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起義差點活捉蔣介石,可惜被兩則假新聞騙了

川軍起義差點活捉蔣介石,可惜被兩則假新聞騙了

【1949年12月,蔣介石計劃逃往臺灣。當時部分川軍將領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策劃起義,打算在蔣介石逃跑前將其一舉活捉。可惜,由於兩則不知有心還是無意散步出的假新聞,起義的川軍錯失了活捉蔣介石的機會。】

國民黨胡宗南部雲集川西,使原準備起義的一些川軍將領感到很大壓力。萬一此時走漏風聲,難免束手就擒。夜長夢多,倒不如先下手為強,倒戈一擊,固據成都,等待幾百裡外的解放大軍的到來。特別是過去曾與共軍兵戎相見的將領,眼看馬上就要解放了,最好能拿出點實際行動來作為棄暗投明的見面禮,爭取戴罪立功。

還在前幾日,劉文輝、鄧錫侯潛出北門,到達崇義橋本軍的防地後,隨即派人全副武裝至斑竹園接陳離。並囑陳離函促川西地下黨留蓉臨時工作部與鄧錫侯部參謀長牛範九速去共商起義大計。

前日上午,“臨工部”王逸平、鄒趣濤按約前往。在劉文輝、鄧錫侯部防地龍橋小學內,劉、鄧、陳、牛、王、鄒等密商起義具體部署,決定劉、鄧等人即日去彭縣,於9日宣佈起義:王、鄒、牛馬上返回成都,安排城內劉、鄧部應變事宜,劉、鄧將其留城部隊交“臨工部”統一指揮。

王逸平、鄒趣濤、牛範九返城後,王、鄒以“臨工部”名義立即在華興街九十五軍軍部召開會議,傳達龍橋小學會議決定,城內劉、鄧部隊楊晒軒、董旭坤部官佐到會聽取了傳達。明日馬上舉行起義的消息對到會人員震動很大,大家都明白,城外部隊起義後可佔據原有防地固守,而城內部隊勢單力薄,僅是幾個守備營團和機關,怎樣對付得了隨之馬上就來的巨大壓力呢?

楊晒軒聽後主張說:“明日即將起義,我部已來不及撤離了。”為了防止蔣軍的突襲,他提出利用軍部和右側的郵政總局大樓與潘文華公館構成三角形的制高點防禦圈,築好防禦工事,舉行城內暴動,準備迎擊敵人。並列舉了他在江油與紅四方面軍作戰時,固城而守幾個月“不敗”,堅持這次暴動也必獲勝利。一些將領和地下黨人員也積極贊成暴動這一主張。

然而也有不同意見。第九十五軍參謀長王大中堅決反對,以為不可冒險,一是構築工事,形同請戰;二是寡不敵眾,必遭覆滅。還是走為上計。並說江油之戰取勝,是因為那時紅軍沒有重武器,現在胡宗南部既有重炮,又有坦克,城區工事難以固防。

但是,撤離又來不及了。會議最後商定,要作最壞打算,邊撤邊準備應戰,趕緊聯絡城內一切反蔣力量,籌組武裝暴動。聯絡工作由地下黨組織出面約集;楊晒軒負責具體策劃暴動計劃;撤退協商問題由王大中通過成都防衛副司令餘錦源向城防司令進行疏通,藉以有利於防衛為藉口,命令劉、鄧駐城區部隊移防城外,並上報國防部顧祝同總長核批,另一方面由牛範九以保定同學關係,請求顧祝同予以批准。

撤離與隨時應戰暴動工作雙管齊下急速進行著。楊晒軒的暴動計劃很快就拿了出來,擬定該部固守軍部之三角制高點;劉文輝駐武侯祠董旭坤團及劉部其他城中零散部隊,立即集中於武侯祠加強防禦工事,固守應戰;正被地下黨所策反的原國民黨第二十兵團司令陳克非部由郫縣等地推進至成都北門外作為策應;並邀請第四補給區司令曾慶集率部直接參加城內暴動。驅逐胡部,解放成都。擬定全城在10日舉行武裝暴動,並制定了活捉蔣介石的計劃。

