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如歌

建築 文物 農村 藝術 中國網 2017-07-18

中國江西網訊(記者 楊敏 劉之沛 湯民)村落,青山眷戀,綠水纏綿;文化,代代延續,時時迴旋。每個鄉村都蘊含了流淌的文化,承載著鄉愁。獨特的文化元素,展現了文化的生命力量,猶如一本厚重的書,讓人們在品讀中暢飲生活的陳釀。

與時間慢慢建立起關係的鄉村文化,有傳承有保護更有發展,伴隨時光交替依然春暖花開。7月,記者頂烈日冒酷暑穿行在廣昌、永豐、青原、吉水、峽江、新干等地鄉村,尋找那些不曾被人遺忘的故事,聽當地人講述他們的懷念和深沉的愛。

7月10日,驛前,驕陽似火。這個地處廣昌縣南部的歷史文化名鎮,仍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築就有50餘幢,且烙下了各種不同時代的歷史印記,其中石屋裡民宅已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只是,旴江趨於平靜,繁華街景已成記憶,我們只能透過古建築去揣摩去遙想斯地當年文化經濟的繁榮發達。穿行於寬窄不一的街巷,相遇的是祠堂、官邸、別墅、店鋪、作坊、紅軍標語,古驛道、古拱橋、古樹木和忙著剝蓮子取蓮芯的村民。鑲嵌在古建築上的石雕、磚雕、木雕,蓮花、蓮葉、蓮蓬,讓整個古鎮洋溢著博學多姿的蓮文化。

在永豐縣城西門恩江畔,記者徜徉在歐陽修紀念館,大量圖片、書籍展示了這位先賢輝煌的人生軌跡,激勵後人勤奮好學報效祖國。館前的宋代報恩寺塔、狀元樓及不遠處橫跨在恩江之上的江西最長石拱橋,彷彿在為我們講述這片大地昔日的榮耀、見證今天的輝煌。

吉安市青原區有個近千年歷史的村落叫渼陂。它的古,它的紅,它的綠,它將祠堂文化、明清建築、雕刻藝術、紅色遺址融為一體,積澱深厚的文化元素今天仍熠熠生輝。在水運為主的年代,坐落在富水河邊的渼陂,與其他重要商埠一樣,從古街老巷牆壁上隱約顯出的各類招牌,可以想象當年這裡商貿物流的繁華與榮耀。尤其是那座明清結合式風格的永慕堂,更讓人浮想聯翩。堂內“忠”“信”“篤”“敬”四個大字,就是囑咐後人對國家要有忠心,要講信譽,要實事求是,要尊敬他人,所以成了渼陂人的座右銘,代代相承。這座永慕堂曾經還是紅四軍軍部舊址。在老街上,紅軍飯店、客棧等為來此尋古探幽的客人提供了方便。在毛澤東舊居里,一個電視劇組正在拍攝紅色題材的電視劇。

吉水縣的八都鎮,古稱龍城,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祖籍地。在八都圩鎮東南約2.5公里處的龍城遺址,傍山依水,三面有丈餘寬的壕溝相圍,呈現“盤龍形”。雖然龍城遺址的考古發掘還未完成,但不免讓人生髮無限遐思。在毛家村村支書毛建華家裡,記者翻閱了有關族譜和史料,其中還有韶山毛氏的宗譜。

浸潤和涵養了文化的鄉村,才是秀美的,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朱宏宇,湖北美術學院的大四學生,頭戴草帽,坐在旴江河邊,把對岸“清吸旴源”船形屋精準地素描到畫板上。與他一道慕名到驛前來寫生的,還有他的十幾名同學。他們分散在村中多處,所選取的角度各不相同,但目光都凝視在那一幢幢古建築上。美術家們善於用自己獨到的眼光來捕捉獨特的東西,並運用手中的畫筆把它定格和傳揚。記者剛走進渼陂村,就看到一位畫家,只見他頭戴大斗笠,神情專注地把古村一角“移”到了他的畫布上。記者與他攀談後得知,他來自南京,這次慕名來渼陂作畫,已經四天了。

峽江縣城旁邊有座玉笥山,名聲十分顯赫,早在唐代杜光庭所著的《洞天福地記》中就被列為“第十七法樂洞天”“第七鬱木福地”,且留下眾多故事和傳說,歷代名流也為它留下大量的詩詞歌賦。放眼玉笥山,滿目蒼翠,且伴有濃郁的文化色彩。縣旅遊局局長李文清說起玉笥山的自然、人文、奇趣如數家珍。記者發現,今日的玉笥山依然保持著原始的風貌,茫茫林海中,藤蔓交纏,浮綠擁翠,流泉飛瀑,不遠處更有贛江如練,繞城北去,給它增添了幾分活力幾分靈氣。掩映在林中的片片野生茶園裡,幾個來自新干的男女正在採摘茶葉。記者好奇他們為什麼會在盛夏時節採茶,經詢問方知,由於這裡生態特別好,又是野生茶園,他們是特意到這裡採摘些茶葉,回去做擂茶的。

特定的文化符號和標識,是最動人的鄉愁。7月13日來到新干,縣裡的同志力邀記者去潭丘鄉看看中洲鄒氏祠堂。原來,中洲由“麻煩村”嬗變成遠近聞名的“文明村”,與這座展示鄉土文化的“殿堂”密不可分。由於村老年人協會的積極參與和建設,這座氣勢恢宏的舊祠堂,已成為村文化服務中心、關工委、老年人協會、退休人員活動中心、老年體協、綜治協會、法制道德教育園地、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等場所,內有廉潔文明宣傳室、圖書室、電視室、娛樂室等。在堂內的中洲村史館裡,展示了村中先賢的業績,介紹了鄒努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通過尋覓先賢足跡,緬懷先烈精神,激勵後人發憤圖強勤勞致富。

徜徉在每幢老屋裡,發現大多有人居住其間,平時若出現點漏水破損什麼的就會及時予以修繕,不至於等到損毀嚴重了,再花巨資去修繕。也許正是這一原因,才使這些古建築得以保存。每個老年活動中心裡,老人打著麻將聊著天,顯得格外安逸。在驛前,記者偶遇廣昌夷風文化藝術木偶劇團的演員,他們正忙著為下一場演出做準備。據團長謝家勝說,塘坊木偶戲源於漢朝,此戲一舉一動、喜怒哀樂均由戲班師傅用線操縱完成。由於其所演之戲痛斥醜惡,弘揚正氣一直流傳至今,現已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謝家勝則是第七代傳承人。

斗轉星移,文脈相傳,鄉音鄉愁,過往如歌。記者幾天來的所見所聞,證實了當地代代村民用心動情地保存著凝聚著獨特元素的文化遺存,並通過各種形式弘揚傳承著優良家風。無論是在驛前、渼陂、八都,還是在報恩寺塔、玉笥山、龍城,每塊磚頭每個雕刻每幢老屋都記載了無數被遺忘的故事,千百年來向人們娓娓敘說著歷史的滄桑鉅變。今天,各地正結合秀美鄉村建設,以文化為靈魂,把紅色、古色、綠色作為旅遊資源融入鄉村旅遊,讓人們不忘過去,珍惜當下,謀劃未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