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鏡頭中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歷史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蔣方良,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祕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瀋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鏡頭中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歷史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蔣方良,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祕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瀋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歷史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科技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鏡頭中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歷史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蔣方良,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祕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瀋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歷史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科技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顧祝同向蔣介石報告電臺的事情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臺。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臺組建的通信網絡聯繫(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臺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臺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臺,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鏡頭中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歷史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蔣方良,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祕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瀋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歷史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科技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顧祝同向蔣介石報告電臺的事情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臺。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臺組建的通信網絡聯繫(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臺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臺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臺,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裡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遊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製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佈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鏡頭中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歷史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蔣方良,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祕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瀋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歷史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科技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顧祝同向蔣介石報告電臺的事情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臺。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臺組建的通信網絡聯繫(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臺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臺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臺,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裡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遊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製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佈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吃黃豆看電報的林彪

影片在12分40秒時林彪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這也時9.13事件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臺。在這次出場中,攝製組加入了大量反應真實人物的細節描寫。比如這個情節中屋外人聲鼎沸,而屋內悄無聲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內卻被窗簾遮住,光影交錯的場景,實際上是當年林彪真實生活的反映。抗戰期間林彪被誤傷後。子彈擊中肺部,還傷到了神經,傷勢很重,後經過蘇聯的治療,身體基本痊癒。卻也留下了怕光、喜靜、失眠、敏感多疑等後遺症。在東北,林彪的住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靜的。據說受傷後的林彪還很不信任醫生,常常自己開方抓藥。除此外,林彪特別喜歡吃黃豆,平時有事沒事就拿著黃豆當零食,戰況緊急時吃,研究部署時吃,就是來了客人,也是拿出黃豆來招呼,更別提一日三餐了。這上面的截圖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揮部中一邊吃著黃豆一般研究中央發來的電報。

多說一點,當年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一直掌握在東北野戰軍手中,未被國民黨攻佔,東北野戰軍舊址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雙城區。

地方局的作用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鏡頭中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歷史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蔣方良,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祕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瀋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歷史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科技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顧祝同向蔣介石報告電臺的事情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臺。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臺組建的通信網絡聯繫(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臺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臺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臺,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裡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遊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製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佈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吃黃豆看電報的林彪

影片在12分40秒時林彪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這也時9.13事件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臺。在這次出場中,攝製組加入了大量反應真實人物的細節描寫。比如這個情節中屋外人聲鼎沸,而屋內悄無聲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內卻被窗簾遮住,光影交錯的場景,實際上是當年林彪真實生活的反映。抗戰期間林彪被誤傷後。子彈擊中肺部,還傷到了神經,傷勢很重,後經過蘇聯的治療,身體基本痊癒。卻也留下了怕光、喜靜、失眠、敏感多疑等後遺症。在東北,林彪的住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靜的。據說受傷後的林彪還很不信任醫生,常常自己開方抓藥。除此外,林彪特別喜歡吃黃豆,平時有事沒事就拿著黃豆當零食,戰況緊急時吃,研究部署時吃,就是來了客人,也是拿出黃豆來招呼,更別提一日三餐了。這上面的截圖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揮部中一邊吃著黃豆一般研究中央發來的電報。

多說一點,當年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一直掌握在東北野戰軍手中,未被國民黨攻佔,東北野戰軍舊址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雙城區。

地方局的作用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在上面的一段對話中,羅榮桓提出先提交東北局討論,再報告中央的建議。這裡出現了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東北局”。東北局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戰爭時期,為了能夠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區相繼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黨中央領導各解放區或根據地的工作。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先後組建了東北局、西北局、華北局、華東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權利很大,是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掌握著當地的黨政軍大權。東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東北建立的最高權利機構,東北野戰軍也僅僅只是東北局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之一。經過東北局討論後再上報中央屬於當地領導的集體意見,其重要性遠比一個野戰軍司令的建議要強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對東北局的電報也相當重視,甚至也組織集體討論。

因為黨政軍大權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區在一元化的領導下整體上權利集中、責任明確、決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權階級和極端思想,算是戰爭時期特殊情況下的產物。解放後,地方局的權利被大大限制,隨後被逐步取消。

