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開元寺

潮州開元寺位於潮州市區開元路,原佔地100畝,現存20.3畝,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元代稱開元寺為開元萬壽禪寺,明代起改稱為開元鎮國禪寺至今。開元寺經歷代修建,帶有宋、元、明、清的建築風格和藝術特色。

開元寺規模龐大,肅穆壯觀,是一組較完整的唐代建築群。其山門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全寺內分四進,分別為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有廊廳,縱深60餘米,建有觀音閣、六祖堂、地藏閣、方丈廳等。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建在高出地面的臺基上,面闊5間,進深4間,重簷歇山頂,殿脊以葫蘆、雉尾為裝飾。大殿和殿臺四周的石欄板上,嵌有唐代石刻78塊,敷演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並刻有猴子蓮花等動植物圖案。殿前有1對石經幢上鐫《準提咒》和《尊生兒》。殿內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年),用隕石刻成的大香爐,淨高15米,由大小6層疊成,上鐫“天人獻花”字樣及走獸、蟋龍、變蓮瓣、梅花鹿等圖案,刀鋒犀利,稜角分明,刻工精美,是十分珍貴的文物。殿內還有建於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璀璨奪目。塔基6個柱頭分別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經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個門洞,均置十八羅漢及二十四諸天尊塑像。此外,還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年)鑄造的千斤銅鐘、元代的銅聲板等一批珍貴歷史文物。寺內的藏經樓至今還保存著8大櫥乾隆欽賜的雍正版《大藏經》7240卷,內有漢、番、梵對照本,還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連環圖卷,其數量之多,資料之全,為國內寺院所罕見。

開元寺古樸雅緻,處處閃爍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1980年,開元寺進行大規模重修,千年古剎又重放光彩。每天,前來朝拜旅遊的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絕。

潮汕有這三大古剎

揭陽雙峰寺

雙峰寺為潮汕地區現存三大古寺之一,現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揭陽市區馬山巷。始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舊址在磐溪都雙山(今桂嶺鎮雙山村),為法山禪師所創。明初,石山禪師移建於縣治馬山巷今址,乃粵東地區一大叢林。是時寺宇壯觀,佛相莊嚴,茂林修篁。每當夕陽西墜,鐘鼓鈸鐸齊鳴,梵唄陣陣,木角篤篤,景色迷人,為禮佛和遊覽勝地。擴建後規模宏大,遂與潮州開元寺、潮陽靈山寺並稱“潮汕三大名剎”。後歷經兩次擴建重修,全國佛協主席趙樸初為寺宇題匾。重修後寺院呈四合院佈局,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前廳、大雄寶殿、泰佛殿,有東西兩廊。寺中有歷代文人雅士碑刻歲通,寺中有磚刻五塊,其中虎壽碑最為珍貴。泰佛殿為樓閣式,正殿中金身泰式佛像一座,相傳走近,其耳鉤即不斷輕搖,被傳為異事。

改革開放後,縣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宗教政策,決定修建雙峰寺,恢復古蹟,開闢旅遊勝地。1986年10月25日舉行奠基禮,破土興工。經過整整61個月施工,耗資四百萬元,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1991年12月10日隆重舉行修建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盛況空前。

近年修建一新,樓閣渾雄,紅牆雕棟,叢竹片修篁,綠葉遮道,古鐘悠揚。古時稱“雙峰晚鐘”,為揭陽古八景之一。詩云:古寺鐘聲清妙覺,莊嚴梵宇金城東。

如今修建一新的雙峰寺,殿宇更為壯觀宏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三宇並立,觀音閣、地藏閣精巧玲瓏,東西長廊、耳房及角樓,結構嚴謹,整個寺院雕樑畫棟,古樸大方。寺內珍藏有泰國華僑贈送之觀音菩薩銅像,人們前來瞻仰,常常見到菩薩的耳環在微微擺動,被稱為雙峰一奇。

潮汕有這三大古剎

潮陽靈山寺

位於銅盂鎮塔口山麓,坐東北向西南。唐貞元七年(791)高僧大顛創建。長慶二年(822),穆宗賜額“靈山護國禪院”。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名僧覺然重建,是年朝廷賜新譯藏經280卷;天聖七年(1029)詔改為“靈山開善禪院”;景祐元年(1034),邑人、刑部郎中許申撰文《敕賜靈山開善禪院之記》勒石立碑(今存)。宋高宗欽準邑賢王大寶奏請靈山為“祝聖萬壽山”並立碑紀念(原碑已佚),今寺僧重立。明洪武二年(1369),僧空山重修建;正統、景泰、成化年間,又數度重修;正德十六年(1521)寺廢;萬曆二十三年(1595),知縣徐一唯主持建佛堂一座和三山門;崇禎六年(1633),知縣楊灼主持續建完成;明末復廢。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縣彭象升捐俸重建留衣亭,並禮請縣城文照堂信如和尚主持重建,四十五年(1706)告竣。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名僧寬鑑、又宗組織潮汕各地僧眾30多人,登靈山創辦僧伽農場,並主持修葺工作。“文化大革命”後,寺藏經卷、字畫及佛象焚燬一空,僧人返回原籍,古剎闢為農場。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以釋又成、釋定根為首僧眾多人,重歸靈山寺開展修復工作,並保留清康熙重興的三廳六院九天井的建制、土木結構,進深74米、寬39米,佔地面積逾5000平方米,有東樓西閣及僧房40間,山門兩側為鐘鼓樓。

20世紀80年代後,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海內外熱心人士捐資幫助下,歷經釋又成、定根、新曦、明光、心印、光輝(現任)等六任方丈主持重興,靈山寺開始大規模拓建。1981年4月塑佛像、造佛龕、添法器、修葺堂殿。1982年修復大雄寶殿,改建兩側通廊。1984年陸續修復拔木塢、白石槽、留衣亭、寫經臺、祝聖碑、舌鏡塔、千叢果、開善藏等靈山八景。1985年起,興建山門牌坊、塔院、僧舍、擴建東西通廊兩側厝包(僧舍),改建觀音閣和唸佛堂、鐘樓、鼓樓,擴建新客堂和新齋堂,總建築面積7660平方米。1989年於寺後約500米山坡動工興建全石鎮山千佛寶塔。1990年擴建北廂樓。1991年動工改建大雄寶殿為重簷四溜水之土木結構殿宇,同時擴建南廂樓和改建觀音廳。1995年萬佛閣、開善藏落成。1996年修建留衣亭、鋪築登山大道並建靈福亭。2000年新建大山門及六角亭。2002年動工興建大顛祖師紀念堂。此外還構建方丈樓、素菜館等,各項配套設施基本完備,使靈山寺的建築面積從1978年前的2000平方米擴大至1萬多平方米,千年古剎煥發劃時代的風彩。2000年成功舉辦了1200多年來首次傳戒大法會;2006年廣東省禪宗歷史文化系列活動在靈山寺隆重舉行,使大顛祖師的道場更加聲名遠播。現寺內保存宋、明、清碑刻8通,收藏趙樸初、許滌新、饒宗頤、秦咢生、陳大羽、啟功、釋弘一、釋茗山等海內外名家書畫一批,並勒石陳列為碑廊,供遊人觀賞。

1978年11月20日,潮陽縣革命委員會重新審定公佈靈山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12月1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唐大顛祖師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國務院批准公佈靈山寺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漢傳佛教寺之一。

潮汕有這三大古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