昨日上午,曾學圃按“臨工部”指示,將暴動計劃通知了曾慶集。曾對這個突然的決定甚是驚訝,便立即與曾學圃作了仔細研究,認為暴動計劃很難取得成功,尤其是作為策應的羅廣文部謝直等三個師難以按約來城。曾學圃解釋說:“三、四天前,謝直師長已與成都地下黨組織取得了聯繫。”曾慶集則認為,這個外援不可靠,羅廣文雖有起義之意,但謝直僅在重慶解放前夕才任命為師長,羅廣文不可能將3個師的兵權交給謝。此時城內與地下黨有聯繫的僅有楊晒軒九十五軍軍部少量機關部隊和聯勤部分部隊,其餘均為零散雜牌地方武裝,而成都城內外則有胡宗南部20餘萬眾,力量對比過於懸殊,若在南北兩路解放大軍未到達前冒險行動,結果定遭失敗,受到不必要的流血犧牲,這與川西地下黨組織原定的保衛成都不受破壞的指示是相違背的。

曾慶集堅決反對暴動,而曾學圃說這是“臨工部”不得已才作出的指示。曾慶集有些進退兩難,最後決定還是以大局為重,視情況慎重參加暴動,並提出了兩條意見讓曾學圃迅速轉達:一為推遲暴動日期,俟曾慶集親與謝直見面後再決定;一為請約定與謝在成都見面的時間和地點。

楊晒軒等人接到曾慶集的意見後,也覺曾的考慮有道理,主要還因為曾慶集部隊在城中已佔據舉足輕重地位。曾部若不參加暴動,城內也就再無像樣的正規部隊,其他外援力量進不進得城來,還得另當別論。這時,疏通撤退的工作還正在進行,胡宗南部還未採取敵對行動。所以,楊晒軒及“臨工部”商定,還是先聽聽曾慶集與謝直的會談後再作最後決定。並約定曾、謝二人於10日晨8時在潘文華公館見面。

曾慶集與曾學圃都對謝直不甚瞭解,感到與謝會晤,後果難測,很有顧慮。二曾又立即前去訪晤楊晒軒,商定十日會面臨時改在第九十五軍軍部與謝直晤面,以防意外。

10日一大早,王樵生帶車把曾慶集送到九十五軍軍部,又到潘文華公館接謝來。參加會面的有曾慶集、謝直、呂振修、曾學圃、楊晒軒、王樵生共6人,大家見面後,呂、曾在中間穿針引線,但為防萬一,多未以真實姓名相介紹。

會談後,曾慶集、楊晒軒對謝直能否帶出3個師的兵力參加暴動仍表懷疑,認為有必要再次約請謝直部各師長、團長作會晤洽談,謝直表示同意,會談地點仍在第九十五軍司令部。第二天,由於種種原因,謝直難以召集各師長團長赴約,曾、楊在約定地點到時未見謝直面,知情況有變,謝直部已顯然不能參加成都暴動。這一暴動計劃終因多方周密考慮和蔣介石頻施計謀而作罷。但“捉蔣”計劃仍在進行著準備。

蔣介石在10日這天,是一整天都沒有出黃埔樓,身未動心中卻並不平靜。以後的事實可說明,此時的蔣介石一定對“成都暴動”特別是“捉蔣”計劃有所風聞。

前面說到地下黨“留蓉工作部”在策劃“炮打黃埔樓”和“成都暴動”兩方案不成之後,又曾制定了活捉蔣介石的方案,計劃這樣做既可在蔣介石去機場的途中行事,避免在市內發生戰鬥,又易手到擒拿。