逃亡問題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鏡頭中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歷史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蔣方良,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祕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瀋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歷史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科技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顧祝同向蔣介石報告電臺的事情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臺。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臺組建的通信網絡聯繫(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臺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臺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臺,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裡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遊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製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佈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吃黃豆看電報的林彪

影片在12分40秒時林彪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這也時9.13事件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臺。在這次出場中,攝製組加入了大量反應真實人物的細節描寫。比如這個情節中屋外人聲鼎沸,而屋內悄無聲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內卻被窗簾遮住,光影交錯的場景,實際上是當年林彪真實生活的反映。抗戰期間林彪被誤傷後。子彈擊中肺部,還傷到了神經,傷勢很重,後經過蘇聯的治療,身體基本痊癒。卻也留下了怕光、喜靜、失眠、敏感多疑等後遺症。在東北,林彪的住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靜的。據說受傷後的林彪還很不信任醫生,常常自己開方抓藥。除此外,林彪特別喜歡吃黃豆,平時有事沒事就拿著黃豆當零食,戰況緊急時吃,研究部署時吃,就是來了客人,也是拿出黃豆來招呼,更別提一日三餐了。這上面的截圖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揮部中一邊吃著黃豆一般研究中央發來的電報。

多說一點,當年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一直掌握在東北野戰軍手中,未被國民黨攻佔,東北野戰軍舊址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雙城區。

地方局的作用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在上面的一段對話中,羅榮桓提出先提交東北局討論,再報告中央的建議。這裡出現了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東北局”。東北局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戰爭時期,為了能夠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區相繼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黨中央領導各解放區或根據地的工作。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先後組建了東北局、西北局、華北局、華東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權利很大,是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掌握著當地的黨政軍大權。東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東北建立的最高權利機構,東北野戰軍也僅僅只是東北局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之一。經過東北局討論後再上報中央屬於當地領導的集體意見,其重要性遠比一個野戰軍司令的建議要強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對東北局的電報也相當重視,甚至也組織集體討論。

因為黨政軍大權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區在一元化的領導下整體上權利集中、責任明確、決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權階級和極端思想,算是戰爭時期特殊情況下的產物。解放後,地方局的權利被大大限制,隨後被逐步取消。

逃亡問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逃亡,是一個躲不開的詞彙,在電影中也並不諱言。逃亡問題也曾是當時東野部隊的一項老大難問題。逃亡的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怕”字當先,尤其是傳統思想仍然濃厚的東北地區,怕離家成為了當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當年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由蘇北出發共3萬2千餘人,除後勤機關及地方團收容的掉隊逃亡傷員病號約3千人外,到達冀東後只有2萬8千人。遼瀋戰役勝利後,在獲知東北野戰軍即將進關的消息後,某縱某師幾天內逃亡200餘人。在東北野戰軍的隊伍中甚至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行軍打仗路過誰家,誰就成為“鞏固對象”,防止開小差回家。

算了不多說啦,放些當年的電報原文吧。

1948年9月7日,“林羅劉譚”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說:

 據不完全統計,野戰軍四、五、六三個月內逃亡八千餘人。

11月11日,“林羅譚”在給“東北局並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

 東北解放後,部隊中議論紛紛,不少東北戰士甚至某些幹部怕入關作戰,
怕走路大遠,怕離開家鄉,土地分配後感到個人還沒享受過安樂生活,以至最
近開始增加逃亡。五縱向義縣移動中逃亡三百多。四、十一兩縱向冀東前進,
十一縱一至七日逃亡六百餘;四縱十一師一至六日逃亡近二百人。北兒滿各獨
立團開到前線殲敵,亦發生同樣情形,這在我們將來新的行動中,會較為更加
突出。

粟裕的KPI(績效考核)

"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瀋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瀋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瀋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戰略戰役佈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製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瀋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蔣家裡的外國人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鏡頭中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歷史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蔣方良,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祕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瀋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歷史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科技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顧祝同向蔣介石報告電臺的事情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臺。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臺組建的通信網絡聯繫(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臺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臺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臺,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裡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遊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製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佈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吃黃豆看電報的林彪

