政府不是要把市場關閉,而是為了讓它更好地發展。”

4、 “拉力君”以沙河為家

來自河南的老劉是沙河兩萬多名“拉力君”的一員,去年10月,經過線上線下投票徵名活動,像老劉這樣在沙河地區從事裝卸打包服務的人,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拉力君”。

“以前別人都叫我們‘拉貨的’,‘拉力君’這個名字讓我們感覺到越來越被社會認可了。”從事裝卸打包10多年的老劉說。身份新認同帶來的還有看得到的福利,一千多名物流裝卸打包從業者獲免費手推車。

在沙河,拉包從業者是特殊的存在,不少人是從外地來到廣州,作為個體從業者數十年從事拉貨工作。2015年之前,沙河地區手推車拉包從業人員因為拉貨、丟貨、冒領貨物等引發的矛盾糾紛數不勝數,這一直成為沙河地區城市綜合治理的老大難問題。

老劉不僅有了新名字、新推車,也有了“新東家”。沙河還將手拉車的從業人員納入到物流企業管理,以三大物流中心為試點,通過手拉車APP信息平臺進行分單,協調整合手拉車資源,統一工衣、統一證照、統一管理。

“來了廣州十幾年,早就把這當家了,孩子在這邊上學,很多老鄉也在這。”提起在廣州的生活,老劉說。

在“拉力君”群體中,87.3%都是來自河南駐馬店市的正陽縣和平輿縣。為採取更多措施保障“拉力君”這個群體,讓他們安心在廣州工作,去年,沙河街道與平輿縣、正陽縣啟動共建手推車務工人員服務站,建立協同服務管理機制,目前,已有兩名來自駐馬店的幹部作為“孃家人”來到廣州駐點,更好服務“拉力君”群體。

近年來,天河區在全市率先推出“一支隊伍聯勤執法、一個平臺指揮調度、一張網格精細管理”的基層治理新模式,運用科技手段不斷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網絡。而“拉力君”群體,在其中也成為“主力軍”。

2018年3月,在沙河街綜治委指導下組建的沙河商圈手推車群防群治隊伍,到目前已經發展到4300多人,他們在沙河服裝商圈社區治安、平安建設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天河區劃為2337個網格,利用社區網格化管理,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風險防範化解網絡。其中,沙河街“沙河拉力君服務隊”即成為“廣州街坊·群防共治”的4個天河代表品牌之一。

以前人們眼中無序作業的“拉包工”,逐漸成為遵紀守法、服務規範、敬業有禮的“拉力君”,成為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力軍。

▶記者觀察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沙河實踐

從亂到治,沙河服裝商圈之變,始於交通整治、物流優化,成就於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創新模式。而從“拉包工”變身“拉力君”這個看似微小的更名中,實則是近年來沙河服裝商圈鉅變的一個生動體現。

自2015年以來,沙河地區重點治亂,開展社會治理綜合整治,通過對物流的優化提升、道路升級,對手推車從業人員的規範化管理,讓物流裝卸打包群體在主體意識上發生了巨大轉變,從而真正地融入到沙河地區群防群治新格局中。

沙河的轉型升級僅是廣州專業市場轉型的一個縮影,“吐故納新”成了關鍵詞。從難題到破題、解題,反映的是由“亂”到“治”的蝶變過程中,沙河地區如何成為聯動多元力量推動商圈治理的樣本,更是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的縮影。

正如沙河街道商會祕書長何創發所說:“環境從無序到有序,交通整治從事不關己到事事參與,商戶心態從懷疑到感恩,這都是沙河整治帶來的甜頭。”

近年來,沙河以黨建為引領,社會組織、市場、商戶、“拉力君”齊參與,著力推進營造專業批發市場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作出貢獻。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有著深厚的商業積澱和物質底蘊,全市遍佈眾多大小專業批發市場,人流、物流、資金流大,商品交易專門開放,地區經濟繁榮。深化專業批發市場綜合整治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迫切需要。

沙河服裝批發市場之變,只是專業市場轉型的第一步。未來,依託現代物流發展,傳統市場現場、現金、現貨的交易模式還將進一步被顛覆,高度集聚的專業市場將往結合網批和電商的展貿化發展。

在沙河街道主要負責人看來,批發市場經營方式與業態正發生變化,而沙河實際上有自己的優勢,“目前,沙河集聚了多樣化貨品,同時又具備了全國各地客商、商戶、物流的資源。展望未來,批發市場發展趨勢將從批發貿易轉向展示貿易和平臺化交易。而只有通過不斷轉變、優化才能提高市場活力,集聚要素與資源,發掘出更多的空間。”

他期待,未來,在珠海生產的衣服不用再運進沙河,只需外地客商在沙河擺版看貨、完成交易,珠海工廠的衣服就會直接運到客商所在地,沙河將徹底變成信息流、資金流彙集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