前幾日,在華興街國民黨第九十五軍軍部,副軍長楊晒軒聽了地下黨呂振修等人的“捉蔣”計劃後,很是激動,他意識到這也正是自己能夠實現由二野派出的敵工代表裴治鎔所交代的“立功贖罪,迎接解放”要求的良好時機。那還是在月初,由重慶來的聯勤第四十四補給區參謀長王樵生,祕密轉達的裴治鎔祕信中所提出的要求。

楊晒軒自告奮勇地向呂振修等人說:“只要組織一個兩百人的敢死隊足夠了。就在我們九十五軍裡挑選隊員,我任敢死隊隊長。”地下黨組織經過研究決定,批准了楊晒軒的要求,並決定由正率部駐守城內的王樵生、徐震球等人組織武裝力量配合行動。

王樵生、徐震球等人接受任務後,在城區積極作好一切應戰準備,只等蔣介石出洞後,便堵住其後退入城的道路。

徐震球對這一“捉蔣”任務,更是特別細心關注,其中緣由是因為他還在重慶時,就參加過那時策劃捉蔣的密謀。時任國民黨反情報隊隊長的徐震球等人在重慶地下黨組織的指示下,曾試圖策反守衛蔣介石公館的國民黨內政部第二警察總隊總隊長彭斌,計劃在蔣介石公館或機場捉蔣,後因彭斌膽小怕事不敢行動,意志不堅決,其部隊力量也薄弱,又受楊森節制,彼此又有矛盾,在重慶解放前夕的捉蔣計劃就這樣流產了,此事在前文中已有細述。所以,徐震球一提起這事很是惋惜,並引以為戒,提醒在成都的這次捉蔣計劃一定要行動堅決果斷,各方“捉蔣”力量立即進入角色。

楊晒軒說幹就幹,在兩天內就組織起了一個由200餘人組成的“捉蔣敢死隊”,大家摩拳擦掌,宣誓要在這一行動中立頭功。埋伏在北較場、勵志社大門口的便衣人員機警地監視著門內外的進出人員,與敢死隊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一旦發現蔣介石的行蹤,“捉蔣敢死隊”就會立即出動。

然而,便衣人員卻一直沒有見蔣介石的車隊由大門中出來。

大出乎人們所料的是,9日的成都地方晚報以通欄大標題寫道“蔣總裁昨已離蓉飛臺”。地下黨組織和楊晒軒、徐震球等人對這消息很感突然,忙召集敢死隊核心人員和便衣人員商量對策。緊急商議意見結果,認為既然蔣介石已經飛走,“捉蔣”也就再無什麼補救辦法,大家有些灰心喪氣,最後議定開始著手下一步的發動起義,另行舉事。

現從歷史檔案中查知,地下黨“留蓉工作部”在1950年1月14日上呈川西區黨委組織部關於策反工作的報告,也明白無誤地寫道,蔣介石是在12月8日離蓉飛臺的,可佐證“捉蔣敢死隊”是在得知“蔣總裁昨已離蓉”報導消息後,才放棄“捉蔣計劃”的。但就在當日的下午,蔣介石竟又在成都的城門街頭公開露面,這實在是令人難解的事,而且又是那同一種報紙,也相繼刊登了“總裁下午輕車簡從巡視蓉市區”的消息。這消息立刻又引起了正準備解散的“捉蔣敢死隊”的高度注意。

10日午後,“捉蔣敢死隊”核心人物在華興街九十五軍軍部再次祕密開會,重新準備展開捉蔣工作,組織力量伺機動手。真是好事多磨,又突然傳來消息說,蔣介石於中午已經離開北較場,在城北鳳凰山機場乘飛機離蓉飛臺,這消息同樣刊登在了成都各大報紙的報端。

“捉蔣敢死隊”的隊員們連呼上當,又失去了一次捉蔣的機會,地下黨組織領導人和楊晒軒等人則認為,這很可能是剛宣佈成立的成都防衛司令盛文在中間耍了什麼花招,蔣介石早在前天就跑了。至此,“捉蔣”計劃不得不全部放棄。

作者:陳宇

編輯:衛中

責任編輯:邵嶺

摘自《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日子》,當代世界出版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