影片在12分40秒時林彪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這也時9.13事件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臺。在這次出場中,攝製組加入了大量反應真實人物的細節描寫。比如這個情節中屋外人聲鼎沸,而屋內悄無聲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內卻被窗簾遮住,光影交錯的場景,實際上是當年林彪真實生活的反映。抗戰期間林彪被誤傷後。子彈擊中肺部,還傷到了神經,傷勢很重,後經過蘇聯的治療,身體基本痊癒。卻也留下了怕光、喜靜、失眠、敏感多疑等後遺症。在東北,林彪的住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靜的。據說受傷後的林彪還很不信任醫生,常常自己開方抓藥。除此外,林彪特別喜歡吃黃豆,平時有事沒事就拿著黃豆當零食,戰況緊急時吃,研究部署時吃,就是來了客人,也是拿出黃豆來招呼,更別提一日三餐了。這上面的截圖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揮部中一邊吃著黃豆一般研究中央發來的電報。

多說一點,當年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一直掌握在東北野戰軍手中,未被國民黨攻佔,東北野戰軍舊址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雙城區。

地方局的作用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在上面的一段對話中,羅榮桓提出先提交東北局討論,再報告中央的建議。這裡出現了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東北局”。東北局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戰爭時期,為了能夠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區相繼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黨中央領導各解放區或根據地的工作。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先後組建了東北局、西北局、華北局、華東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權利很大,是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掌握著當地的黨政軍大權。東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東北建立的最高權利機構,東北野戰軍也僅僅只是東北局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之一。經過東北局討論後再上報中央屬於當地領導的集體意見,其重要性遠比一個野戰軍司令的建議要強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對東北局的電報也相當重視,甚至也組織集體討論。

因為黨政軍大權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區在一元化的領導下整體上權利集中、責任明確、決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權階級和極端思想,算是戰爭時期特殊情況下的產物。解放後,地方局的權利被大大限制,隨後被逐步取消。

逃亡問題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逃亡,是一個躲不開的詞彙,在電影中也並不諱言。逃亡問題也曾是當時東野部隊的一項老大難問題。逃亡的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怕”字當先,尤其是傳統思想仍然濃厚的東北地區,怕離家成為了當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當年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由蘇北出發共3萬2千餘人,除後勤機關及地方團收容的掉隊逃亡傷員病號約3千人外,到達冀東後只有2萬8千人。遼瀋戰役勝利後,在獲知東北野戰軍即將進關的消息後,某縱某師幾天內逃亡200餘人。在東北野戰軍的隊伍中甚至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行軍打仗路過誰家,誰就成為“鞏固對象”,防止開小差回家。

算了不多說啦,放些當年的電報原文吧。

1948年9月7日,“林羅劉譚”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說:

 據不完全統計,野戰軍四、五、六三個月內逃亡八千餘人。

11月11日,“林羅譚”在給“東北局並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

 東北解放後,部隊中議論紛紛,不少東北戰士甚至某些幹部怕入關作戰,
怕走路大遠,怕離開家鄉,土地分配後感到個人還沒享受過安樂生活,以至最
近開始增加逃亡。五縱向義縣移動中逃亡三百多。四、十一兩縱向冀東前進,
十一縱一至七日逃亡六百餘;四縱十一師一至六日逃亡近二百人。北兒滿各獨
立團開到前線殲敵,亦發生同樣情形,這在我們將來新的行動中,會較為更加
突出。

粟裕的KPI(績效考核)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這段情節大家比較熟悉,1948年初粟裕和陳毅來到西柏坡城南莊面見毛主席直陳過長江的利害得失。最終毛主席同意了粟裕暫不率部過江的意見,不過也讓粟裕立下了軍令狀,即在四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消滅中原地區數量相當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精銳的第五軍。應該說,這算是毛主席給粟裕的一次KPI考核,不要小看這個問題,正所謂“軍令如山”。一旦粟裕率領的華野無法完成這個目標,很可能將面臨一次自上而下的內部洗牌,中國革命戰爭史也很可能將是另一個樣子。幸而,華野在隨後的時間內抓住戰機連續發起了數次大戰役,並在1948年底發起了淮海戰役,徹底消滅了中原地區的國民黨主力,圓滿完成當初中央賦予的任務。(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